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于晓威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我为于晓威写过一篇印象记,他将在某刊发个专辑,新作配评论和印象记。印象记找我写,还挺突然的,又让我很感动,我马上写了交给他了。现在想起来,也不过是一些关于编辑工作的感想感慨。那时我们都是编辑,我是新编辑,满腔火热;他要老一点,体会更深,感受更多,一篇总结编务的《报朋友书》,写了十二条,三千字。我还把他的那条第十条收入了写他的印象记,因为觉得非常契合他的气质,就像是他站在我面前会讲的话——“文章自古清贫事。在这个时代,文人们无权,亦无钱,可能只剩下一点良知是属于自己的了,文人中做编辑的更是如此,否则连街头屠狗者辈不如。如果这些编辑们堕落,那不仅是他们人格的失败,更是他们受到的文学修养和启蒙环境的失败。”
   实际上我俩从来没有见过。
   从来没有见过,但是能够写出来印象记,这种事情好像我特别在行,而且我也很有信用,说写肯定写,说几时交就几时交。所以我约稿特别不能忍受那些说写可是不写,还要跟你绕到天亮的。不写一开始就说不写,这样比较好,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在写于晓威的印象记里也是这么说的,这才是一个编辑应该有的样子,我诚恳地约了你,也希望你诚恳地记挂在心上,如果你要拒绝,当场就拒,别跟我绕。
   印象记写了,但他的专辑一直都没出来。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致个微信抱歉,检讨自己写作方面的拖延。结合到他的星座,天秤,那他真的是有点辛苦。太平衡了,也太认真了。我总是回应说没事没事,不发就不发,放在那儿好了。等你拿了奖著了名再发兴许更好呢,我就是这么说的。肯定一边说还一边笑。
   后来就慢慢淡了联络,他不再当编辑了,我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画画吗?他有时候贴一些画,我又不太懂画。如果正看到他在朋友圈邀请朋友们去他那里玩,我也会跟一下,他总会热情地回应,来啊来啊,来玩啊。可是我自己也知道,我应该永远不会去东北,我分不清楚方向,东北那么大,他在吉林,还是辽宁?我都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大连也在东北,大连不是靠着海吗,像青岛一样好多海鲜?大连不是山东的?我的地理课确实是体育老师教的。
   已经是三年以后了,有一天,于晓威突然向我约稿,要我回顾我的处女作。我当然秒回了,说我写。我也真的是想写,好多话想要说。三年以后的这一年,2021年,按照处女作发表的年份,是一个准确的三十年,演艺界的说法是,出道三十年。
   当夜写了交给他,他看了说感动,可能也是很贴近我们这一整代人的寫作之路,叫他感动。想起来三年前我问过他对“七○后”作家怎么看,我说我指的是“我们”,不是留下来的那一些,也不是“重塑”了的那一些。他说我尊敬你,尊敬你们,你们的社会意义与写作意义,后来的“七○后”作家很多是由着你们开辟的道路前行的。我说你就是不好意思这么说,他们是踩着我们的尸骨前行的。哦说错了,不是尸骨是骨灰,践踏着我们的骨灰却又故意遗忘我们,走了一条完全无关的“崭新的新路”。
   还有个“作家的书房”栏目。他说,与作品同期配发,请发给我一张你的照片和一张你的书房的照片。
   我说我没有书房。
   他说,啊?
   我说告诉你一件真事,我甚至没有书桌,我都是在餐桌上写作的;很多时候餐桌都没有空,就把电脑放在膝盖上写。
   他说,啊?
