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
  2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家乡的地形、土壤、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初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再如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
  3 解析热点问题
  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我们自己。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的剖析从而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状况。
  4 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既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观察分析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百年或千年一遇的流星雨、月食、日食、彗星等更是不可多得的观察地理现象和进行地理教学的良机。
  5 尽可能地开展实践活动
  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其他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但由于其学科地位的原因,课改始终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较传统的“讲、演、练”三步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任务驱动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高效地学习。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这次课堂教学竞赛,让我感触颇深,收获不少,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  一、首先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简单评价  1 情景导人  从学生每日里必须要面对的作业引入文本“把作业偷偷完成”,突出一个人能够自控自律的重要性。  学生接受并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并且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和目标。  2 出示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3 分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情境创设要合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
期刊
《科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
期刊
“为”字的基本义是“做”,是汉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为”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其基本义一直沿用至今,变化不大。本文依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及其后附的《孟子词典》提供的资料,对《孟子》中“为”字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考查、整理。通过“为”字的用法,我们对前贤有关《孟子》语言特点的说明进行了验证,对前贤归纳的“为”字的用法进行了补充说明,并在具体问题上探讨更为具体的语言事实。为汉语史研究起到些
期刊
最近,我进行了几种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其中以分层次教学效果最好。为了检验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我选择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采取对照手法进行实验。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情况的测查,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及分层分组。教学中实行综合分类推进和单项分类推进的方法,以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  综合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取素质五项总成绩),依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
期刊
TeachingAims:(教学目的)  1、了解定语从句的位置、结构。  2、学习并掌握定语从句的规则,尤其是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  Teaching Points:(教学重点)  1、定语从句及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概念。  2、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用法的区分。  3、不同引导词的特殊用法。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1、举例讲解,说明定语从句的用法。  2、以讲练
期刊
问题有无效、低效、高效之分。无效的问题对启发学生思维不仅毫无益处,还浪费了宝贵有限的课堂时间;低效的问题会丧失学生阅读表达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追求高效精当的提问,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会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抛给学习一些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问题质量”。它绝不是简单的问题的罗列,问题的提出必须要有价值,有讨论的必要,争取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怎样才
期刊
在教学中,学是根本,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靠学的法子。”不仅要让学生学的好,还要让学生成长的好,生活的愉快幸福。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多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信息,通过讨论、辩论和总结等的方法,在探索过程来解决问题。在此我仅谈自己在中的点滴体会。  一、贴近生活。强调实用  能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为什么是诗歌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就象冰山,能看见的部分很少,水面下还隐藏着庞大的精华。所以诗歌的教学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真正去理解诗歌的美?增加他们的学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