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花布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家柜子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些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
  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蛇皮袋等,加上母亲密密匝匝地粗针麻线,小时候的影像一幕幕地,就会放投影。

  其实,在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村民不再种植棉花,这种专门为收摘棉花而缝制的工具似乎早就应该束之高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精明能干、素以节俭著称的婆姨们的智慧,却让其在在上树采摘果子、下地挖菜时派上用场,并争相效仿之。于是乎,在雨后的巷口、村头,你就会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全过程:将一块布对折,两边缝合,四周加沿,上端留口,沿边角缀上两根布带子,足以环绕腰迹一周以上的那种,好腾出两手来采摘作物;或者两根带子扎上,跨在肩上运送农作物的简单用具,在家长里短、嬉笑斗闹中,只消一两个小时的功夫便可轻松完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麻溜纯手工开赶制另一个,乡下女人的心里便如同喝了一盅枣花蜜一样滋腻。
  在小城,这些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却是颇为尴尬:在“十指不阳春水”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和我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可是,一旦解开绑带,第一时间品尝到初春的小蒜、白蒿、槐花、桐花、荠荠菜;品味过炎夏的杏子、桃子、李子、樱桃果;享受过金秋雪梨、石榴、玉米、红枣苹果;分享过隆冬的核桃、大葱、小米、红豆、大萝卜,更不要说土鲜蛋、自家种植、压榨的葵花油、芝麻、绿豆等绿色食品了,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艳羡不已、爱莫大焉。
  在这条爱心食物链上,受惠的是我,受累的是弟。经常奔走在城乡两点一线上的他,总要早早起床赶来我家,传递老妈连绵的爱心。不凑巧遭遇到我家无人,就将拎着大包小袋东西寄存在门卫;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还要带着大包小件的疙疙瘩瘩地带着去上班,搞得整天跟个小商小贩差不多;要命的是世俗之恶,喜欢以貌取人的城里人看到平时衣冠楚楚的弟拎着灰头土脸的花布袋时的鄙夷和不屑,讓我痛下决心要和母亲摊牌。口气极尽温和、诚恳、婉转,企图劝阻母亲在这个商品泛滥的年代改变思想,不要再惦记给我们带食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卖的东西让孩子吃,我不放心!只要吃了好,管他别人怎么想!”“嫌多,吃不了可以送邻居,送同事!”母亲说着话又去地里挖菜去了,头也不回。
  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与琳琅满目、金碧辉煌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舌尖上的美味。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开发些新的用途: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归程里越来越多的大鱼、大肉、猪大排、小笼包、上海点心、潮式老婆饼、叫花鸡、香酥鸭、药品、衣物和年货等,一度熙熙攘攘。
  母亲老了,走起路来趔趔趄趄,一根鸡毛一样在路上飘荡。有时几乎担忧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风筝一样飘啊飘。路过门岗,便不再会有大爷喊我取东西的声音,几多寂寥。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弟媳:“四姐,知道你喜欢吃人菡,我特地在地里采摘了一些,很新鲜的,记得去取啊!”,我回头一看,大爷正高喊着我的名字,透过玻璃窗户就能看见那灰白而温馨的身影。
  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销声匿迹,不再往来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偶尔整理衣物,从柜子角掉出来的这么一个“花布袋”,却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仿佛间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却怎么也触摸不到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
