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专业的考古人,所以并不记得每一个走过的古村落名字,但那些错落的乡路、路过的风景,还有历经沧桑无人识的老宅院,以及留在山野中的记忆,却足以拼凑另一个灵魂的自己——自从两年前第一次在初秋随着驴友行走山峡,趟过雨季涌动的山泉后,就已经不知觉地爱上了行走。
第二天,我不再跟随驴友,而是因工作之需跟随济南人文圈子历史的考古爱好者,去长湾一个偌大的山谷寻找不知名的泉眼。尽管秋意迷眼,但行至半山腰处已是荒无人烟、遍草丛生,没有任何确切方向的指引,只得半途而归。寻泉,就是顺着水源不断上溯,直至找到源头,这是一个十分辛苦的体力活,且只能在未断流之前的时节寻找,那天第一次尝试了未果的滋味。
归时,途经晓露泉,巨木覆盖下的泉水旁尽是打水的村民,见怪不怪的村民对于晓露泉的故事如数家珍,那时的感触是,村子里的泉比市区的泉实在美太多,泉水本不就该生在山间,任旁人沁饮?那天最后一站是涝坡村,村子尽头的山脚是题刻着“山东最大蓄水池”的池子,碑文记载着蓄水池的历史。雨季后水坝倾盆而下的流水肆意,那是下午三点钟,静坐在台阶上看朋友录碑,仿佛穿过了生活之外。对于涝坡村已经遗失钥匙的老庙,翻墙是必备的,朋友未曾想到原来我也是身手矫捷之人,体力、毅力和翻墙本领不落于后。我对朋友说,自小我就是野的。
只一次,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行走乡村,日出上路,日落而归,因为缺失方向感,每到一处都倍感新鲜,哪怕离上次去过的村子相隔并不远。第三次行走是深秋11月的雨天,经过人烟稀少、烟雾缭绕,路旁就是山崖的盘山路,到了济南边界上的高海拔石匣村。村路淹没在雨水中,孩童们在泥泞中撑着花伞玩耍,村里的小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色建筑遗留,村里的老庙静静矗立在雨中。朋友耐心地向我讲解各朝代建筑风格的明显不同,有好事的村民围过来问我们因何而来,明白后便很是自豪地叙述他故事里的村子往事。村民指引的村旁不远处就是兴隆寺,朋友已去过几次,那时进寺的山路正修缮,于是我们走泥路进寺。
寺院不大,林立着的数方石碑镌刻着寺院的历史。撑伞站着,寺院后方是已经铺满路叶的山,唯一的色彩是澄澄的柿子树。无关信仰,当身处宁静的深山老寺,容易恍然悟得生活。
回途中路过赵八洞,洞内只能靠强光水电照明,头顶脚下尽是泉水滴落的声音,洞内的蓄水池已经满溢。泛着寒烟的洞内有狭小的阶梯伸向更深处,若没有些许胆量,还不敢进入。
再一次出行是去了哪里已经完全不记得,只记得离城市渐行渐远的路和一路上的期待,从不用导航的我们照着已经泛旧的地图找路,也很多次被问路人指错方向,但误入的村落也能获得偶然的惊喜:许多个首次被发现的古建筑,许多个没有名字的山涧泉水,就这样在行走中被发现。尤其是村落里的遗留文物,如老宅院记载着当地的居住历史,老庙宇寄托着村民的信仰,还有那些被当成建材使用的碑刻,完善着地方志的缺失。古建随着岁月逐渐坍塌甚至失去,但大部分的村民却对保护十分有认知,合理利用,有意识保护。比如章丘大寨村,村委会将十余方碑刻全部镶嵌在村委会外墙上,他们将村子两千年的历史编撰村志,传续文化,令人心生敬意。还有很多村子的古桥在使用,河道仍在发挥作用……
因为是外来者,村民们总会用不同的方言凑上来探个究竟。大部分村民是热情的,十分周全地介绍他所了解的村子历史,朋友分析说,老太都是外嫁来的,要问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而非老太和年轻人,这是经验。村子里总是十分热闹,户户圈养猪羊狗猫,在讲书院村,我们曾路遇二十余条狗,它们在路的各个转角处看着你跟着你,当然这要十分小心处处留意了。这个村子,去时逢寒冬,偌大的麦田仅有一方高大的古碑和一个孤独的土地庙立在地头,庙内残留着古壁画,历经岁月,色彩仍然清晰可见。因为是看完永乐宫壁画展览而后去的村子,壁画规模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古文物,价值却不可以等级比较。
去过两次的黄露泉村,风大的春天,绕过村子的后山,跟随当地村民找到深山老林中的一座龙泉庵。那里只剩下一户人家,老人带着几只狗和一些羊群孤独地生活。龙泉庵已经破败,但竖梁上却刻着古老的金文,第二次去是拓碑,将古文字带回,找专家教授才得以破解这神秘的佛教密语。
春夏秋冬,每个村子都别有味道。春天里,乡路上盛开着不知名的野花,夏天,村子里的泉水旁是乘凉的好地方,而秋天是出行最好的季节,也是我们最勤快的时候,寻泉、爬山、寻找寺庙、发现“可疑”的古建……行走两年,虽不及朋友专业考古十余年所走过的路的百分之一,却学到了坚持和爱好的精神毅力,朋友为考古,我只算蠢蠢欲动的行走爱好者罢了。
有时候,我们还去某个新发现的墓葬看热闹,犹记第一次进入到元代古墓中的时候,心惊胆战之余还有对于壁画保存之完整的震惊。有时,我们也会为寻找一处泉子在三十七摄氏度高温下翻一座座没有任何遮盖的山,来来回回,以至于严重中暑。翻山的乐趣之一还在于找到一线天,恐高的我对于近乎垂直的攀登竟没有任何害怕,登上一线天会别有洞天,比如一个石头寨子,残破的惊喜让人想到这里曾发生过久远的生存战争。
当朋友已经走遍了济南,我们开始沿着济南的路向外延伸,不同的地域所带来的不同考古体验,让乐趣又重新泛滥。村子里的故事应该没有结尾,用体力去释放压力,用乡村代替城市,仅仅对于我,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对于专业的考古爱好者,更多的是一种致力于济南文物保护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