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对陈腊英来说,歌曲《怒放的生命》有着特别的意义。2005年,它激昂的旋律像一把炽热的火,给了她勇气和希望。那时,刚学会上网,便把这歌名作为自己网名的陈腊英,正想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股不受拘束的力量。
在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陈腊英,马尾辫,齐额的刘海下是灿烂的笑容,绿色束身风衣里是一颗爱美的心。仿佛命运的刁难,从未能在这个女子身上留下任何印迹。1982年,初来这个世界的她,被定名为“腊英”。两字无意之间,暗合了她此后的人生。
■
“多少个想您的夜里,我在记忆中一遍遍搜寻您的样子,可是,真的模糊了您的样子……”三岁丧父的陈腊英自小性格坚韧,四岁时,她便是村里人人皆知的“小小放牛娃”;六岁,她给弟弟洗尿布,照顾母亲坐月子。七岁,她用稚嫩的肩膀为亡父立起了一块墓碑。后来,她在文章中回忆道:“爸爸,你知道吗,孩儿只要想到您在黄土里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才有了一块碑,就忍不住流泪。”
可是,命运加之于陈腊英的,又岂止是这些?
2003年9月,陈腊英随着村小的高年级合并到镇中心小学。刚来,她便担任了毕业班的班主任。那时学校正开运动会,有许多事要忙,可她还要忙寝室文化建设、板报布置等多项工作,压力很大。刚开始,常感疲惫,镜子里总是浮肿的眼睛,这些身体频繁发出的信号,也只是使她反省自己是否能胜任新的工作而已。
直到10月下旬,陈腊英去了趟医院后,才得知自己是患了急性肾炎。那时,在省城一家大医院工作的堂姐告诉她,这个病轻视不得。患者需要静养,至少要服药休息一个来月,并在四个月之内按时到医院复查,确保病情不再复发。
“四个月,那不是整整一个学期吗?”当时的陈腊英这样想,她并没有听堂姐的话,“也许现在看来,也不就一个学期吗?生命的长河里,又哪差这一个学期呢?可是那68个可爱的学生,在当时却是无法忽视的。”
噩运不会因为她的责任感而有所让步,8个多月后,陈腊英再次来到医院,被告知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医生说:“你这个病,好则五年,差则三年,就会转成尿毒症。”可事实上,陈腊英连3年也没有挺过。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这是医学上对尿毒症的解释,透过专业词汇的迷雾,人们也许只能获得抽象的概念,可那时的陈腊英正是经历着这种可怕病症的人。
“脸很黑,说难听点,像非洲人。身体瘦了好多,有些弱不禁风。”大城镇中心小学的吴校长回忆起病情恶化时期的陈腊英,向记者说道。有一次,路边一个老太太言语中,误把陈腊英当作她继父的老伴。陈腊英的眼泪瞬时就流了下来,一时心疼女儿的继父吼道:“瞎了你的狗眼,这是我闺女。”
陈腊英去长沙拜访了一位老中医,因为不用住院,便开了些中药。在学校附近的敬老院里,她找了个免费的小单间,置备了一个小火炉和一些木炭。每天清晨起来熬药,等上完第二节课后回来吃一次,再续水,中午和晚上各一次。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年半左右。“那时候上课还基本能够坚持,孩子们的成绩也很好。”
可是病魔仍在不停地侵袭着陈腊英的身体。
2005年年关,陈腊英还在教室板书,忽然两眼发昏,双腿一软——这是她第一次晕倒在讲台上。
2006年初,陈腊英已到了必须靠血透才能维持生命的地步。由于她已不能正常排尿,每次血透都要从身体中抽出六七公斤水,每一次都是相当艰难的过程。可做完后两三天,她的身体又浮肿到连鞋子也穿不上,于是不得不再去医院。有几次做完血透后,她都晕倒在医院里。
如此一周两到三次,一次四个小时。有长达三个多月都洗不了澡的记录,植入的输血管都开始发臭。一年零八个月里,度日如年。她向记者挽起袖子,手腕上有一道如山脉般隆起的疤痕。
“这是当年扎针眼留下的,还有这里,和这里,脖子和大腿上都是。”提起这段往事,陈腊英的嗓子有些喑哑。
然而即便如此,陈腊英依然感到庆幸。病魔虽然折磨着她的肉体,却没有侵入她的大脑。她还能写字,还能思考。一次在去医院的车上,陈腊英仿佛感受不到了世界的存在,整个意识处在混沌之中。可当她看到窗外山花盛开的绚烂景象时,眼泪便扑簌簌地淌了下来。“是啊,活着多好,还能看见花开。可我不希望这花长在我的坟上,我要坚强地活下去。”回来时,她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所以,每当身体好一些的时候,陈腊英便会回到学校,去感受阳光,感受生机。对她来说,只有在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中间,她才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考虑到她的病情,学校都已停止给她排课,可她几乎是从学校的关爱中夺回了她视为生命之最后阵地的课堂。
■
