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适时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作用与要求;技巧与类型;方式与方法
一、认清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与要求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
林华民说:一次普通的课堂提问,可能会影响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着这一句话,深有感触。是的,上课时提问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死海不死》时就可以问:怎样才能使死海不死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多方面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课堂提问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2.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
二、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类型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1.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2.提问次数要适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3.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
从提问的内容来划分,提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回忆提问,即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这类提问往往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结合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准备。2.理解提问。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使他们迅速深入教材,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概念等设计的提问。3.运用提问。即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顺利地解决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根据新情境中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提问。4.分析提问。即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提问,意在训练学生掌握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三、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选用提问的方式。
(一)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启发式提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談谈语文启发式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训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直来直去地提问,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若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训练他们的思维。
3.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者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有难有易,有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话式提问
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而在答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对话。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三)讨论式提问
讨论式提问应该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时,提问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教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讨论式教学便难以开展,学生无话可说,或者学生的思想像匹野马到处驰骋,老师难以扮演调控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作用与要求;技巧与类型;方式与方法
一、认清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与要求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
林华民说:一次普通的课堂提问,可能会影响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着这一句话,深有感触。是的,上课时提问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死海不死》时就可以问:怎样才能使死海不死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多方面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课堂提问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2.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
二、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类型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1.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2.提问次数要适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3.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
从提问的内容来划分,提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回忆提问,即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这类提问往往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结合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准备。2.理解提问。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使他们迅速深入教材,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概念等设计的提问。3.运用提问。即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顺利地解决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根据新情境中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提问。4.分析提问。即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提问,意在训练学生掌握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三、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选用提问的方式。
(一)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启发式提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談谈语文启发式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训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直来直去地提问,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若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训练他们的思维。
3.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者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有难有易,有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话式提问
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而在答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对话。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三)讨论式提问
讨论式提问应该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时,提问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教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讨论式教学便难以开展,学生无话可说,或者学生的思想像匹野马到处驰骋,老师难以扮演调控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