   我说我家里也没有一本我的书。
   那你想个办法行吗?他说。
   这才是真的我啊。我说,我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啊,如果曾经写一个字都是对家庭的冒犯,如果每写一个字都让自己内疚到死:因为确实剥夺了原本应该付出给家庭的时间。所以我还能够回来写,一个字、一个小说,我真是太牛逼了。
   我很敬佩。他说,但是你不介意的话,拍餐桌给我也行。
   要不你还我一个印象记吧。我说,你可以在写我的印象记里讲,正跟周洁茹约稿呢,她说等一下,衣服洗好了正要去晒,过会儿再说,过了一会她又说衣服是晒好了但是要做饭,过了一会她又说在洗碗……
   都不敢约你稿了。于晓威说。
   我写得太快,又太短,实在是因为没有条件。我说,抱歉我每一篇都写不长。你把这一段写下来应该能够激励到其他有大好书房可是写的什么鬼的作家们。
   他说他一定记得。
   那办公室照片给我一张行吗?又说,你有时候也得在办公室写吧。
   我说公司雇我是为了编刊,不是让我写作的吧?如果闭个眼都会被人事部投诉,我补了一句,这眼还闭得下去吗?我真是一整天都不用闭眼的,练出来了。而且谁要是诬告我上班睡午觉,我可是会同她拼命的。
   说一句我很理解你都是侮辱你。于晓威说,你比我们想象的都强大。
   然后他还是发过来几张别人的书房照片,确实很得体,也很气派。我只好找了一下电脑,找到一张二十多年前的书房照给于晓威发了过去。
   二十岁的我,大书房,大书桌,还有一台486呢,我说。
   他说好吧。
   洗好了碗,我想了一想,还是把电脑摆上餐桌,现拍了一张电脑与餐桌的合影给于晓威。
   抱歉“作家的书房”被我拍成“作家的小饭桌”了。我说,如果还能用就标注一下吧,此作者真没有书房。
   哈哈哈,于晓威说。估计他也实在是找不到话可以说。
   那期刊物出来,我的“书房(饭桌)照”和那篇回忆处女作的文章,《回忆做一个练习生的时代》,特别与众不同。
  
  写在后面: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与于晓威都没有什么联络,我仍做编辑,而且也去找了一下三年前写入于晓威印象记里的那位编辑老师。我在那篇文章里讲我转发于晓威的《报朋友书》,配了这一句,你想毁掉一个作家,就让他做编辑去。那位老师点了第一个赞,我忍不住告诉他,我被毁掉了。他说能够毁掉你的只有你自己。
   你行的。他又补了一句,你一定行的!
   “我可得努力啊,然后三年以后才回应得起他的这一句,我行!可是现在离开三年以后还有很久,谁都不知道这三年之间会发生什么,所以我没有回应。要回,我也得三年以后再回,我是这么想的。”
   已经是三年以后了,我真的又去问那位编辑老师了,我做了三年编辑啦,当年我还问过您我会不会不行?他又一遍地说,你肯定行的呀!写小说的人是有艺术感觉的人,办刊物没感觉就到沟里了。
   这一句话,真是让我太安心又太开心了。
   可是于晓威不再做编辑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俩一句话都没有。
   黄孝阳去世的第二天,我微信于晓威,可不可以通一个电话?我说我写你的印象记里提过孝阳一句。于晓威说是的,他没忘。然后我们通了一个电话,那是我们的第一个电话,也是这三年多来唯一的一个电话,我说了一些什么竟然不记得了,也不记得于晓威说的话了,能够记得起来的只是,我哭了。
其他文献
去年年初,母亲突发脑梗,从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主要由姐姐负责照料她。今年农历二月二那天,我回到乡里看望母亲,姐姐嘱我带母亲去镇上理发。   母亲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清晰,一路上她都在说以前的事。她所说的几个乡村剃头匠的故事,引起了我和姐姐遥远的回忆。在我的老家,理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刚满月的婴孩要理发;埋葬了逝去的亲人后,家人们也要逐一剃头。在婴孩的啼哭和家人的眼泪之间,理发连接了新生的喜悦和
期刊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教师与研究生  执笔人:朱婷  李佳贤: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东西的《回响》。这篇小说在形式上比较明显的几个特点,一个是罪案小说的形式,另外一个就是双线结构,破案线和夫妻情感线。另外,这不是一篇单纯的罪案小说或侦探小说,它非常明显地是在写人性,而且挖掘得非常深。作家像是拿着显微镜,把人物内心的隐秘都呈现出来。在讨论开始呢,我想听一听大家最直观的阅
期刊
