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则:一是立足常规课堂,即教学设计不是为了赛课也不是为了展示,不必刻意求新求异;二是保留课堂真实的“自读”环节,让学生的初读体验和自读环节真实存在,为理解、分析、探究等活动做好铺垫;三是注重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渗透,坚持教方法,而非教这一篇文本;四是注重单元整体与单篇的整合与衔接。
笔者试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针对整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记事、抒情为主这一特点,整合出了“人——事——情”的核心路径,并做了一个连贯性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互为基础,相互补充,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
1.在做具体的单元课程设计之前,需要认真做好整个单元的知识梳理,明晰单元教学中需要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单元教学的基础,也是核心要素。这个知识梳理框架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后续具体课文设计的质量。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是写“小人物”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到每一篇,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教师需要在整体教学之前先进行梳理,方可保证在单篇教学的过程当中理清思维的层级性。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应理解阿长的可敬与可爱,感受鲁迅先生对她感激、怀念以及愧疚之情。《老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和杨绛的苦与善,读懂作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2.在基础积累方面,我们通过梳理每篇文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语言特点,如《阿长》中的“大词小用”、《老王》中的“书面用语”、《台阶》中的“常用方言用词”以及《卖油翁》中可以通过文化溯源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讨论与梳理后,我们将实现“熟读精思”阅读方法的策略具体定位为“把握文章重点”和“理解文章内涵意蕴”。由于后者的难度更高一些,于是我们又梳理出了三条实施路径,一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入文本,二是抓住“典型细节”来分析形象,三是利用相应策略定位“关键句段”,给学生提供精思的具体路径。
3.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多组织情境化、生活化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设置了人物演绎与场景还原,《老王》中设置课堂思辨与课本剧,《台阶》的自读交流与展示,《卖油翁》的场景还原、角色诵读,群文阅读模拟主编增编文章,写作教学向别人介绍老师和为视频做海报。另外,还要注意本单元中应随文解决的语法知识。
完成了以上内容的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将相应的内容一一整合到每一课的教学当中。以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为指引,再渗透以上内容,我们将目标达成要素做成了思维导图,来指导每一节课的设计。这是一个不错的整合路径,大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
4.学和教的内容我们都已经整理得很清晰了,那如何测评我们的单元教学是否有效?我们给出了几个范例。
我们可以寻找一篇课外文本,让学生去归纳人物的事件与对应形象特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评价不同的人物形象,尋找异同点。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关键句中的思想感情。
看了上述的测评题目,大家是否感觉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我们平时考试的内容吗?长久以来,我们一线教师的思维其实都是依据“评——教——学”的思路去走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最后学生才学到了什么。而“学——教——评”理念却促使我们从源头上去改变对考试的盲目崇拜与依赖,将精力放在对课标与教材的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一课设计有针对性地测评。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对阿长形象进行初步的感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阿长形象进行全面综合的总结。《老王》一课在学习活动上重思辨,旨在让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选择让学生设计课本剧作为测评工具。学生在设计课本剧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去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重点,分析杨绛与老王的关系,还要了解时代背景,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测评。到了《台阶》的部分,学生已经在前两篇的基础上了解了基本的阅读方法与策略,需要独自运用这些策略去解读单篇文本,因此我们用了一个评价量表来测评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到了《卖油翁》时,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质疑,读出自己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小论文。到群文阅读时,学生已经从课内的单篇阅读走向课外的多篇比较,这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评价量表来测试阅读的有效性。而作文则采用量表和形成最终的大作文来同步测评。
笔者试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针对整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记事、抒情为主这一特点,整合出了“人——事——情”的核心路径,并做了一个连贯性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互为基础,相互补充,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
1.在做具体的单元课程设计之前,需要认真做好整个单元的知识梳理,明晰单元教学中需要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单元教学的基础,也是核心要素。这个知识梳理框架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后续具体课文设计的质量。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是写“小人物”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到每一篇,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教师需要在整体教学之前先进行梳理,方可保证在单篇教学的过程当中理清思维的层级性。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应理解阿长的可敬与可爱,感受鲁迅先生对她感激、怀念以及愧疚之情。《老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和杨绛的苦与善,读懂作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2.在基础积累方面,我们通过梳理每篇文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语言特点,如《阿长》中的“大词小用”、《老王》中的“书面用语”、《台阶》中的“常用方言用词”以及《卖油翁》中可以通过文化溯源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讨论与梳理后,我们将实现“熟读精思”阅读方法的策略具体定位为“把握文章重点”和“理解文章内涵意蕴”。由于后者的难度更高一些,于是我们又梳理出了三条实施路径,一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入文本,二是抓住“典型细节”来分析形象,三是利用相应策略定位“关键句段”,给学生提供精思的具体路径。
3.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多组织情境化、生活化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设置了人物演绎与场景还原,《老王》中设置课堂思辨与课本剧,《台阶》的自读交流与展示,《卖油翁》的场景还原、角色诵读,群文阅读模拟主编增编文章,写作教学向别人介绍老师和为视频做海报。另外,还要注意本单元中应随文解决的语法知识。
完成了以上内容的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将相应的内容一一整合到每一课的教学当中。以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为指引,再渗透以上内容,我们将目标达成要素做成了思维导图,来指导每一节课的设计。这是一个不错的整合路径,大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
4.学和教的内容我们都已经整理得很清晰了,那如何测评我们的单元教学是否有效?我们给出了几个范例。
我们可以寻找一篇课外文本,让学生去归纳人物的事件与对应形象特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评价不同的人物形象,尋找异同点。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关键句中的思想感情。
看了上述的测评题目,大家是否感觉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我们平时考试的内容吗?长久以来,我们一线教师的思维其实都是依据“评——教——学”的思路去走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最后学生才学到了什么。而“学——教——评”理念却促使我们从源头上去改变对考试的盲目崇拜与依赖,将精力放在对课标与教材的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一课设计有针对性地测评。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对阿长形象进行初步的感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阿长形象进行全面综合的总结。《老王》一课在学习活动上重思辨,旨在让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选择让学生设计课本剧作为测评工具。学生在设计课本剧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去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重点,分析杨绛与老王的关系,还要了解时代背景,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测评。到了《台阶》的部分,学生已经在前两篇的基础上了解了基本的阅读方法与策略,需要独自运用这些策略去解读单篇文本,因此我们用了一个评价量表来测评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到了《卖油翁》时,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质疑,读出自己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小论文。到群文阅读时,学生已经从课内的单篇阅读走向课外的多篇比较,这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评价量表来测试阅读的有效性。而作文则采用量表和形成最终的大作文来同步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