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语文是生动生活的再现,是人类心灵升华的舞台,是活泼的情趣乐园。进入那人类精神的宝库,我们以及学生们都应该乐而忘返。”然而,曾几何时,语文的诗意消失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来理解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诗意的氛围中学习和探求,努力让诗情画意回归语文课堂。
一、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诗情画意
美文在于美读,好的语句总是让人颊齿留芳。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比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学生思想,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在上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时,主要就是依靠指导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小溪的自信执著、坚强勇敢、乐观积极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人生信念。
如在读“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这句话时,要重读“深信”,语气坚定,强调“即使”,突出“厄尔布鲁士峰”,“劈开”重读,“早晚”语气要重,表现出小溪执著地奔向既定的目标,显示出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语调要舒缓,洋溢着欢快、喜悦之情,在这里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作者用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在读这句话时,要重读“就”,这就读出了小溪对障碍的毫不在乎,再以豪壮的语气读出“有障碍,才有生活”,既表明它们的乐观积极,并不稀罕平静的生活,同时也能让人看到作者的人生信念,因为溪流已经成为作者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在朗读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小溪的形象美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启迪,
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使他们在朗读中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二、由语言悟情境,品味诗情画意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情趣。
在品味文章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朗读的课文,学生并不一定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有位老师是这样启发学生品味梁衡《夏》的情境的。
师:好的语句总是让人颊齿留芳,现在请你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把你的感悟和大家交流。
生1:我喜爱夏天的景色,你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烈,沸腾,并且与春天作了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凝”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这种绿由淡到浓的一种动态的过程,非常形象。
师:“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让我们想起了宋祁的诗“绿杨烟外晓寒轻”,这是怎样的一种淡绿,逐渐浓成一种黛色呀!
生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这句写出了从春到夏的逐渐热烈、沸腾的过程。
生2:我喜爱夏天的植物,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麦子刚刚割过”侧面写出了农民的忙碌,后半句写出了棉苗、高梁、玉米、瓜秧的的姿态,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不仅把瓜秧当作人来写,“匍匐前进”也给文章增加了可乐性。
生2:这句还用拟人,把作物的生长赋予了人的动作。“挑”字写出了棉苗纤细,高挑又显得很茁壮有力的姿态,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向上拔高。“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欢跃的神态,“匍匐”写出了不像高梁玉米那么张扬,不声不响地尽情生长,把三者进行比较表现了夏天的奋发向上的强烈情感。
这位老师就考虑到了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而学生由对语言的分析而体悟情境,对文中所表现的夏的热烈、沸腾,夏的奋发向上和勃勃生机以及作者对夏的由衷的喜爱,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我觉得,这样由学生自己领会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
三、创设想象空间,更增诗情画意
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有感于学生普遍厌倦古文的心理,设计了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音乐响起,生闭眼想象)
师:(2分钟后)现在请大家睁开双眼,请你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描述一下你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生纷纷举手)
一生即兴就来:
“漫天粉色花瓣从桃树上飘落,如嬉戏的蝴蝶般轻舞飞扬于天空、碧水之上……”
“一条碧水隔开两岸桃花,浪花就跳动在这绚烂的花阴下,片片落英如无数不黯世事的孩子,随波逐流,嬉戏玩耍……”
“放眼望去,花林止于水源处。那里水天模糊,水蓝色与黛蓝色随和地交织,看来柔和适目。淡淡的云烟缭绕,柔软均匀又能流动,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韵致……”
在音乐的激发下,大家兴致高昂,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林美景。这就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感悟到了语文的美,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更为课堂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就是唤醒。”老师的情、学生的情、文本的情,互相交融、互相激发,最终让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达到了师生与文本的交融和心灵对话。这就让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应蹲下身来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情趣、诗意不只是古人的闲情逸致,不只是莘莘学子试卷上枯燥的概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二中]
一、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诗情画意
美文在于美读,好的语句总是让人颊齿留芳。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比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学生思想,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在上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时,主要就是依靠指导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小溪的自信执著、坚强勇敢、乐观积极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人生信念。
如在读“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这句话时,要重读“深信”,语气坚定,强调“即使”,突出“厄尔布鲁士峰”,“劈开”重读,“早晚”语气要重,表现出小溪执著地奔向既定的目标,显示出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语调要舒缓,洋溢着欢快、喜悦之情,在这里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作者用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在读这句话时,要重读“就”,这就读出了小溪对障碍的毫不在乎,再以豪壮的语气读出“有障碍,才有生活”,既表明它们的乐观积极,并不稀罕平静的生活,同时也能让人看到作者的人生信念,因为溪流已经成为作者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在朗读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小溪的形象美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启迪,
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使他们在朗读中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二、由语言悟情境,品味诗情画意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情趣。
在品味文章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朗读的课文,学生并不一定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有位老师是这样启发学生品味梁衡《夏》的情境的。
师:好的语句总是让人颊齿留芳,现在请你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把你的感悟和大家交流。
生1:我喜爱夏天的景色,你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烈,沸腾,并且与春天作了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凝”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这种绿由淡到浓的一种动态的过程,非常形象。
师:“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让我们想起了宋祁的诗“绿杨烟外晓寒轻”,这是怎样的一种淡绿,逐渐浓成一种黛色呀!
生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这句写出了从春到夏的逐渐热烈、沸腾的过程。
生2:我喜爱夏天的植物,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麦子刚刚割过”侧面写出了农民的忙碌,后半句写出了棉苗、高梁、玉米、瓜秧的的姿态,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不仅把瓜秧当作人来写,“匍匐前进”也给文章增加了可乐性。
生2:这句还用拟人,把作物的生长赋予了人的动作。“挑”字写出了棉苗纤细,高挑又显得很茁壮有力的姿态,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向上拔高。“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欢跃的神态,“匍匐”写出了不像高梁玉米那么张扬,不声不响地尽情生长,把三者进行比较表现了夏天的奋发向上的强烈情感。
这位老师就考虑到了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而学生由对语言的分析而体悟情境,对文中所表现的夏的热烈、沸腾,夏的奋发向上和勃勃生机以及作者对夏的由衷的喜爱,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我觉得,这样由学生自己领会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
三、创设想象空间,更增诗情画意
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有感于学生普遍厌倦古文的心理,设计了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音乐响起,生闭眼想象)
师:(2分钟后)现在请大家睁开双眼,请你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描述一下你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生纷纷举手)
一生即兴就来:
“漫天粉色花瓣从桃树上飘落,如嬉戏的蝴蝶般轻舞飞扬于天空、碧水之上……”
“一条碧水隔开两岸桃花,浪花就跳动在这绚烂的花阴下,片片落英如无数不黯世事的孩子,随波逐流,嬉戏玩耍……”
“放眼望去,花林止于水源处。那里水天模糊,水蓝色与黛蓝色随和地交织,看来柔和适目。淡淡的云烟缭绕,柔软均匀又能流动,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韵致……”
在音乐的激发下,大家兴致高昂,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林美景。这就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感悟到了语文的美,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更为课堂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就是唤醒。”老师的情、学生的情、文本的情,互相交融、互相激发,最终让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达到了师生与文本的交融和心灵对话。这就让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应蹲下身来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情趣、诗意不只是古人的闲情逸致,不只是莘莘学子试卷上枯燥的概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