陈腊英是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医院里,她的呼吸和心跳一度中止,死亡在她身上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面对难以控制的病情,医院多次向她的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如果再找不到匹配的肾源,陈腊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中止。
为此,陈腊英甚至写下遗嘱,要把给她治病的钱留给学校,去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她还拜托记者帮她联系深圳红十字捐赠协会,准备把自己有用的脏器捐献出去。她这样开导起初并不能理解她这一做法的母亲:“如果我的肝脏能让一个绝望的病人重获新生,如果我的眼睛能给一个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如果我的心脏能让另一个人的脉搏健康跳动……那么,您的女儿不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一个合适的肾源。可是,别人只需要三个多小时候的手术,在陈腊英身上花了六个多小时!移植进去的肾脏就像一个昏睡的小孩,根本就不能工作。最后,手术宣告失败…… “元旦的肾源比较多,如果你能挺到那个时候,可以尝试再做一次手术”,医生言辞之中,稍显无奈。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开的玩笑,陈腊英几番丧失了信心。
可爱心正从四面八方向她汇来:泪眼涟涟的母亲日夜守候,继父为筹钱而四处奔走,为她祈祷祝福的信件渐渐塞满一大箱子,学校、全市教育系统和社会为她发起了多次捐款……
最让陈腊英动情的还是当时她那帮正读二年级的学生,一次同事来看望她时谈及:“你知道吗?你的那帮孩子,为给你筹钱治病,不仅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而且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大街上拾破烂。对,每天都会。”陈腊英这才知道,在她住院期间,这些可爱的学生,曾三三两两,在校长办公室里,哭着询问他们的陈老师为什么还没回来。
陈腊英想:“也许自己可以撒手,任病魔吞噬自己的生命。可是她却没有办法去让爱她、关心她的人们,承受失去她的痛苦。”
满载爱心的她觉得自己很“重”,即使希望渺茫,她也要抗争到底。“如果还是必须谢幕的话,我也会用我的微笑点亮所有的旁观者,照亮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她开始给自己的移植肾说话,她鼓励它同她一样坚强,告诉它要像她一样努力,一起创造生命的奇迹……就连睡觉的时候,陈腊英也会把她说的话用手机录下来,然后放在肚子上,让它一遍一遍的听……也许从科学的角度看,她的做法是幼稚的。可这幼稚后面,是一颗坚强的心,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在医生都放弃给她开抗排斥药的时候,她用爱对无情的命运做出了回击。
“是的,如果爱是一道光芒,我真想无限量将它放大!”2013年9月10日,早已从桎梏中走出的陈腊英,在省教育厅举办的“最美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了发言。她用爱与被爱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的张力,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
陈腊英创造的,正是医学上属十万分之一的奇迹。
2011年,康复后的陈腊英接到了退休教师何伯伯打来的电话。何伯伯说,他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网,希望能单独和她见见面。在《高安教育》做通讯员的陈腊英,以为这个素未谋面却千方百计要到她联系方式的何伯伯,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考虑到何伯伯已上了年纪,陈腊英赶了80公里的路去拜访何伯伯。然而,何伯伯并没有作品给陈腊英看,只是与她亲切地交谈。在和乐的气氛中,他们还游览了有“小长城”之称的八百洞天。
后来,陈腊英偶遇何伯伯的妹妹,以登山的事情夸赞起了何伯伯的好身体,却不想她听后大吃一惊。原来,何伯伯为同样患了尿毒症的儿子献出了自己的肾脏,却对他术后的生活充满了忧虑。他约见陈腊英,却不说明自己的意图,就是想看看自然状态下,她康复的情况。得知这些信息后,陈腊英主动联系上了何伯伯的儿子,和他分享起新生的喜悦和对美好人生的期盼。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幸亏我当时表现得很好,像很多人说的——有多动症。而且在山上的时候,我也从没落下一步。”陈腊英高兴地说。
然而如果不是生命意志在她身上最本真地流露,像火焰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陈腊英又哪里可以将爱与希望传递给别人呢?
