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厨房区域:教师善观察,指导更准确
来到小厨房,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小厨房里面的锅、碗、瓢、盆、刀、各种电器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放开手让幼儿自己操作还是教师完全包办、幼儿打打下手?我和同事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先观察。幼儿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适时调整指导策略。
小厨房是一个受欢迎的区域,每次都能吸引很多幼儿来玩耍。但小厨房的围裙、材料有限,教师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段指导多个幼儿开展游戏。怎么办呢?围裙数量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考虑到人数太多不利于活动开展,便决定用9条围裙控制进区人数,而且要使大、中、小班的幼儿数量基本相当。小班幼儿出现操作困难的情况时,中、大班幼儿可及时帮助,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人数得到控制后,小厨房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在不了解幼儿能力水平的阶段,我将整个胡萝卜给幼儿切,发现他们切得非常吃力,有些幼儿甚至需要站起来用力。通过观察发现,胡萝卜比较硬,幼儿力度不够,所以很难将其切开。基于此,我马上调整方案,先将胡萝卜对半切开,缩小幼儿需要切的面积。再观察,发现大班的两个幼儿能轻松地把胡萝卜切完,而中班的幼儿力气要弱于大班的幼儿,对半的胡萝卜也很难切开。我尝试将对半的胡萝卜再对半切开,中班的幼儿只需要切四分之一的胡萝卜。调整后发现,中班的幼儿可以轻松地切开胡萝卜了。幼儿年龄不一,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不能按同一个水平让幼儿操作同样的事情,需要学会观察,根据幼儿的表现,适时调整策略,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提升能力又能获得满足感。
童心野趣园:巧设区域材料,提高游戏兴趣
幼儿通过“小脚丫时间”活动,实现了从开始的混乱游戏状态到现在自主、自信状态的飞跃,这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密切相关。
充满欢乐的童心野趣园拥有幼儿最爱的大自然气息,我们根据地理位置、环境的优劣创设了挖宝区、玩泥区、玩沙区、野炊区、玩水区等多个趣味十足的区域。其中,挖宝区深得幼儿欢心。创设初期,教师会放入一些小水晶石、小汽车等玩具。幼儿第一次拿着小铁铲费力地将“宝物”从沙土中挖出的那种欣喜,是溢于言表的。随着幼儿参与游戏的次数增多,挖宝游戏逐渐显露出问题:“宝物”被挖出后,有的会被带走,有的会被遗弃在沙土表面。我问一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把‘宝物’丢在沙土里呢?”小男孩说:“因为我不知道把它放在哪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宝物”缺少展示的地方。教师们讨论后,为幼儿提供了专门放“战利品”的展示台。
一成不变的“宝物”很难持续吸引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觉得“宝物”不再稀奇的现象,教师开始深入思考,幼儿想要挖到什么宝藏呢?在热烈的讨论中,幼儿纷纷表达意见。峰峰说:“我想挖到恐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看过恐龙化石,它们都很高、很大。”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幼儿都表达了对恐龙化石的兴趣。教师认为,恐龙玩具可以安排到挖宝区,那么如何设计游戏才能对幼儿起到教育作用呢?经过教师讨论,决定在挖宝区内设置单独的恐龙挖宝区,该区域除了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还在展示板上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给幼儿提供恐龙百科全书,便于幼儿对照百科全书找到所挖恐龙的基本介绍,并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战绩”。这个过程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还帮助他们学会了记录。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游戏动力。
攀爬区域:鼓励是幼儿前進的动力
攀爬架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勇敢地参与游戏,也有部分幼儿想尝试有一定高度的攀爬架,但被恐惧情绪所包围。教师恰当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克服困难,形成勇于挑战的品质。
分别来自小、中、大班的6个幼儿在游戏中排队,中班的一宸爬到攀爬架第四个格子时,双手较慌乱,脚也开始发抖,在攀爬架上站立了30秒左右。排队的幼儿着急地说:“你快点爬吧。”这时一宸更加慌张了,他紧张地爬了下来,不再游戏,站在一旁观察其他幼儿攀爬。中班的一个小女孩热情地邀请他一起玩,一宸排在小女孩后面,慢慢地攀爬,他的双手抓住攀爬架顶部较粗的位置,右脚不敢跨过去。小女孩鼓励他:“加油啊,一宸!”紧接着,排队的幼儿都为他加油。一个大班的姐姐指导:“你要把手抓在攀爬架绳子上,然后把脚跨过去。”这时,我站在攀爬架上看着他,让他感觉心安。他按照姐姐教的方法成功地跨了过去,脸上露出了笑容。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其个性潜能的发挥。同伴间的交往非常重要,教师的帮助更是不可或缺。彦洋走到攀爬架旁跟我说:“老师,你要牵着我的手。”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开始敏捷地攀爬,快到顶部的时候,他有点犹豫地叫我:“老师,快来保护我。”我牵住了他的手,他便灵活地爬过去了。后续的游戏中,我跟他约定:“这一次攀爬,老师站在你的旁边,你要自己勇敢地爬过来。”彦洋得到了鼓励,克服了恐惧,完成了自主攀爬。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的肯定、鼓励,能激发幼儿的信心,让幼儿对游戏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璠
