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天,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大妈有点烦:原来1.2元一袋的纯牛奶已经涨到了1.3元,甚至1.6元。
“减少乳制品开支。”靠退休金生活的张大妈毅然做出了决定。
洋奶粉涨价 本土品牌跟风
日前,外资奶粉品雅培在香港发出调价通知,旗下1~4阶段婴幼儿奶粉涨价约5%~10%。调价后第一阶段卖230港元,而第二三阶段的价格则为205港元和185港元,4阶段为150港元。
除雅培奶粉外,早前美赞臣也在香港调整了奶粉价格,最大涨幅约11%,如三阶段的调整幅度为9%,从180港元上涨到195港元。
据记者了解,洋奶粉涨价狂潮的来襲,并未使国产奶粉的市场定价出现大规模波动,但目前已经有连锁大型卖场收到多家国产婴幼儿奶粉供应商的涨价通知:雀巢已下发书面通知,将涨价8%~10%;而南山、雅士利、贝因美、伊利等品牌供应商均口头转达要涨价的通知,不过涨幅时间、涨幅暂未明确。
都是旱情惹的祸?
面对此轮的奶粉提价,乳制品企业均给出了同样的解释:西南旱情。
据了解,受广西、云南等甘蔗主产区的旱情影响,国内糖价一路飙升,曾达到5500元/吨的高位,而以糖为原材料之一的乳制品、饮料等则均出现或多或少的价格上浮。
资料显示,此次西南旱情造成云南302万亩蔗田受灾,52万亩绝收,甘蔗入榨量减少350万吨以上,多数糖厂设备利用率仅有60%~70%;占全国食糖产量近60%的蔗糖第一大产区——广西,也因旱情影响到下一榨季的甘蔗种植。
一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严重旱情,一边是国内乳制品的抱团涨价。二者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乳制品的涨价真的与旱情有关?
“现在所有的涨价理由都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能陷在成本上涨的陷阱中。”曾在光明、蒙牛等公司管理层任职过的知名乳业专家汤志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洋奶粉利润丰厚,原来的利润架构完全可以消化上涨成本,仅仅是少赚一点而已。
“成本如果上涨,则以成本为奶粉涨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成本如果下跌,则寻找别的理由和借口。”东方艾格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媒体直言。
原料奶遭遇瓶颈?
如果成本不构成涨价要因,那么乳制品涨价的根源在那里?
据记者了解,受此前寒冷天气影响,北方地区奶牛产奶量减少,导致原奶价格上涨。但这属于季节性因素,显然没有说服力。
业内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仍然在发挥着后续影响: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奶农杀牛的现象就持续不断,上游产业链的短板,导致下游产业链供需矛盾突出。
而外资奶粉却趁机赢得了国际商机。据上海海关统计显示,1~2月上海口岸进口乳制品同比分别增长8.3%和25.5%,进口均价同比上涨15.9%。海关分析认为,“问题奶粉”重出江湖,这直接导致国产乳品信任危机再现,从而为进口奶粉让出市场空间。
促销还是暴利
乳制品的抱团涨价,除了旱情及原料奶短缺的客观原因外,也不排除乳制品企业追逐利润空间,进行品牌造势的嫌疑。
面对乳制品市场的涨价潮,有些乳企却按兵不动,静观市场。“当然,现在都在讲成本增加,奶粉是有涨价的可能性,也不排除通过散布涨价预期来促进销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奶粉涨价传闻促使众多父母为孩子“囤粮”。
记者在北京市场走访时发现,一些超市甚至出现个别洋品牌奶粉断货的现象。看来,销售人员借助涨价传言大力推销的现象确实存在。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曾对媒体表示,奶粉的利润率在10%~15%是合理的,但是现在不少奶粉品牌已经达到20%~30%或更多,部分国产奶粉也在向这个高利润空间在靠拢。
促销手段也好,确定事实也罢。人们看到的结果是:乳制品涨价了!面对乳制品涨价风潮,谁能做出明确的解释?