她还给灰埠中学毛老师的外甥传去她的《抗病魔日志》,给予安慰和鼓励,告诉他要积极配合治疗、等待肾移植。在广州兼职期间,她认识了一个几乎绝望、想要放弃治疗的男子,给予他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和强大的精神鼓励。如今,她是数十位重症患者的“力量天使”,同时还是南昌监狱的特殊“帮教”。她至今还与一个死刑犯有着信件往来,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激励。她的冒病探望,和她对他那陷于困境的家庭的无私捐助,都使这个死刑犯满怀感激,渐渐克服了绝望的情绪。
在陈腊英的抽屉里塞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她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都说,在她身上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人性的光芒。
陈腊英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一直未放弃用文字来记录她生命的点点滴滴。康复后的她,加盟了全球首家大型原创中文作品网——榕树下,成为墨派文学社团一名骨干编辑。她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情感真挚,手法娴熟,表达细腻,韵味悠长,感染了大量的读者。
如今的陈腊英,偶尔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唱歌,并被他们封为“麦霸”。即便做过手术,她也会毫不忌讳地穿着泳装出现在游泳池里。她坚信自己恢复得很好,而且依然美丽。
■
阳光总在风雨后。战胜病魔之后的陈腊英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课堂,依然青春靓丽,在三尺讲台上续写生命的乐章。
10月下旬,陈腊英由教育部选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3年第一批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赴日本交流访问。
“亲爱的老师你忽然离开了我们的时候,我时时刻刻在想你,可我就是没见着你。我说:‘老天爷,你为什么把我们的老师给叫到远处去了。我想着她,她像我们的父母和伙伴’……因为你是我们最好的母亲,你快快回来,我们想你,快回来。”不止一个学生用这样稚嫩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学生很容易爱一个老师而爱上他的课堂。而使学生爱上陈老师的,正是她身上那股永不熄灭的激情和她对学生真挚的爱。
十七八岁,正值花样年华的陈腊英,毅然去了偏僻的小山村任教,一待就是五年!后来,这些多半已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还会回来看望她,对她说:“陈老师,您是第一个教我们唱歌、跳舞,还给我们上体育课的老师!”
陈腊英还会利用课外的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去,和他们一起爬山、游戏。或者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来,和他们聊天,陪他们玩耍。在户外拍摄的一张照片上,陈腊英和学生们正在进行一个抓拍悬空场景的游戏。高高跃起的陈腊英被定格在了画面的正后方,而由于节奏不一,有的学生却还处在半屈膝的起跳状态。一致的笑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难以言说的欢乐和幸福。
而进入陈腊英的课堂,记者感受到的是欢快的气氛。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举起的手臂齐刷刷地如旗杆一般,喊出的“老师”让人感觉无比亲切。
“我们很伤心,因为一个月或两个月都见不到语文老师了。”一个叫汪紫欣的学生曾这样写,可是11月4日,陈老师便又回到了学校。这可乐坏了这帮小家伙。熊嘉鑫同学就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令人惊喜的语文课!陈老师来上课了,那想念老师的心,语言无法形容。”
对于曾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的陈腊英来说,能走出高安,走出江西,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确实是有些始料未及的。陈腊英很珍惜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她留心观察每一个细节,深感日本养成教育做得很好的她,回到了自己的课堂后,教导学生要向日本小朋友学习,不要落后于人。“洗手时记得不要让水哗哗直流,要开成一根细细的水柱,节约用水。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也要做到哦!”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正如一位网友用“英姿勃发”来形容陈腊英的文字,即便生命已如腊月的肃杀,她依然能以高昂的姿态来面对它。她那始终怒放的生命,能给人带来最深刻的感动和最强劲的激励。
对陈腊英来说,歌曲《怒放的生命》有着特别的意义。2005年,它激昂的旋律像一把炽热的火,给了她勇气和希望。那时,刚学会上网,便把这歌名作为自己网名的陈腊英,正想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股不受拘束的力量。
在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陈腊英,马尾辫,齐额的刘海下是灿烂的笑容,绿色束身风衣里是一颗爱美的心。仿佛命运的刁难,从未能在这个女子身上留下任何印迹。1982年,初来这个世界的她,被定名为“腊英”。两字无意之间,暗合了她此后的人生。
■
“多少个想您的夜里,我在记忆中一遍遍搜寻您的样子,可是,真的模糊了您的样子……”三岁丧父的陈腊英自小性格坚韧,四岁时,她便是村里人人皆知的“小小放牛娃”;六岁,她给弟弟洗尿布,照顾母亲坐月子。七岁,她用稚嫩的肩膀为亡父立起了一块墓碑。后来,她在文章中回忆道:“爸爸,你知道吗,孩儿只要想到您在黄土里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才有了一块碑,就忍不住流泪。”
可是,命运加之于陈腊英的,又岂止是这些?
