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的实践过程中,我尝试对参与性引导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结合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使用模型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形式,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同时,结合生活常见案例进行教学引导,让课堂所学知识更接近实用化,促进知识迁移。然后我又采用数学课堂小组的形式,凸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侧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在课堂学习之余还能有效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真正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我的课堂,学生们相对以前变得积极活跃,知识迁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模型教具;参与性引导;多媒体;数学小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的形成往往从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它有助于人们以发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以逻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条理的思路去解释万物的规律。但它的养成过程,往往受到人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限制,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身心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规律,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将会导致数学思维的迟滞,滋生厌学心理,难以矫正。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发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表达,在交流中反思,最终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时代观念,融入学生群体,对传统的课堂形式做出进一步改进。以下便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
一,尊重学龄规律,适当采用教学模具
美国著名科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首先他找来一对出生仅为46周的同卵双生子,标记为A和B,然后每天让被试A爬梯10分钟,而被试B不作此类训练。一直持续六周之后,A只需要花26秒就能爬上五级梯,而B在有指导下却需要45秒;从第52周开始,对B进行和A一样的训练,结果B仅需要两周的时间就能在10秒内爬上五级梯,速度远远超过A。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引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一结论都很不解,“明明高度都一样,底面积也都一样,怎么看也不止1/3啊?”。于是我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单底圆柱筒和一个相同材质的透明无底的同底等高圆锥玻璃模具,还有一支马克笔、一把直尺和一大瓶水等。问他们,我现在手头上有这些道具,怎么通过实验证明“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这个结论?然后他们就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很快说出来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案。在对他们的方案进行总结之后,优于我原先的设想,就按照他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实验。首先我让学生们选出几个代表来对我的道具进行测量,比较它们两个是不是同底等高,并用马克笔将圆柱筒的高划分为均等的三分。确认无误后,我让学生代表协助我将瓶子里的水倒到无底圆锥里,盛满后倒入单底圆柱筒,发现每次倒入的水恰好漫过一个标记,直到第三次刚好倒满整个单底圆柱筒,结论得证。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在我的参与性引导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专注性都很高,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媒体教学技术得以逐渐向小学课堂普及,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具,多媒体设备能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具灵活性。但是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系统性都比较强,形式单一,拓展性比较低,不同于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可以有丰富的情景创设和课外延伸资料。因此,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成为了当代小学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文相结合的资料有着很强的记忆能力,而且这样的记忆内容也很容易被简单线索提取。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内容相关图片和公式定理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参与性引导性学习。
三,借助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教师观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就要意识到,在新课改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创设条件激发学习的迁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贴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接触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创设课堂情境,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参与性引导过渡,让学生们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发地生成新知识。
四,组建数学小组,培养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实现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能力锻炼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因此,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識之外,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们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学相长。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们好动又好奇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固定座位的模式,允许学生们自由组合形成数学讨论小组,一来集思广益方便课堂讨论意见的集中发表,节约时间;二来在竞争中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们的友谊;三来还能锻炼小组队员领导和任务分配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和责任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我的课堂上,我就鼓励学生们自发组建数学小组,按照每班40人计算,八人一组或者十人一组这样刚刚好,如果人数太多就比较难统一意见,人数太少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在小组中,我给他们的规定是(1)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间一起思考,讨论结果由轮流选出的成员进行发表,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上台机会;(2)有动手操作的部分,小组成员间明确任务,分工合作,相互帮衬;(3)课后作业按时完成,成员间相互监督,杜绝抄袭;(4)老师讲解完题目之后,各小组间的作业相互批改,相互检查,最后再交由老师统一评改;(5)为提高积极性,会定期对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奖励;(6)为防止小组圈子太过固定,人际交流得不到拓展,每个月会重新进行随机组队。
经过这样的安排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总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出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特别是那些本来羞于表达的学生在我的参与性下逐渐能主动发言,那些本来比较主观的同学开始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东西;而且作为老师的我,在这样一个课堂氛围的带动下,也能很高效地完成我的课堂教学,特别地,我让学生们去发现去总结得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比较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结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积累,能让我以更接近学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我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08(16):12-16.
[2] 杨兴民.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 ,19(09):32-35.
[3] 陈耕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27):15-18.
