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老师们最钟爱“高屋建瓴”式的课堂,教学追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面对学生易错题,老师会做大量诸如错题重做、变式训练等工作。对学生暴露的数学问题进行“饱和攻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个变题往往未经学生仔细思考变化前后的异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变题意图。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包办”了,面对问题时就只会机械模仿,没有了自我的本原思维。许多看似完美的课堂体现了教师非常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但是这些看似完美课堂的真正缺憾却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提高。为什么变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变?还可以怎么变?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变?我们面临的始终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对数学问题认知上没有达到老师的高度,教师精心备的问题“套餐”,说不定会使学生“营养过剩”,套路式解题,自然体会不到思考带来的乐趣,学生成了按照套路做题的工具。这样的教育让孩子缺乏自我,失去创造性,会非常“听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欣赏数学,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师要让自己的经验清零。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我们将愈发“经验丰富”。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始终是一届一届新的面孔。我们给学生“吃”的越来越精,却不知,正是营养不良的开始。
在一次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解题思路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典型思路如下。
例1.已知圆O的方程为x2+y2=16,过点M(3,0)作直线与圆O交于A,B两点如图所示,过点P(-4,0)作两条直线与圆O分别交于R、S,若∠OPR+∠OPS=,且两角均为正角,试问直线RS的斜率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生:连结OS,OR,SR,取SR中点Q,连接OQ
我想不通,平日教学中一直教给他们最为精炼最优化的方法,学生却不懂得运用。思来想去,为什么学生的做法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
分析:目标是求解斜率,那么,如何表示斜率?如何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看到学生的思维,我感到的是大道和小路的区别,我想给学生的是“通解通法”,而学生思考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在大道上,就急不可耐的分析所谓“正常”思维。
师:∠SPO+∠RPO=设S(x1,y1)R(x2,y2) ∴sin∠SOx=sin∠ROx=cos∠SOx=,cos∠ROx=由题意:∠SOM+∠ROM=,即∠SOM与∠ROM互余∴=∴y1=x2同理y2=x1,代入斜率公式,因此SR的斜率为定值-1。
学生答题状况如下表:
学生听完,豁然开朗。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场“秀”,没有学生的思维成分。为了证实我的疑虑,一星期后,我重新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结果如下表:
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更大的反思。
第一:数学课堂是思考的课堂,不是任务的完成,不是机械的模仿,是思维集体的碰撞。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思维过程的繁简,数学课堂变成了培养“听话”的孩子。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并肯定他们的思维,寻找他们思维的起点,虽然两者有偏差,但老师不应该经验主义,人为消灭这样的偏差。
第二:经验丰富不应该是杀死思维的借口。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老师必须降低自己的姿态,跟学生共进退,有时候“蠢”点儿无所谓。
第三:教学生“考高分”还是教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年纪的孩子打交道,尽管我们是以数学的形式,做一个跟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将自己的“经验”清零。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永远没有经验,永远受学生喜爱。何况眼前的高分使得日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不足,变为一个“低能”的高分。
尊重孩子,不是简单的礼仪和口头的说道,要从数学的课堂上慢慢渗透体现,从尊重学生的思维开始,让我们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共同体会思维的乐趣,让各种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绽放。只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研学生所疑,课堂以学生为依据,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我们才能自如行走在数学教学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个变题往往未经学生仔细思考变化前后的异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变题意图。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包办”了,面对问题时就只会机械模仿,没有了自我的本原思维。许多看似完美的课堂体现了教师非常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但是这些看似完美课堂的真正缺憾却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提高。为什么变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变?还可以怎么变?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变?我们面临的始终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对数学问题认知上没有达到老师的高度,教师精心备的问题“套餐”,说不定会使学生“营养过剩”,套路式解题,自然体会不到思考带来的乐趣,学生成了按照套路做题的工具。这样的教育让孩子缺乏自我,失去创造性,会非常“听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欣赏数学,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师要让自己的经验清零。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我们将愈发“经验丰富”。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始终是一届一届新的面孔。我们给学生“吃”的越来越精,却不知,正是营养不良的开始。
在一次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解题思路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典型思路如下。
例1.已知圆O的方程为x2+y2=16,过点M(3,0)作直线与圆O交于A,B两点如图所示,过点P(-4,0)作两条直线与圆O分别交于R、S,若∠OPR+∠OPS=,且两角均为正角,试问直线RS的斜率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生:连结OS,OR,SR,取SR中点Q,连接OQ
我想不通,平日教学中一直教给他们最为精炼最优化的方法,学生却不懂得运用。思来想去,为什么学生的做法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
分析:目标是求解斜率,那么,如何表示斜率?如何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看到学生的思维,我感到的是大道和小路的区别,我想给学生的是“通解通法”,而学生思考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在大道上,就急不可耐的分析所谓“正常”思维。
师:∠SPO+∠RPO=设S(x1,y1)R(x2,y2) ∴sin∠SOx=sin∠ROx=cos∠SOx=,cos∠ROx=由题意:∠SOM+∠ROM=,即∠SOM与∠ROM互余∴=∴y1=x2同理y2=x1,代入斜率公式,因此SR的斜率为定值-1。
学生答题状况如下表:
学生听完,豁然开朗。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场“秀”,没有学生的思维成分。为了证实我的疑虑,一星期后,我重新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结果如下表:
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更大的反思。
第一:数学课堂是思考的课堂,不是任务的完成,不是机械的模仿,是思维集体的碰撞。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思维过程的繁简,数学课堂变成了培养“听话”的孩子。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并肯定他们的思维,寻找他们思维的起点,虽然两者有偏差,但老师不应该经验主义,人为消灭这样的偏差。
第二:经验丰富不应该是杀死思维的借口。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老师必须降低自己的姿态,跟学生共进退,有时候“蠢”点儿无所谓。
第三:教学生“考高分”还是教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年纪的孩子打交道,尽管我们是以数学的形式,做一个跟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将自己的“经验”清零。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永远没有经验,永远受学生喜爱。何况眼前的高分使得日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不足,变为一个“低能”的高分。
尊重孩子,不是简单的礼仪和口头的说道,要从数学的课堂上慢慢渗透体现,从尊重学生的思维开始,让我们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共同体会思维的乐趣,让各种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绽放。只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研学生所疑,课堂以学生为依据,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我们才能自如行走在数学教学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