2003年9月,陈腊英随着村小的高年级合并到镇中心小学。刚来,她便担任了毕业班的班主任。那时学校正开运动会,有许多事要忙,可她还要忙寝室文化建设、板报布置等多项工作,压力很大。刚开始,常感疲惫,镜子里总是浮肿的眼睛,这些身体频繁发出的信号,也只是使她反省自己是否能胜任新的工作而已。
直到10月下旬,陈腊英去了趟医院后,才得知自己是患了急性肾炎。那时,在省城一家大医院工作的堂姐告诉她,这个病轻视不得。患者需要静养,至少要服药休息一个来月,并在四个月之内按时到医院复查,确保病情不再复发。
“四个月,那不是整整一个学期吗?”当时的陈腊英这样想,她并没有听堂姐的话,“也许现在看来,也不就一个学期吗?生命的长河里,又哪差这一个学期呢?可是那68个可爱的学生,在当时却是无法忽视的。”
噩运不会因为她的责任感而有所让步,8个多月后,陈腊英再次来到医院,被告知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医生说:“你这个病,好则五年,差则三年,就会转成尿毒症。”可事实上,陈腊英连3年也没有挺过。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这是医学上对尿毒症的解释,透过专业词汇的迷雾,人们也许只能获得抽象的概念,可那时的陈腊英正是经历着这种可怕病症的人。
“脸很黑,说难听点,像非洲人。身体瘦了好多,有些弱不禁风。”大城镇中心小学的吴校长回忆起病情恶化时期的陈腊英,向记者说道。有一次,路边一个老太太言语中,误把陈腊英当作她继父的老伴。陈腊英的眼泪瞬时就流了下来,一时心疼女儿的继父吼道:“瞎了你的狗眼,这是我闺女。”
陈腊英去长沙拜访了一位老中医,因为不用住院,便开了些中药。在学校附近的敬老院里,她找了个免费的小单间,置备了一个小火炉和一些木炭。每天清晨起来熬药,等上完第二节课后回来吃一次,再续水,中午和晚上各一次。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年半左右。“那时候上课还基本能够坚持,孩子们的成绩也很好。”
可是病魔仍在不停地侵袭着陈腊英的身体。
2005年年关,陈腊英还在教室板书,忽然两眼发昏,双腿一软——这是她第一次晕倒在讲台上。
2006年初,陈腊英已到了必须靠血透才能维持生命的地步。由于她已不能正常排尿,每次血透都要从身体中抽出六七公斤水,每一次都是相当艰难的过程。可做完后两三天,她的身体又浮肿到连鞋子也穿不上,于是不得不再去医院。有几次做完血透后,她都晕倒在医院里。
如此一周两到三次,一次四个小时。有长达三个多月都洗不了澡的记录,植入的输血管都开始发臭。一年零八个月里,度日如年。她向记者挽起袖子,手腕上有一道如山脉般隆起的疤痕。
“这是当年扎针眼留下的,还有这里,和这里,脖子和大腿上都是。”提起这段往事,陈腊英的嗓子有些喑哑。
然而即便如此,陈腊英依然感到庆幸。病魔虽然折磨着她的肉体,却没有侵入她的大脑。她还能写字,还能思考。一次在去医院的车上,陈腊英仿佛感受不到了世界的存在,整个意识处在混沌之中。可当她看到窗外山花盛开的绚烂景象时,眼泪便扑簌簌地淌了下来。“是啊,活着多好,还能看见花开。可我不希望这花长在我的坟上,我要坚强地活下去。”回来时,她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所以,每当身体好一些的时候,陈腊英便会回到学校,去感受阳光,感受生机。对她来说,只有在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中间,她才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考虑到她的病情,学校都已停止给她排课,可她几乎是从学校的关爱中夺回了她视为生命之最后阵地的课堂。
■
陈腊英是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医院里,她的呼吸和心跳一度中止,死亡在她身上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面对难以控制的病情,医院多次向她的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如果再找不到匹配的肾源,陈腊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中止。
