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解决问题 数学 策略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2.009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曾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清楚地看到,整堂课中徐老师成功地扮演了“火种”点燃者角色,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表现出在老师的引发下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课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谁知道什么叫策略?”学生凭借着各种资源共同作用下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应答:“策略就是方法、方案”“打仗有好策略,就能胜利”。学生精彩的回答博得全场听众的赞叹。
“说得真好!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也要用到策略,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发生在文具商店里的故事吧。”新课伊始,简短的师生对话,快速地将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起点。
课中——教学共融,适时提炼
电脑屏幕上呈现出同学们购买练习本的例题场景图: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军说——我用去42元;小华说——我买5本。[1]小华用去多少元?[2]小军买了多少本?对于学生来说,解答这道两问的题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徐老师牢牢把握并瞄准了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策略,并积累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这一目标,突出“策略”教学的重点。设问“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信息整理一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学生们忙碌个不停:有的画图、有的画表、有的作线段……忙得不亦乐乎。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徐老师以列表的方法为选样:
“为什么不把小军用去的42元整理在表格里?”“为什么第二个表格还选择小明的信息?”当学生回答第二问后,又组织学生对这两张表在选取整理信息方面的相同之处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无论是求小华用去多少元,还是求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选择小明购物的有关信息。
再接着,把两张表合二位一变式为: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这样整理的方法能看得懂吗?如果把42元写在左边你觉得怎么样?”继而,在学生先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把握“火候”,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注意点并板书:列表、选择、有用、相关等,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分析、筛选、重组、整理信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善于缜密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还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疏忽了分析隐含在条件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错解的现象,进行了强化思维训练。当学生解答完想想做做的第2题(购物场景:足球画面下标价56元,篮球画面下标价48元,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元?都买篮球能买几个?)徐老师于无疑处质疑:“56×6算出的是什么钱?”(生:买6个足球的钱336元。)“336÷8算出的又是什么呢?”(生:一个排球42元。)“336元明明是买足球的钱,怎么又用它买篮球呢?”徐老师反问道。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弄清了买6个足球的钱就是买8个排球的钱。“用这些钱全部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生:用336÷48.)“不会计算的同学可以不计算。”(借班上课的学生是三年级的没学过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此间,学生尝试着计算,不一会儿,有些学生高兴地大声说:“我算出来了,7个。”“你们是怎么算的?”“我是用48乘7算的。”话音没落地一个学生猛地站起来侃侃而谈:“因为6乘8是48,所以我先用336除以6,然后再除以8。”“好想法!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一句激励语,使全班同学将体验成功的那种愉悦,不经意地写在了脸上。接着,徐老师水到渠成地指出:买6个足球的钱就是买8个排球的钱,也是买篮球的钱,这里我们进行了条件的转换。
课尾——联系实际,提升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课尾,徐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有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播放某商场有关物品降价的录音。)“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第二次播放录音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整理数据,根据信息各自提出心中想提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这种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筛选、重组、整理信息的方法,又使他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检,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开放题设计,不失为一种“上佳”的策略。
总之,这节课设计理念先进,教学过程科学,学习效果实在,尤其在发掘意蕴,用真情、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方面匠心独具,令人回味。
(责编韦春艳)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2.009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曾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清楚地看到,整堂课中徐老师成功地扮演了“火种”点燃者角色,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表现出在老师的引发下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课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谁知道什么叫策略?”学生凭借着各种资源共同作用下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应答:“策略就是方法、方案”“打仗有好策略,就能胜利”。学生精彩的回答博得全场听众的赞叹。
“说得真好!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也要用到策略,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发生在文具商店里的故事吧。”新课伊始,简短的师生对话,快速地将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起点。
课中——教学共融,适时提炼
电脑屏幕上呈现出同学们购买练习本的例题场景图: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军说——我用去42元;小华说——我买5本。[1]小华用去多少元?[2]小军买了多少本?对于学生来说,解答这道两问的题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徐老师牢牢把握并瞄准了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策略,并积累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这一目标,突出“策略”教学的重点。设问“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信息整理一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学生们忙碌个不停:有的画图、有的画表、有的作线段……忙得不亦乐乎。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徐老师以列表的方法为选样:
“为什么不把小军用去的42元整理在表格里?”“为什么第二个表格还选择小明的信息?”当学生回答第二问后,又组织学生对这两张表在选取整理信息方面的相同之处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无论是求小华用去多少元,还是求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选择小明购物的有关信息。
再接着,把两张表合二位一变式为: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这样整理的方法能看得懂吗?如果把42元写在左边你觉得怎么样?”继而,在学生先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把握“火候”,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注意点并板书:列表、选择、有用、相关等,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分析、筛选、重组、整理信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善于缜密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还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疏忽了分析隐含在条件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错解的现象,进行了强化思维训练。当学生解答完想想做做的第2题(购物场景:足球画面下标价56元,篮球画面下标价48元,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元?都买篮球能买几个?)徐老师于无疑处质疑:“56×6算出的是什么钱?”(生:买6个足球的钱336元。)“336÷8算出的又是什么呢?”(生:一个排球42元。)“336元明明是买足球的钱,怎么又用它买篮球呢?”徐老师反问道。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弄清了买6个足球的钱就是买8个排球的钱。“用这些钱全部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生:用336÷48.)“不会计算的同学可以不计算。”(借班上课的学生是三年级的没学过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此间,学生尝试着计算,不一会儿,有些学生高兴地大声说:“我算出来了,7个。”“你们是怎么算的?”“我是用48乘7算的。”话音没落地一个学生猛地站起来侃侃而谈:“因为6乘8是48,所以我先用336除以6,然后再除以8。”“好想法!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一句激励语,使全班同学将体验成功的那种愉悦,不经意地写在了脸上。接着,徐老师水到渠成地指出:买6个足球的钱就是买8个排球的钱,也是买篮球的钱,这里我们进行了条件的转换。
课尾——联系实际,提升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课尾,徐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有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播放某商场有关物品降价的录音。)“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第二次播放录音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整理数据,根据信息各自提出心中想提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这种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筛选、重组、整理信息的方法,又使他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检,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开放题设计,不失为一种“上佳”的策略。
总之,这节课设计理念先进,教学过程科学,学习效果实在,尤其在发掘意蕴,用真情、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方面匠心独具,令人回味。
(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