[4] 任学谦.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甘肃科技,2011,13(12):179-180.
[5] 吴丹.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变和实践[J].读与写, 2015,12 (11):26-27 .
关键词:模型教具;参与性引导;多媒体;数学小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的形成往往从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它有助于人们以发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以逻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条理的思路去解释万物的规律。但它的养成过程,往往受到人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限制,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身心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规律,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将会导致数学思维的迟滞,滋生厌学心理,难以矫正。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发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表达,在交流中反思,最终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时代观念,融入学生群体,对传统的课堂形式做出进一步改进。以下便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
一,尊重学龄规律,适当采用教学模具
美国著名科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首先他找来一对出生仅为46周的同卵双生子,标记为A和B,然后每天让被试A爬梯10分钟,而被试B不作此类训练。一直持续六周之后,A只需要花26秒就能爬上五级梯,而B在有指导下却需要45秒;从第52周开始,对B进行和A一样的训练,结果B仅需要两周的时间就能在10秒内爬上五级梯,速度远远超过A。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引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一结论都很不解,“明明高度都一样,底面积也都一样,怎么看也不止1/3啊?”。于是我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单底圆柱筒和一个相同材质的透明无底的同底等高圆锥玻璃模具,还有一支马克笔、一把直尺和一大瓶水等。问他们,我现在手头上有这些道具,怎么通过实验证明“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这个结论?然后他们就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很快说出来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案。在对他们的方案进行总结之后,优于我原先的设想,就按照他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实验。首先我让学生们选出几个代表来对我的道具进行测量,比较它们两个是不是同底等高,并用马克笔将圆柱筒的高划分为均等的三分。确认无误后,我让学生代表协助我将瓶子里的水倒到无底圆锥里,盛满后倒入单底圆柱筒,发现每次倒入的水恰好漫过一个标记,直到第三次刚好倒满整个单底圆柱筒,结论得证。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在我的参与性引导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专注性都很高,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媒体教学技术得以逐渐向小学课堂普及,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具,多媒体设备能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具灵活性。但是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系统性都比较强,形式单一,拓展性比较低,不同于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可以有丰富的情景创设和课外延伸资料。因此,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成为了当代小学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文相结合的资料有着很强的记忆能力,而且这样的记忆内容也很容易被简单线索提取。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内容相关图片和公式定理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参与性引导性学习。
三,借助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教师观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就要意识到,在新课改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创设条件激发学习的迁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贴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接触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创设课堂情境,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参与性引导过渡,让学生们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发地生成新知识。
四,组建数学小组,培养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实现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能力锻炼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因此,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識之外,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们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学相长。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们好动又好奇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固定座位的模式,允许学生们自由组合形成数学讨论小组,一来集思广益方便课堂讨论意见的集中发表,节约时间;二来在竞争中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们的友谊;三来还能锻炼小组队员领导和任务分配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和责任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我的课堂上,我就鼓励学生们自发组建数学小组,按照每班40人计算,八人一组或者十人一组这样刚刚好,如果人数太多就比较难统一意见,人数太少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在小组中,我给他们的规定是(1)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间一起思考,讨论结果由轮流选出的成员进行发表,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上台机会;(2)有动手操作的部分,小组成员间明确任务,分工合作,相互帮衬;(3)课后作业按时完成,成员间相互监督,杜绝抄袭;(4)老师讲解完题目之后,各小组间的作业相互批改,相互检查,最后再交由老师统一评改;(5)为提高积极性,会定期对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奖励;(6)为防止小组圈子太过固定,人际交流得不到拓展,每个月会重新进行随机组队。
经过这样的安排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总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出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特别是那些本来羞于表达的学生在我的参与性下逐渐能主动发言,那些本来比较主观的同学开始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东西;而且作为老师的我,在这样一个课堂氛围的带动下,也能很高效地完成我的课堂教学,特别地,我让学生们去发现去总结得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比较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结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积累,能让我以更接近学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我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08(16):12-16.
[2] 杨兴民.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 ,19(09):32-35.
[3] 陈耕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27):15-18.
[4] 任学谦.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甘肃科技,2011,13(12):179-180.
[5] 吴丹.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变和实践[J].读与写, 2015,12 (11):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