为此,陈腊英甚至写下遗嘱,要把给她治病的钱留给学校,去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她还拜托记者帮她联系深圳红十字捐赠协会,准备把自己有用的脏器捐献出去。她这样开导起初并不能理解她这一做法的母亲:“如果我的肝脏能让一个绝望的病人重获新生,如果我的眼睛能给一个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如果我的心脏能让另一个人的脉搏健康跳动……那么,您的女儿不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一个合适的肾源。可是,别人只需要三个多小时候的手术,在陈腊英身上花了六个多小时!移植进去的肾脏就像一个昏睡的小孩,根本就不能工作。最后,手术宣告失败…… “元旦的肾源比较多,如果你能挺到那个时候,可以尝试再做一次手术”,医生言辞之中,稍显无奈。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开的玩笑,陈腊英几番丧失了信心。
可爱心正从四面八方向她汇来:泪眼涟涟的母亲日夜守候,继父为筹钱而四处奔走,为她祈祷祝福的信件渐渐塞满一大箱子,学校、全市教育系统和社会为她发起了多次捐款……
最让陈腊英动情的还是当时她那帮正读二年级的学生,一次同事来看望她时谈及:“你知道吗?你的那帮孩子,为给你筹钱治病,不仅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而且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大街上拾破烂。对,每天都会。”陈腊英这才知道,在她住院期间,这些可爱的学生,曾三三两两,在校长办公室里,哭着询问他们的陈老师为什么还没回来。
陈腊英想:“也许自己可以撒手,任病魔吞噬自己的生命。可是她却没有办法去让爱她、关心她的人们,承受失去她的痛苦。”
满载爱心的她觉得自己很“重”,即使希望渺茫,她也要抗争到底。“如果还是必须谢幕的话,我也会用我的微笑点亮所有的旁观者,照亮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她开始给自己的移植肾说话,她鼓励它同她一样坚强,告诉它要像她一样努力,一起创造生命的奇迹……就连睡觉的时候,陈腊英也会把她说的话用手机录下来,然后放在肚子上,让它一遍一遍的听……也许从科学的角度看,她的做法是幼稚的。可这幼稚后面,是一颗坚强的心,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在医生都放弃给她开抗排斥药的时候,她用爱对无情的命运做出了回击。
“是的,如果爱是一道光芒,我真想无限量将它放大!”2013年9月10日,早已从桎梏中走出的陈腊英,在省教育厅举办的“最美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了发言。她用爱与被爱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的张力,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
陈腊英创造的,正是医学上属十万分之一的奇迹。
2011年,康复后的陈腊英接到了退休教师何伯伯打来的电话。何伯伯说,他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网,希望能单独和她见见面。在《高安教育》做通讯员的陈腊英,以为这个素未谋面却千方百计要到她联系方式的何伯伯,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考虑到何伯伯已上了年纪,陈腊英赶了80公里的路去拜访何伯伯。然而,何伯伯并没有作品给陈腊英看,只是与她亲切地交谈。在和乐的气氛中,他们还游览了有“小长城”之称的八百洞天。
后来,陈腊英偶遇何伯伯的妹妹,以登山的事情夸赞起了何伯伯的好身体,却不想她听后大吃一惊。原来,何伯伯为同样患了尿毒症的儿子献出了自己的肾脏,却对他术后的生活充满了忧虑。他约见陈腊英,却不说明自己的意图,就是想看看自然状态下,她康复的情况。得知这些信息后,陈腊英主动联系上了何伯伯的儿子,和他分享起新生的喜悦和对美好人生的期盼。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幸亏我当时表现得很好,像很多人说的——有多动症。而且在山上的时候,我也从没落下一步。”陈腊英高兴地说。
然而如果不是生命意志在她身上最本真地流露,像火焰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陈腊英又哪里可以将爱与希望传递给别人呢?
