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把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变归为三次浪潮。第二次革命浪潮即工业革命迅速刷新了人类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观念,第三次浪潮——科学技术革命汹涌而至并急剧改变着人们关于世界、时空和自身的观念。当电子复制技术以工业革命的先锋者昭示着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当它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之际,许多人在欢呼之余肯定预想不到,这种电子复制技术将会在文化领域掀起什么样的革命。而在今天最先进的数码技术支持下的24 Bit HDCD。电子复制技术业已成为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构成,然而。这不仅仅是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的变革。可以想象。当孙楠或者阿妹们的歌声以不菲的身价出入于各种豪华演出场所的同时,一个文化程度也许不高的农村青年。在穷乡僻壤的某个老旧的收音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激昂或者伤感。也许我们可以庆幸,这种复制技术带来了文化享受的平民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严肃地对待本雅明和马尔库塞们的声音。当这些新左派激烈批判电子复制所带来的艺术创造力丧失和文化空洞之际。我们不也应该好好正视一下我们今天的现实吗?
固然。工业革命已经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构成,科学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争取从第三世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资格的最有力保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在肯定这种必然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反省发达国家今天在文化层面和精神领域的困窘——这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不受欢迎的副产品。电子复制技术成就了大众文化,或者可以说,大众文化其实就是在电子复制技术的成果下才获得诞生的。在经济利益的尺度之下,大众文化在形式和精神上的模仿和重复将迅速促成大众文化的批量化生产,这种批量化生产在音乐艺术领域,尤其是流行音乐已是有目共睹。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批量化生产并非意指通俗意义上的数量的批发,而是针对艺术创造上的模仿、重复和因袭。显然。这种批量化生产必然使艺术个性节节败退,从而不可避免地扼杀着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时代,音乐艺术的精英意识虽然不具备足够的优越感,然而。流行音乐中的庸俗、平板、单调、重复,却使音乐这一“心灵的圣土”蒙受灰尘。也致使音乐艺术整体萎缩、衰弱并为人所诟病。
于是,一如其他文化层面。原创成为音乐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什么是原创。如何理解原创?这恐怕是音乐工作者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认真界定之前,“原创”已经很不幸地成为大众文化中一个招徕顾客的“品牌”,就像今天的小伙子动不动摆“cool”一样,“个性”和“原创”就像他们头上包扎的花头巾一样招摇过市,花色品种虽多,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却不过是让人看着热闹而已。
什么是原创?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也有人以为,创建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就是原创。然而这只不过说到了一小部分。原创固然是形式上的创新,但首先是精神的和内涵的。这里所说的精神上的原创,更多的是指创作主体的原创意识以及这种原创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原创意识是艺术自由的前提,它既是对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背叛,也是对重复和模仿自身的抗议。第一层的意思好理解。我们常说,第一个把美女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如此比喻的人,顶多算是个庸才,到了第三个,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才。第二层的意思,不难理解却很难做到,我们常说要敢于超越自己,但自己恰恰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超越的对象。这种超越,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勇气对于无名小卒来说也许是廉价的,然而勇气对于功成名就者就不亚于是千斤重担。一旦超越不好有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守成,愿意原地踏步,虽然没有前进,至少也没有倒退。然而,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到此告终。敢于突破他人,敢于突破自己。这是原创意识的内核。
内涵上的原创,针对的是创作客体——作品。这也有两个层面。伟大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共同主题,譬如爱情。譬如生活,譬如理想和追求,归根结底,艺术表现的是“存在”。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穷尽了所有的表现对象,所有的主题都是老生常谈。所有的情感都是老调重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并没有因为这些共同的主题而丧失价值。相反,主题的延伸、情绪的扩张拓进,观照和切入的不同角度等等,恰恰使这些共同的主题更为丰富和厚实深邃。这是其一。
