我的照相式呼吸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在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的展览包括了两个部分,是由冰岛的一个瀑布发展而来的两个不同系列,一部分是以浓烈的蓝色单色调呈现,另一部分是以黑白进行呈现。能给我们说说两个系列拍摄初衷,以及您如此呈现背后的意涵吗?
  展览围绕着我曾在斯科加瀑布所做的两个不同的系列而展开,这个位于冰岛的瀑布,以它高达60米的高度而闻名。自2006年首次造访以来,我就一直不断地去拍这个瀑布。2015年,我进入了瀑布底下的水塘,得到了一个正面的视角,并拍摄了黑白系列的《斯科加》(Skogar)。瀑布下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垂直而下的瀑布和水平面的相交处,以蓝色单色调拍摄的《瀑布》系列,更侧重于水落现象,以及蓝色的梦幻和变化。正如我的其他作品一样,这些都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它们都源于我对所遇到的不可预知现象的即兴反应。在我多次造访斯科加瀑布的过程中,通过我称之为“照相式呼吸”的方式,将水的影像变成一张照片的幻想实施,这是我、水的现象的主题以及图像制作之间的动态交流。落水的巨大能量,冲击了我的“照相式呼吸”,并将身体和精神推向一种沉浸的状态之中。


  您的《斯科加》系列最终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呈现:挂在墙上的输出品、摄影书、以及由300张照片合成的一个录像。似乎您对作品以不同的媒介进行呈现有着很大的兴趣。当作品以不同的媒介呈现时,您怎么去平衡它們之间的边界?对于影像以静态和录像的不同形式呈现,您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我认为媒介只是展现影像的工具,但我也承认,不同的媒介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语言表达的可能。一般来讲,摄影被认为是印刷在纸上的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机械式呈现。但是,只要我们去看看历史中的呈现方式,如从史前时代的壁画到多媒体作品,就会发现,坚持将作品打印在纸上,就像是一种迷信。对我来讲,模拟信号输出和数码输出之间的区别没什么意义,就好比我们只是盯着指向月亮的手指看,而不去欣赏月亮本身。对于图像制作和呈现技术的快速变化,我努力抱持着开放的态度。
  据我所知,您的摄影生涯是在1970年代以韩国荒芜的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等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开始的。如今回过头来看的话,您是怎么由纪实摄影转向了自然景观?我很想知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节点,请您谈谈。
  我出生于1955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没有通电的乡村生活,而现在我们又生活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一名正经历着国家剧烈发展的摄影师,我那时将记录时代作为一种使命,对自然景观我则视为一种古老的陈词滥调。但是,我那时开始怀疑将摄影作为信息或参与社会的工具的有效性,因此我逐渐失去了对人际关系的兴趣,把目光转向没有任何人类存在的自然。我并不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如果我参与自然,意味着要与社会保持距离,质疑生与死,或自由意志。终于在1999年,我决定把自己从一个不值得信赖的社会生活中抽离了出来,搬去了韩国东部,到了有山有海的地方,我与大自然相遇,以换取孤独和自我的消解。


  相较于您的《山水》《五台山》系列,您的《洛山》《瀑布》和《斯科加》系列显得更为微妙,更具情感和抽象性,特别是以影像语言的抽象性这一点来看。能说说您在视觉语言呈现上的发展吗?
  这是一个极好的评论。我作品的抽象性来自于对不可知的期待,可能也来自于因对同帧画幅场景拍摄的严格应用所导致的主题消隐,也可能是因图像简化而产生的一种空间无限之感,抽象意味着“提取和提升”。我对所谓的“抽象摄影”的趋势并不感兴趣,那只是借用了绘画史中造型语言的影子,即便我的摄影唤起了一些抽象绘画的感觉,但抽象并非我的目的。摄影不能逃脱拍摄主体的限制,但我尝试不受拍摄主体自身信息的影响,而是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一座山就是一座山,一片海就是一片海,就这样而已。我第一次试图摆脱拍摄主题本身的限制就是1993年拍摄的《在云端》系列,《洛山》《斯科加》《瀑布》这三个系列紧随其后。
  不知您的《山水》系列是否综合了您个人的哲学价值观、孔子的仁道和道家学说等?您的作品是否蕴含了东方美学中呈现自然的核心概念?