其他文献
到了狗年,就要说狗。而那些描述狗的词语,却是贬义的多,褒义的少。比如鸡鸣狗盗、狼心狗肺、人模狗样、鸡零狗碎、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似乎与狗沾边的事情,都为人所不齿。虽然古人造了这么多贬低狗的成语,但从古至今,喜欢狗的人却是越来越多。现在全中国的狗,可能已有亿只以上,且有很多人还把自家的狗视为宝贝,甚至称它们是自己的孩子。人为什么会喜欢狗?大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狗相
吃羊肉最好在北京吃。有大红门楼的名店当然好,胡同里的小馆子也不错。一只铜锅,清水。几份羊肉,一点蔬菜。甜蒜,麻酱,韭菜花。最后再来两块烧饼,足矣。外地吃羊肉太复杂。在四川那儿成了麻辣火锅了。合肥吃涮羊肉,弄了很多的香油和蒜泥,很多人還喜欢这样吃,我见了真是无语。只有在心里默默遗憾:他们没有在北京生活过。我这辈子,值得一点高兴的,是在北京生活了几年。而且在北京生活,一定要是青年的时候。青年精力旺盛,
伯公巷是我必经路程的一个关卡。曲折蜿蜒通到尽头,看似死巷,走到拐角处却又柳暗花明,往左又是仄仄的幽深。这拐角的地方,就安放着蜡烛和祭祀的白的包子、红的粿品,金色白色的纸钱,这些通往阴间的物品像一个黑洞,旋着恐惧。当香火升腾,纸钱随风飞舞,我只有努力地让视线和嗅觉关闭,以为这样能稳住自己的灵魂。乡间庙宇于我是一种潜在的接近窒息的畏惧,一切皆因这必经路上低矮的神龛。若有路人,那怕是跪在神龛前不断拱手祭
下雪的时候,我喜欢在雪地里走走。我知道我的影子已袅娜开放如花。在这灿烂的阳光雪里,面前的雪地清晰如一卷洁白的宣纸,洇润着我,就仿佛涂抹出秋天最后的一束花朵,寂寞而温暖地摇曳在明亮的雪原……雪花洋洋洒洒,纯情而美丽地漫天舞蹈,溅在脚边的还有欢快的雪粒子。这种冬天美妙的花瓣和果实已让大地收获。茫茫的大地似乎铺垫着一层丰盈敦实的绒绒白花。我独自走在这雪花铺满的幽径上,双脚软软沓沓,只是碰上冰冻的硬处才会
苦菜,名虽谓之“菜”,但其实不是菜,而是草。若非要说菜,那顶多也算是野菜吧。我所说的“苦菜”,别的地方有没有,或别的地方如何称呼,抑或是这“苦菜”之名是不是独指这一种野菜,我亦不得知。我所能确定的,只是在我的家乡的人们所喊的苦菜,它个矮色深,几乎是贴地而长,且在冒芽之初便是墨绿,叶呈齿状,十叶之内最宜食之,待再长出数片叶子之后就显老了,就不好吃了。初春之时虽还春寒料峭,但对苦菜来说,似乎已经足够温
此刻,湖就像一个疏食粗衣、潜修多年的隐士,不经意地路过,要从我的拙笔下冒出来。冬季,我在二十里开外的龙门峡口,眺望浑厚大河上的冰块,我原以为冰是沉睡的水,但是伫立崖石肃穆、天地寥阔的黄河滩涂上,才明白,那是因缘随时灵活变化的水,被朱熹诠释为智达事理周流无滞的水,千变万幻不离其宗的水的另一种表达,停泊宇宙间无声的表达,既接近寂静,又趋于一种话语。究竟多少次了?四溅的墨水里,我倾诉着河流生生不息的奔腾
自从我记事起,水仙花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新福里斯特市,我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国南部的肥沃土壤里,但是因为爸爸的工作,我们搬了好几次家。我的生活永远在变化着,水仙花却始终如一。每当寒冬渐渐消退,水仙花就开始盛开,这是一个令人欣悦的信号,告诉我们英格兰最难熬的季节就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到了我十几岁时,我们全家人终于在泰晤士河谷旁的乡下定居下来。我们的新房子外面环绕着茂密的森林,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經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另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
春天芳香的花,莫过于油菜花。江南的春,桃花夭夭,梨花簌簌,田野茵茵,和风熙熙,是一年里最美的季节;而最让我怦然心仪的却是那一片嫩黄如绒、灿烂如锦的油菜花开时节。油菜花沐浴着春的神韵,满垄遍野,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密密匝匝,清清莹莹地铺盖江南水乡田垅大地,一旦近前,让人神往痴迷而飘然。有个哲学家说:“景色是最后的故乡。”三月的江南,遍地都是生命律动,年复一年,与人类有着亘古的情结;人是变更的,物
这世间,青梅竹马的爱情已经不多。但他们是。村子很小,他与她,房前房后。小时候过家家,他扮丈夫,她扮妻子,他回家晚了,她掐着他的耳朵训斥。他不恼,学着他爹的样子,问,饭好了吗?又将用草梗编成的戒指送她,说,败家娘们,你的戒指!惹得一旁的大人们开怀大笑。都以为这不过是无知孩童的游戏,想不到他们却将这游戏带进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她问他填什么志愿,然后,便填了与他一样的。她冒了很大的风险,她的成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