其二,音乐艺术内涵上的原创,尤其强调作品的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反抗文化同质化和统一化,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建设。近年来,许多音乐人从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进行了不少成功的原创音乐创作。福建的音乐工作者也立足于这一块乡土。挖掘存留在民间音乐艺术中的元素,整理这方土地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立足本土,汲取本土文化中的丰厚养料,借鉴本土强大的音乐文化传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闽南的南音艺术、闽西的山歌风韵、畲族的音乐元素,都成为音乐创作者取之不竭的源泉。此外。流行于八闽大地民间的童谣和丰富多样各呈异彩的戏曲艺术,譬如漳州的歌仔戏、泉州的高甲戏、福州的闽剧等,也为福建音乐人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艺术矿藏。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一道海峡承载着骨肉同胞博大的情感,承载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与此同时。客家人的勤劳善良,惠安女的传奇人生,畲族人家的风情等等,富于地域风情的八闽大地,就是福建音乐艺术创作肥沃的土壤。这些也是福建原创音乐建设的重要源泉,是福建原创音乐的重要构成。我们都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们正是对生活,对生养他们的土地,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怀着深深的热爱,创造了艺术这“第二生命”。可以说,本土精神和民族意识是福建音乐创作者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把本土精神和民族意识建设作为推动福建音乐事业,尤其是福建原创音乐事业的重要意识并付诸实践,需要一批批有志于这一事业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本着建设福建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共同关心共同扶持。这其中。媒体是推动福建原创音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新春之际,福建电视台文艺中举办了“2004新人新作新年音乐会”,其目的就在于总结福建原创音乐的成就。为福建原创音乐的发展提供平台。其中,有资深音乐创作者的力作,有音乐新秀的新锐作品,风格各一,情趣各异,荟萃了近几年间福建音乐界勤苦耕作的成果,也是福建音乐界的骄傲。“2004年新人新作新年音乐会”和福建电视台文艺中心关注、推动原创音乐发展的这一举措,受到了音乐界同仁的重视和好评,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音乐爱好者中。反响也很热烈。其原因就在于。写出本土的歌。唱出民族的声音,是音乐界乃至广大民众的心声。
从福建原创音乐的发展看,原创和传统并非对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澄清这一种误会,即原创是对传统的抛弃。这种观念正是时下大喊“断裂”的一代所热情标榜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创并不是封闭,原创首先是借鉴。先是借鉴我们自己的传统,再是西方音乐中的艺术营养。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可抗拒地置身于文化传统之中,文化的、传统的因子已经融于我们的血液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己的音乐传统不了解的音乐创作者。很难想象他能够怎么去“超越”传统。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封闭式的消极抗拒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毫无必要的。前面说过,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保障全球化语境中民族艺术独立性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以开放的胸怀和现代的意识,分享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艺术宝藏,学习汲取各种有益的艺术养料,将是原创音乐工作者亟需补充的课程之一。
固然。工业革命已经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构成,科学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争取从第三世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资格的最有力保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在肯定这种必然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反省发达国家今天在文化层面和精神领域的困窘——这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不受欢迎的副产品。电子复制技术成就了大众文化,或者可以说,大众文化其实就是在电子复制技术的成果下才获得诞生的。在经济利益的尺度之下,大众文化在形式和精神上的模仿和重复将迅速促成大众文化的批量化生产,这种批量化生产在音乐艺术领域,尤其是流行音乐已是有目共睹。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批量化生产并非意指通俗意义上的数量的批发,而是针对艺术创造上的模仿、重复和因袭。显然。这种批量化生产必然使艺术个性节节败退,从而不可避免地扼杀着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时代,音乐艺术的精英意识虽然不具备足够的优越感,然而。流行音乐中的庸俗、平板、单调、重复,却使音乐这一“心灵的圣土”蒙受灰尘。也致使音乐艺术整体萎缩、衰弱并为人所诟病。
于是,一如其他文化层面。原创成为音乐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什么是原创。如何理解原创?这恐怕是音乐工作者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认真界定之前,“原创”已经很不幸地成为大众文化中一个招徕顾客的“品牌”,就像今天的小伙子动不动摆“cool”一样,“个性”和“原创”就像他们头上包扎的花头巾一样招摇过市,花色品种虽多,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却不过是让人看着热闹而已。