  韩国、中国或日本的知识分子大概都不能否认,孔子的仁道和道家的价值观已渗透到他们的无意识之中,但是我并没有运用这些概念。在我的《山水》系列中,我拍了我住处附近的山脉,这让我想起了传统的山水画。当我2004年在巴黎看到倪瓒的画时,我所相信的一种态度会造就一种形式就成了一种信念。可以说,是《山水》系列引导着我去承认我文化中存在的DNA。
  您曾经说过:“直到2006年才能根据展览相应地来制作大照片”,说明您一直想要做大尺寸的照片,而我们所了解到的是您的作品打印出来的尺寸都很大,为什么您想要以如此大画幅来呈现您的作品?您个人对大画幅有着怎样的观点?
  1989年,我为了一个展览输出了一张120×180厘米画幅的彩色作品,那是当时在韩国能做出来的最大尺寸。但是装裱和裱框技术在那时并不完美,这令人很不愉快。2006年左右,大尺寸的输出和装裱才成为可能,大尺寸图像呈现了拍摄地点的实地身体经验,并允许观者将图像以一种现象而不是文本的方式来体验。对我来讲,尺寸是能让人感觉站在拍摄对象前的一种方式。

  您创作过很多横画幅的作品,有些打印出来甚至长达10米。传统中国水墨的卷轴画作中,呈现了散点透视的概念,而在西方油画中,则是以定点透视为主。您的一些作品似乎也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概念。中西方的这两种对空间的观看方式,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您的创作?
  相机是一种基于单一焦点透视的视觉呈现设备,因此,我感到了它在呈现我的景观观看经验时的局限性,最后,我开始拍摄风景的细节,同时改变了视角,并将所有的细节都拼接在了一张大图上。因此,我可以根据我的观看经验,自由地决定图像的格式,将画面进行垂直或水平的扩展,而不是受相机公司既定尺寸的限制,但这与我观看卷轴画的视觉经验无关。
  您的作品营造了很强的特殊氛围,在让观者萦绕其中的同时,还抱有对画面的强烈好奇,从而想要了解画面中很多的深层意涵,但同时,这些意涵又似乎永远不会浮现在画面之上。您是如何创造出这样氛围的?可以谈谈您创作背后的精神思考和创作过程?
  观看是一种接近秘密的行為,若把我的照片当作信息来读是不明确的,人们可能会从中感觉到一些未知和不可知的东西,但是,明白的就会明白。这并不是我的意图,我认为这是图像本身的范畴。当影像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应该随时准备好在转瞬之间接受它,作为一个好的接收者的准备,就是保持我对影像的想象,并保持一种提升自我的精神态度。
  您怎么看待自然本身,以及被摄入镜头中的自然?在您拍摄自然景观的30多年间,是否存在您想要表达的一条基本主线?
  对我来讲,摄影不仅是一个展示、发展和扩展我感知的愉悦媒介,它还为我提供了与世界的接口,帮助我清晰地思考我在看什么。在我40年的摄影生涯中,我发现重要的是,我的思维开阔了,我可以自由地生活。大自然是我意识的一面镜子,若一幅自然的影像出现在我面前,我便以一张照片的形式回馈给世界,对我来说,体验到这个地方的秘密仍然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在您的影像素养、知识构成以及思考模式中,是谁或什么影响了您?可能是您人生的关键经历,或者是音乐,也或者是某个作家等,形成了您的观点和思考?
  人文艺术是我在社会上遭遇不适和不和时的支撑,造就我的创作者和作品的名单很长。在我20多岁时,阅读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y-Strauss)的著作《忧郁的热带》一书,帮助我在传统与现代进行剧烈碰撞的时代中,建立了对自己国家的看法。你之前提到的我关于韩国传统村庄的作品,那些是我早期的重要作品,也都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开始进行的,随着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安东大坝”的建设,受到影响的传统村庄已面临濒危之境。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老子和庄子,在我年轻的时候,他们的作品让我陷入了冷漠和无所作为的境地,我误解了这些伟大的精神,曾为此付出过很大的代价。那时,印象派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在印象派的艺术家当中,塞尚以他毕生在画中追求清晰的意识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而博尔赫斯的文学又把我带到了另一个现实世界,在那里我可以加深对梦幻和梦想的思考,这段经历帮助我以作品回归到社会之中。通常来讲,我必须说我相信音乐的救赎,巴赫的作品让我感到舒适、精神的愉悦和提升,这些也都是精神上的洗礼。
  (傅尔得 独立策展人,影像文化研究学者。)