“减少乳制品开支。”靠退休金生活的张大妈毅然做出了决定。
洋奶粉涨价 本土品牌跟风
日前,外资奶粉品雅培在香港发出调价通知,旗下1~4阶段婴幼儿奶粉涨价约5%~10%。调价后第一阶段卖230港元,而第二三阶段的价格则为205港元和185港元,4阶段为150港元。
除雅培奶粉外,早前美赞臣也在香港调整了奶粉价格,最大涨幅约11%,如三阶段的调整幅度为9%,从180港元上涨到195港元。
据记者了解,洋奶粉涨价狂潮的来襲,并未使国产奶粉的市场定价出现大规模波动,但目前已经有连锁大型卖场收到多家国产婴幼儿奶粉供应商的涨价通知:雀巢已下发书面通知,将涨价8%~10%;而南山、雅士利、贝因美、伊利等品牌供应商均口头转达要涨价的通知,不过涨幅时间、涨幅暂未明确。
都是旱情惹的祸?
面对此轮的奶粉提价,乳制品企业均给出了同样的解释:西南旱情。
据了解,受广西、云南等甘蔗主产区的旱情影响,国内糖价一路飙升,曾达到5500元/吨的高位,而以糖为原材料之一的乳制品、饮料等则均出现或多或少的价格上浮。
资料显示,此次西南旱情造成云南302万亩蔗田受灾,52万亩绝收,甘蔗入榨量减少350万吨以上,多数糖厂设备利用率仅有60%~70%;占全国食糖产量近60%的蔗糖第一大产区——广西,也因旱情影响到下一榨季的甘蔗种植。
一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严重旱情,一边是国内乳制品的抱团涨价。二者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乳制品的涨价真的与旱情有关?
“现在所有的涨价理由都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能陷在成本上涨的陷阱中。”曾在光明、蒙牛等公司管理层任职过的知名乳业专家汤志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洋奶粉利润丰厚,原来的利润架构完全可以消化上涨成本,仅仅是少赚一点而已。
“成本如果上涨,则以成本为奶粉涨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成本如果下跌,则寻找别的理由和借口。”东方艾格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媒体直言。
原料奶遭遇瓶颈?
如果成本不构成涨价要因,那么乳制品涨价的根源在那里?
据记者了解,受此前寒冷天气影响,北方地区奶牛产奶量减少,导致原奶价格上涨。但这属于季节性因素,显然没有说服力。
业内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仍然在发挥着后续影响: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奶农杀牛的现象就持续不断,上游产业链的短板,导致下游产业链供需矛盾突出。
而外资奶粉却趁机赢得了国际商机。据上海海关统计显示,1~2月上海口岸进口乳制品同比分别增长8.3%和25.5%,进口均价同比上涨15.9%。海关分析认为,“问题奶粉”重出江湖,这直接导致国产乳品信任危机再现,从而为进口奶粉让出市场空间。
促销还是暴利
乳制品的抱团涨价,除了旱情及原料奶短缺的客观原因外,也不排除乳制品企业追逐利润空间,进行品牌造势的嫌疑。
面对乳制品市场的涨价潮,有些乳企却按兵不动,静观市场。“当然,现在都在讲成本增加,奶粉是有涨价的可能性,也不排除通过散布涨价预期来促进销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奶粉涨价传闻促使众多父母为孩子“囤粮”。
记者在北京市场走访时发现,一些超市甚至出现个别洋品牌奶粉断货的现象。看来,销售人员借助涨价传言大力推销的现象确实存在。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曾对媒体表示,奶粉的利润率在10%~15%是合理的,但是现在不少奶粉品牌已经达到20%~30%或更多,部分国产奶粉也在向这个高利润空间在靠拢。
促销手段也好,确定事实也罢。人们看到的结果是:乳制品涨价了!面对乳制品涨价风潮,谁能做出明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