什么是原创?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也有人以为,创建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就是原创。然而这只不过说到了一小部分。原创固然是形式上的创新,但首先是精神的和内涵的。这里所说的精神上的原创,更多的是指创作主体的原创意识以及这种原创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原创意识是艺术自由的前提,它既是对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背叛,也是对重复和模仿自身的抗议。第一层的意思好理解。我们常说,第一个把美女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如此比喻的人,顶多算是个庸才,到了第三个,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才。第二层的意思,不难理解却很难做到,我们常说要敢于超越自己,但自己恰恰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超越的对象。这种超越,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勇气对于无名小卒来说也许是廉价的,然而勇气对于功成名就者就不亚于是千斤重担。一旦超越不好有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守成,愿意原地踏步,虽然没有前进,至少也没有倒退。然而,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到此告终。敢于突破他人,敢于突破自己。这是原创意识的内核。
内涵上的原创,针对的是创作客体——作品。这也有两个层面。伟大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共同主题,譬如爱情。譬如生活,譬如理想和追求,归根结底,艺术表现的是“存在”。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穷尽了所有的表现对象,所有的主题都是老生常谈。所有的情感都是老调重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并没有因为这些共同的主题而丧失价值。相反,主题的延伸、情绪的扩张拓进,观照和切入的不同角度等等,恰恰使这些共同的主题更为丰富和厚实深邃。这是其一。
其二,音乐艺术内涵上的原创,尤其强调作品的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反抗文化同质化和统一化,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建设。近年来,许多音乐人从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进行了不少成功的原创音乐创作。福建的音乐工作者也立足于这一块乡土。挖掘存留在民间音乐艺术中的元素,整理这方土地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立足本土,汲取本土文化中的丰厚养料,借鉴本土强大的音乐文化传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闽南的南音艺术、闽西的山歌风韵、畲族的音乐元素,都成为音乐创作者取之不竭的源泉。此外。流行于八闽大地民间的童谣和丰富多样各呈异彩的戏曲艺术,譬如漳州的歌仔戏、泉州的高甲戏、福州的闽剧等,也为福建音乐人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艺术矿藏。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一道海峡承载着骨肉同胞博大的情感,承载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与此同时。客家人的勤劳善良,惠安女的传奇人生,畲族人家的风情等等,富于地域风情的八闽大地,就是福建音乐艺术创作肥沃的土壤。这些也是福建原创音乐建设的重要源泉,是福建原创音乐的重要构成。我们都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们正是对生活,对生养他们的土地,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怀着深深的热爱,创造了艺术这“第二生命”。可以说,本土精神和民族意识是福建音乐创作者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把本土精神和民族意识建设作为推动福建音乐事业,尤其是福建原创音乐事业的重要意识并付诸实践,需要一批批有志于这一事业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本着建设福建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共同关心共同扶持。这其中。媒体是推动福建原创音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新春之际,福建电视台文艺中举办了“2004新人新作新年音乐会”,其目的就在于总结福建原创音乐的成就。为福建原创音乐的发展提供平台。其中,有资深音乐创作者的力作,有音乐新秀的新锐作品,风格各一,情趣各异,荟萃了近几年间福建音乐界勤苦耕作的成果,也是福建音乐界的骄傲。“2004年新人新作新年音乐会”和福建电视台文艺中心关注、推动原创音乐发展的这一举措,受到了音乐界同仁的重视和好评,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音乐爱好者中。反响也很热烈。其原因就在于。写出本土的歌。唱出民族的声音,是音乐界乃至广大民众的心声。
从福建原创音乐的发展看,原创和传统并非对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澄清这一种误会,即原创是对传统的抛弃。这种观念正是时下大喊“断裂”的一代所热情标榜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创并不是封闭,原创首先是借鉴。先是借鉴我们自己的传统,再是西方音乐中的艺术营养。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可抗拒地置身于文化传统之中,文化的、传统的因子已经融于我们的血液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己的音乐传统不了解的音乐创作者。很难想象他能够怎么去“超越”传统。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封闭式的消极抗拒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毫无必要的。前面说过,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保障全球化语境中民族艺术独立性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以开放的胸怀和现代的意识,分享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艺术宝藏,学习汲取各种有益的艺术养料,将是原创音乐工作者亟需补充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