《匡冲志·理发》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叙事,一条是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生活,一条是以“我”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的生活。这两条线索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空间,前者是在具有本源意味的乡村匡冲,后者,则发生在无根的城市。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陈巨飞继承了八十年代以来观察和书写中国现实的文学遗产,这一遗产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溯源。一个是以路遥为代表的,以城乡区隔的形式书写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变化,其
期刊
时间:2021年3月10日   地点:暨南大学文科楼文学院   讨论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唐诗人:今天我们讨论的作品是青年作家文珍的新小说集《夜的女采摘员》。文珍特别擅于写情感,尤其爱情、婚姻等主题的一类小说写得特别诱人。文珍有一种叙事天赋,就是擅长于把握人内心隐秘之处的那些很微妙的情绪。读文珍的小说,各位可能都很容易融入其中,原因是这里面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小
期刊
一   我使,都要使在匡冲!说话时,父亲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一阵风吹来,他花白的头发也乱了——他该理发了。   中风后,除了走路跌跌撞撞的,父亲说话也不太利索了,总把“死”说成“使”。显然,说这句话之前,他已下定了决心,死活不肯再去养老院。他一手拄着拐棍,一手紧紧地拽住门把手,生怕我把他给强行拉走。这让人很头疼,但我深知他的脾气——父亲属牛,年轻时是一头犟牛,现在是一头老犟牛。   本来,
期刊
黑石村在沈城南郊。黑石屯是黑石村的一个自然村,隶属乌泥镇。  车进入黑石屯。不时有小股污水,从村街的水泥路面漫过,像数条乌黑的蛇横行霸道。空气中飘荡着鸡粪的气味。  除了乔福林和张兰欣,黑石屯人家都养鸡。黑石屯是有名的养鸡专业村。不养鸡的乔福林和张兰欣,还未脱贫,靠低保度日。  张兰欣是一个独身女人。她本来是有男人的,叫乔福旺,她是乔家的媳妇。大前年,乔福旺去内蒙古给人放羊,春节没回来过年,后来这
期刊
一   难得林众也有找我帮忙的时候。他比我小好几岁,却是我的领导,经常批评、指正和教导我。当然,按照他的话说,都是为了我好,为了我的进步。他认为我一有空就找老同学任山下棋是不对的,属于无效社交。林众指着我说,你是打柴的,又指着窗外的空气对我说,你同学是放牛的,你们在山坡上相遇,两个人聊了半天,他的牛吃饱了,你的柴呢?   林众说完后,一直保持摊着两手的姿势,好像抱着一捆他的柴似的。其实我不是打
期刊
我只是刚好路过这人间  为写一首诗,我停下脚步  瞭望人间的风景  我用刚好路过  用限量的时间、记忆与萤火——  仿佛见了些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看见  但确切地是声音  那么遥远  在笑着、哭着、想要活着的人群深处  涡漩巨大的静谧  而我只是路过  我的身边站着空无  一圈与一圈的沟壑中  阴影、硬币、伤口与爆裂的词语  咬着、舔着  所有注定消亡的事物  而我只是路过  为寻找一首诗,我的路
期刊
冬天过去,白天开始变长。我上午在外办事,到家时已是下午五点,加之当天还有急稿要赶,需要写到很晚,各种事情乱作一团。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时间充足的时候到底干什么去了呢,怎么就不能如约完稿呢……我在脑子里千百次反复地后悔着,脚步沉重地上了楼梯。我住在一栋多户住房的五层,到了门口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   “是你吧?”   一个陌生女人站在楼梯口问我。除了热情过度的传教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会有什么
期刊
唐糖,重庆人,现居北京,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班。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获第八届重庆文学奖。  1  我的奶奶赵成碧,是在林建国那通不足半分钟的电话中才被宣告去世的,比她原本去世的时间晚了4小時。在这4小时中,我一直在按照甲方爸爸的需求,修改一套品牌围巾的宣传方案,这已经是第三版,如果再通不过,我真的要……可以说,这是通救援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