来到小厨房,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小厨房里面的锅、碗、瓢、盆、刀、各种电器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放开手让幼儿自己操作还是教师完全包办、幼儿打打下手?我和同事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先观察。幼儿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适时调整指导策略。
小厨房是一个受欢迎的区域,每次都能吸引很多幼儿来玩耍。但小厨房的围裙、材料有限,教师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段指导多个幼儿开展游戏。怎么办呢?围裙数量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考虑到人数太多不利于活动开展,便决定用9条围裙控制进区人数,而且要使大、中、小班的幼儿数量基本相当。小班幼儿出现操作困难的情况时,中、大班幼儿可及时帮助,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人数得到控制后,小厨房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在不了解幼儿能力水平的阶段,我将整个胡萝卜给幼儿切,发现他们切得非常吃力,有些幼儿甚至需要站起来用力。通过观察发现,胡萝卜比较硬,幼儿力度不够,所以很难将其切开。基于此,我马上调整方案,先将胡萝卜对半切开,缩小幼儿需要切的面积。再观察,发现大班的两个幼儿能轻松地把胡萝卜切完,而中班的幼儿力气要弱于大班的幼儿,对半的胡萝卜也很难切开。我尝试将对半的胡萝卜再对半切开,中班的幼儿只需要切四分之一的胡萝卜。调整后发现,中班的幼儿可以轻松地切开胡萝卜了。幼儿年龄不一,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不能按同一个水平让幼儿操作同样的事情,需要学会观察,根据幼儿的表现,适时调整策略,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提升能力又能获得满足感。
童心野趣园:巧设区域材料,提高游戏兴趣
幼儿通过“小脚丫时间”活动,实现了从开始的混乱游戏状态到现在自主、自信状态的飞跃,这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密切相关。
充满欢乐的童心野趣园拥有幼儿最爱的大自然气息,我们根据地理位置、环境的优劣创设了挖宝区、玩泥区、玩沙区、野炊区、玩水区等多个趣味十足的区域。其中,挖宝区深得幼儿欢心。创设初期,教师会放入一些小水晶石、小汽车等玩具。幼儿第一次拿着小铁铲费力地将“宝物”从沙土中挖出的那种欣喜,是溢于言表的。随着幼儿参与游戏的次数增多,挖宝游戏逐渐显露出问题:“宝物”被挖出后,有的会被带走,有的会被遗弃在沙土表面。我问一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把‘宝物’丢在沙土里呢?”小男孩说:“因为我不知道把它放在哪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宝物”缺少展示的地方。教师们讨论后,为幼儿提供了专门放“战利品”的展示台。
一成不变的“宝物”很难持续吸引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觉得“宝物”不再稀奇的现象,教师开始深入思考,幼儿想要挖到什么宝藏呢?在热烈的讨论中,幼儿纷纷表达意见。峰峰说:“我想挖到恐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看过恐龙化石,它们都很高、很大。”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幼儿都表达了对恐龙化石的兴趣。教师认为,恐龙玩具可以安排到挖宝区,那么如何设计游戏才能对幼儿起到教育作用呢?经过教师讨论,决定在挖宝区内设置单独的恐龙挖宝区,该区域除了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还在展示板上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给幼儿提供恐龙百科全书,便于幼儿对照百科全书找到所挖恐龙的基本介绍,并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战绩”。这个过程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还帮助他们学会了记录。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游戏动力。
攀爬区域:鼓励是幼儿前進的动力
攀爬架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勇敢地参与游戏,也有部分幼儿想尝试有一定高度的攀爬架,但被恐惧情绪所包围。教师恰当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克服困难,形成勇于挑战的品质。
分别来自小、中、大班的6个幼儿在游戏中排队,中班的一宸爬到攀爬架第四个格子时,双手较慌乱,脚也开始发抖,在攀爬架上站立了30秒左右。排队的幼儿着急地说:“你快点爬吧。”这时一宸更加慌张了,他紧张地爬了下来,不再游戏,站在一旁观察其他幼儿攀爬。中班的一个小女孩热情地邀请他一起玩,一宸排在小女孩后面,慢慢地攀爬,他的双手抓住攀爬架顶部较粗的位置,右脚不敢跨过去。小女孩鼓励他:“加油啊,一宸!”紧接着,排队的幼儿都为他加油。一个大班的姐姐指导:“你要把手抓在攀爬架绳子上,然后把脚跨过去。”这时,我站在攀爬架上看着他,让他感觉心安。他按照姐姐教的方法成功地跨了过去,脸上露出了笑容。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其个性潜能的发挥。同伴间的交往非常重要,教师的帮助更是不可或缺。彦洋走到攀爬架旁跟我说:“老师,你要牵着我的手。”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开始敏捷地攀爬,快到顶部的时候,他有点犹豫地叫我:“老师,快来保护我。”我牵住了他的手,他便灵活地爬过去了。后续的游戏中,我跟他约定:“这一次攀爬,老师站在你的旁边,你要自己勇敢地爬过来。”彦洋得到了鼓励,克服了恐惧,完成了自主攀爬。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的肯定、鼓励,能激发幼儿的信心,让幼儿对游戏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