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人才班,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起一代宠妃杨玉环,总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在为其鸣冤。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如古时褒姒、西施,至唐代玉环、武瞾,因其天生丽质加之帝王无限宠爱,被人冠之“祸国殃民”、“祸水”之名,掩盖背后帝王的昏庸腐朽——一代王朝的衰败若是仅仅因为一个女人,岂不是太可笑。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后受令出家,号太真,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后世对杨玉环的描述说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她编舞的《霓裳羽衣舞》虽然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但在当时很多文人的笔下仍有描述。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1],可见这首舞曲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杨玉环自己也曾作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2]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让自己的公公费劲手段把她从自己儿子李瑁那里抢过来,入宫后盛宠不衰,杨玉环的美貌可想而知。有诗云: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伴玄宗身边,虽然始终只是贵妃,并没有做过皇后,但其实她的待遇已经同皇后几乎没什么差别。《旧唐书》描写贵妃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3]《新唐书》中则更为奢华:“ 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凡充锦绣官及冶瑑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须索,奇服秘玩,变化若神。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4]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等盛况在《新唐书》中也有所记载:“ 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可见杨贵妃当时恩宠之盛,在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说法,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新旧唐书里都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杨贵妃及杨氏家族受到的恩宠,杨贵妃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后被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杨氏家族因贵妃一人得宠,上至公主,下至平民皆不放在眼里,激起的民怨也为马嵬之变埋下伏笔。
杨玉环侍奉宫中时曾二度被赶出宫,送回家里。天宝五载七月,由于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来。《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5]《资治通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7]这几部正史都没有正面地详细说明这件事的发生过程,并异口同声地说是杨贵妃因犯错误得罪了玄宗而被送归娘家。后世猜测杨贵妃嫉妒的是玄宗另一位妃子—梅妃。据宋人《梅妃传》记载,梅妃叫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高力士在全国选美,将江采萍带回宫献给了唐玄宗。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便掳获了玄宗的心,被封为梅妃。后来玄宗千方百计将玉环弄到手,便日日与杨妃在一起,很快就把梅妃忘却了。后梅妃作诗赠与玄宗被杨贵妃知晓,便对二人好一顿羞辱。玄宗一怒之下命人将杨贵妃送回娘家。但梅妃其人正史上并無记载,我们目前看到的有关梅妃的记载都是自宋人的《梅妃传》里衍化而来。
贵妃的第二次出宫是玄宗对杨家的一次警告。由于贵妃的受宠,杨氏家族收受贿赂,受到的待遇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规定。皇帝的妹妹见到杨家三位夫人也只敢让座而不就坐。《新唐书》中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因而第二次出宫后玄宗并没有马上接贵妃回宫,这也着实让杨家人有了恐慌之感。
玄宗与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典故。关于贵妃之死,两唐书记载简单,后人无从得知杨贵妃是自缢还是被强迫的,但从《资治通鉴》里可略窥一二:“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驛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宗为安人心还让陈玄礼等人进来查看。
后世对于贵妃有没有死这个问题有各种说法说她东渡去了日本,也有说在蓬莱仙山上见过她,关于她遗体的问题两唐书的记载却有不同。《旧唐书》中说:“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新唐书》中却只记述“启瘗四声,故香囊犹在”,没有提到遗体在不在。究竟是流传时间太久产生了误传而删去了前一句还是宋代对于贵妃死后的传说又多了几种从而对《旧唐书》中的记载做了纠正,今人已经不得而知。
作为女人,她是大唐盛世的代表,是优秀的舞蹈家艺术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审美;作为后妃,她中规中距。没有明显干预朝政,做出祸国殃民的事,但是作为皇帝喜爱的女人,不能提醒丈夫,追求享乐,限制外戚权利,这是她的不足。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若不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份,也可以说得上是用情至深,但君王太过流连于儿女私情,往往会失了英明睿智,置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最终酿成悲剧。
参考文献:
[1][2]清彭定.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注: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