她还给灰埠中学毛老师的外甥传去她的《抗病魔日志》,给予安慰和鼓励,告诉他要积极配合治疗、等待肾移植。在广州兼职期间,她认识了一个几乎绝望、想要放弃治疗的男子,给予他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和强大的精神鼓励。如今,她是数十位重症患者的“力量天使”,同时还是南昌监狱的特殊“帮教”。她至今还与一个死刑犯有着信件往来,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激励。她的冒病探望,和她对他那陷于困境的家庭的无私捐助,都使这个死刑犯满怀感激,渐渐克服了绝望的情绪。
在陈腊英的抽屉里塞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她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都说,在她身上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人性的光芒。
陈腊英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一直未放弃用文字来记录她生命的点点滴滴。康复后的她,加盟了全球首家大型原创中文作品网——榕树下,成为墨派文学社团一名骨干编辑。她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情感真挚,手法娴熟,表达细腻,韵味悠长,感染了大量的读者。
如今的陈腊英,偶尔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唱歌,并被他们封为“麦霸”。即便做过手术,她也会毫不忌讳地穿着泳装出现在游泳池里。她坚信自己恢复得很好,而且依然美丽。
■
阳光总在风雨后。战胜病魔之后的陈腊英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课堂,依然青春靓丽,在三尺讲台上续写生命的乐章。
10月下旬,陈腊英由教育部选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3年第一批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赴日本交流访问。
“亲爱的老师你忽然离开了我们的时候,我时时刻刻在想你,可我就是没见着你。我说:‘老天爷,你为什么把我们的老师给叫到远处去了。我想着她,她像我们的父母和伙伴’……因为你是我们最好的母亲,你快快回来,我们想你,快回来。”不止一个学生用这样稚嫩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学生很容易爱一个老师而爱上他的课堂。而使学生爱上陈老师的,正是她身上那股永不熄灭的激情和她对学生真挚的爱。
十七八岁,正值花样年华的陈腊英,毅然去了偏僻的小山村任教,一待就是五年!后来,这些多半已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还会回来看望她,对她说:“陈老师,您是第一个教我们唱歌、跳舞,还给我们上体育课的老师!”
陈腊英还会利用课外的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去,和他们一起爬山、游戏。或者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来,和他们聊天,陪他们玩耍。在户外拍摄的一张照片上,陈腊英和学生们正在进行一个抓拍悬空场景的游戏。高高跃起的陈腊英被定格在了画面的正后方,而由于节奏不一,有的学生却还处在半屈膝的起跳状态。一致的笑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难以言说的欢乐和幸福。
而进入陈腊英的课堂,记者感受到的是欢快的气氛。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举起的手臂齐刷刷地如旗杆一般,喊出的“老师”让人感觉无比亲切。
“我们很伤心,因为一个月或两个月都见不到语文老师了。”一个叫汪紫欣的学生曾这样写,可是11月4日,陈老师便又回到了学校。这可乐坏了这帮小家伙。熊嘉鑫同学就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令人惊喜的语文课!陈老师来上课了,那想念老师的心,语言无法形容。”
对于曾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的陈腊英来说,能走出高安,走出江西,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确实是有些始料未及的。陈腊英很珍惜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她留心观察每一个细节,深感日本养成教育做得很好的她,回到了自己的课堂后,教导学生要向日本小朋友学习,不要落后于人。“洗手时记得不要让水哗哗直流,要开成一根细细的水柱,节约用水。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也要做到哦!”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正如一位网友用“英姿勃发”来形容陈腊英的文字,即便生命已如腊月的肃杀,她依然能以高昂的姿态来面对它。她那始终怒放的生命,能给人带来最深刻的感动和最强劲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