其他文献
照例,在每一个年底要盘点去世的摄影人物时,总没能幸运地空白,就在着手写这篇稿的时候,11月26日,大家熟悉的侯波老师突然走了。  2017年离开我们的几位摄影人物,人生经历多有不同,他们生命的长度也有着惊人的差异,从年初的任航,到年底的侯波,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时间,竟相差了63年。不论生命的长短,在他们所有的日子里,始终有一台照相机陪在身边。  死亡没有国界,于我们物理距离遥远的国外摄影人,他们的
期刊
“mono”是一个长期拍摄主题。生菌的谷物、发霉的水果、凋零的花瓣、动物的残骸、人体的局部……这些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时常被我们忽视和厌恶的小东西便是我的拍摄对象。或残存或陨世的生命通过镜头的截取被定格在鲜活的、充满魅力的、独一无二的瞬间。看似消极的事物中实则无处不在的蕴藏着生的讯号。  与传统意义上的微观摄影不同,我更愿意将它们划分为纪实下的观念摄影。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相机时刻留意并捕捉身边微不
期刊
1839年以后的人类历史,无可避免的是一场图像取代“肉身”的篡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代表的孤独思辨与切实行动,逐步让位于观看的欲望与表演的冲动,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直接经验和文字转译所建立的古老认知机制,无可挽回地坍塌溃败。摄影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Mary Warner Marien)曾用“摄影就是当今世界”来描述摄影术兴起以后的人类认知,而今天必须更进一步,摄影,或者说图像本身,很
期刊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女摄影家侯波侯于11月26日2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2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以“不忘初心 投身时代”为主题的侯波同志追思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骆国骏,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儿媳朱清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于健、朱宪民、张桐胜,副主席陈小波、居杨、柳军,分党组成员、
期刊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十几年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种摄影的工作,所以我一直渴望着某种新的尝试和新的可能:在熟悉中寻找陌生,让影像的表现方式带来更多的自由,脱离已有的摄影认知和感受;忘记过往摄影的经验,让观看带来思考的可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  某一天,当踏入这个特殊、冷峻而陌生的空间时,我突感身体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就像自己灵魂被抽离出来,异质空气包围而来的无力感让我忘
期刊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
期刊
《sigh》这组作品主要是对于我们日常熟知的交通指示牌进行再创作。通过摄影的观看方式将看似简单的指示牌和社会景观结合。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周遭环境的以及内心世界对社会、民生等现象进行探讨。这些现象如同固有的交通标示牌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提醒着我们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一个标识的背后,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考问,也是对社会结构发展的讨论。指示牌刻意地竖立在我们随处可见真实的场景里,这种行为
期刊
《中国摄影大师》  主编:赵迎新  版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6  本书辑选了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庄学本、吴印咸、沙飞、石少华等15位活跃在20世纪的已故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该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较高,配以梳理其摄影生涯的评论文章,是一本中国现代摄影史指南性的选集。  《影像的追寻》  作者:张照堂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本书初版于1988年(台湾版),介绍了
期刊
這组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2012年至2017年间,大部分采用黑白胶卷拍摄,数码照片采用软件后期制作而成,我也为这组作品制作一本同名的个人摄影书。  《致幻》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拍摄,它折射的是自己对幻觉和想象的集合,用自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同时找到许多区别于日常我们所见到的东西。  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即兴的观感。无论是站在城市的
期刊
不可阻挡,无反相机的优势  自2008年松下G1诞生至今,近9年来我们几乎每一年都在讨论着“无反和单反”这两类相机孰优孰劣,谁更有前景的问题。在2017年,单反相机新品共有7款,无反相机新品则有12款。无论是参与厂商的数量还是新品数量,无反相机市场都呈现出比单反相机更繁荣的局面。  索尼作为无反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本年度推出了A7RⅢ和A9两款高端新品。前者注重高画质和平衡性,在A7RⅡ的基础上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