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直以来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部分教师对照考纲的必做实验,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听实验、背实验。(2)实验与生活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价值体验。(3)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生物实验,一张接一张的投影片和动画播放使生物实验中的多种新鲜感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实验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为零。(4)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实验,而没有指导、交流、反馈和总结,绝大多数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了学生的过程学习,却忽视了方法的指导,使实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实验教学的低效。
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以往教师把实验教学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地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作为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2.针对实验内容作好预习
实验的效果取决于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学生的反馈也就越完整、越准确。因此,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在预习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实验的材料能否替换、所需重要条件能否改变等。预习设计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及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预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也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验证。
3.注重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在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情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教师可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在实验分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是否只含有一种物质?比如,白萝卜中是否只含有还原糖?那白萝卜中有没有蛋白质?学生很快会明白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然后让学生尝试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只当一个组织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实验后注重讨论与总结等环节
实验课成功与否,不是仅满足于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讨论的时间可安排在实验结束后的10—15分钟。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若实验失败或效果与预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的目的是在学生探索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会更加牢固,理解更为深刻。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成绩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肯定与鼓励。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杜 华)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部分教师对照考纲的必做实验,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听实验、背实验。(2)实验与生活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价值体验。(3)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生物实验,一张接一张的投影片和动画播放使生物实验中的多种新鲜感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实验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为零。(4)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实验,而没有指导、交流、反馈和总结,绝大多数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了学生的过程学习,却忽视了方法的指导,使实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实验教学的低效。
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以往教师把实验教学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地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作为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2.针对实验内容作好预习
实验的效果取决于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学生的反馈也就越完整、越准确。因此,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在预习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实验的材料能否替换、所需重要条件能否改变等。预习设计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及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预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也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验证。
3.注重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在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情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教师可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在实验分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是否只含有一种物质?比如,白萝卜中是否只含有还原糖?那白萝卜中有没有蛋白质?学生很快会明白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然后让学生尝试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只当一个组织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实验后注重讨论与总结等环节
实验课成功与否,不是仅满足于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讨论的时间可安排在实验结束后的10—15分钟。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若实验失败或效果与预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的目的是在学生探索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会更加牢固,理解更为深刻。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成绩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肯定与鼓励。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