【摘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起一代宠妃杨玉环,总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在为其鸣冤。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如古时褒姒、西施,至唐代玉环、武瞾,因其天生丽质加之帝王无限宠爱,被人冠之“祸国殃民”、“祸水”之名,掩盖背后帝王的昏庸腐朽——一代王朝的衰败若是仅仅因为一个女人,岂不是太可笑。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后受令出家,号太真,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后世对杨玉环的描述说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她编舞的《霓裳羽衣舞》虽然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但在当时很多文人的笔下仍有描述。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1],可见这首舞曲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杨玉环自己也曾作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2]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让自己的公公费劲手段把她从自己儿子李瑁那里抢过来,入宫后盛宠不衰,杨玉环的美貌可想而知。有诗云: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伴玄宗身边,虽然始终只是贵妃,并没有做过皇后,但其实她的待遇已经同皇后几乎没什么差别。《旧唐书》描写贵妃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3]《新唐书》中则更为奢华:“ 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凡充锦绣官及冶瑑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须索,奇服秘玩,变化若神。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4]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等盛况在《新唐书》中也有所记载:“ 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可见杨贵妃当时恩宠之盛,在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说法,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新旧唐书里都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杨贵妃及杨氏家族受到的恩宠,杨贵妃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后被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杨氏家族因贵妃一人得宠,上至公主,下至平民皆不放在眼里,激起的民怨也为马嵬之变埋下伏笔。
杨玉环侍奉宫中时曾二度被赶出宫,送回家里。天宝五载七月,由于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来。《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5]《资治通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7]这几部正史都没有正面地详细说明这件事的发生过程,并异口同声地说是杨贵妃因犯错误得罪了玄宗而被送归娘家。后世猜测杨贵妃嫉妒的是玄宗另一位妃子—梅妃。据宋人《梅妃传》记载,梅妃叫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高力士在全国选美,将江采萍带回宫献给了唐玄宗。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便掳获了玄宗的心,被封为梅妃。后来玄宗千方百计将玉环弄到手,便日日与杨妃在一起,很快就把梅妃忘却了。后梅妃作诗赠与玄宗被杨贵妃知晓,便对二人好一顿羞辱。玄宗一怒之下命人将杨贵妃送回娘家。但梅妃其人正史上并無记载,我们目前看到的有关梅妃的记载都是自宋人的《梅妃传》里衍化而来。
贵妃的第二次出宫是玄宗对杨家的一次警告。由于贵妃的受宠,杨氏家族收受贿赂,受到的待遇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规定。皇帝的妹妹见到杨家三位夫人也只敢让座而不就坐。《新唐书》中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因而第二次出宫后玄宗并没有马上接贵妃回宫,这也着实让杨家人有了恐慌之感。
玄宗与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典故。关于贵妃之死,两唐书记载简单,后人无从得知杨贵妃是自缢还是被强迫的,但从《资治通鉴》里可略窥一二:“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驛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宗为安人心还让陈玄礼等人进来查看。
后世对于贵妃有没有死这个问题有各种说法说她东渡去了日本,也有说在蓬莱仙山上见过她,关于她遗体的问题两唐书的记载却有不同。《旧唐书》中说:“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新唐书》中却只记述“启瘗四声,故香囊犹在”,没有提到遗体在不在。究竟是流传时间太久产生了误传而删去了前一句还是宋代对于贵妃死后的传说又多了几种从而对《旧唐书》中的记载做了纠正,今人已经不得而知。
作为女人,她是大唐盛世的代表,是优秀的舞蹈家艺术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审美;作为后妃,她中规中距。没有明显干预朝政,做出祸国殃民的事,但是作为皇帝喜爱的女人,不能提醒丈夫,追求享乐,限制外戚权利,这是她的不足。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若不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份,也可以说得上是用情至深,但君王太过流连于儿女私情,往往会失了英明睿智,置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最终酿成悲剧。
参考文献:
[1][2]清彭定.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注: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