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种程度上,感性的现实,陌生的现实,也许是更加有趣且更加真实的现实。因此,陌生感是影视美术中需要多多关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给场景带来生命的重要宗旨。
陌生感影视美术创作重要性陌生感这个词,是在2004年我们参与创作电影《理发师》时姜文老师和曹久平老师口中常常念叨的一个词。那次创作经历,也使得我对影视美术的创作有了一个认识的提高。
2004年,我接到任务,参与由画家陈逸飞先生指导的电影《理发师》的拍摄工作。第一项工作当然是采景,我们通过旅游书,朋友介绍,误打误撞等各种途径,跑边了江浙的边边角角,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依靠这些资料开了很多次的创作会。记得在一次重点讨论剧中主场景——理发馆的场景时,我们得意的拿出很多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场景图片,但是遭到了当时作为艺术总监的姜文老师和美术指导曹久平老师的异议。他们认为场景都对,符合历史复合实际,从造型元素和质感上也在同类戏的质感之上了,但就是缺点什么,显得没有灵气,没有意思,没有能够赢人的味道,总之就是缺乏陌生感。用姜文老师的话更狠,只要是看过一些老电影老照片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这样的场景。一体长长的石板路上密集交错着高低不同的木质小楼,某件小楼的一楼,中式门扇里面就是我们需要的理发馆。没错,这正是我们找的场景。现实生活中的江南小镇的理发馆确实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结构,从现实的角度是没有问题没有错误的,而且年底的质感也很棒,那为什么还遭到二位老师如此强烈的异议呢?这正是我今天要简单阐述的关于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陌生感的问题。
其实,陌生感(defamiliarization),这是一个文学的概念。应该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评论家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里提出的。他认为,为学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某一事物时,不仅要关注我们“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表达的形式是什么”。陌生感,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我们在选择理发馆的场景中所遭到的异议,就是缺少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也就是姜文老师说的没有仙气,没有能让观众视觉感到新奇,感到新鲜刺激的因素,这样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平庸平淡乏味的。
让人意想不到的陌生场景:
继续《理发师》中理发馆的场景描述,经过上次的会议,我们改变了思路,不是寻找我们脑中已有的理发馆形象,而是在生活的场景中寻找有趣生动且有称为理发馆合理逻辑的场景。依照这个思路,后来我们找到了当时无人问津,几乎慌败的一个小村镇,宁海县的前童镇。这里保留了一片用各种石料垒起来的建筑群落,当时村子里年轻人都搬空了,留下了几户不愿离开的老人。村子质感极好,建筑造型很独特,很有陌生感。我们选择了其中三户的一个院落作为理发馆的大环境,其中一家临街道的住宅作为理发馆场景。街道其实就是一个僻静的通道而非商业街,街道和理发馆之间还有一堵非常有质感的墙。后来这堵墙成了导演陈逸飞先生的最爱,总担心下雨给下倒了。总之,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导演,美术指导,艺术总监一致通过,人人满意,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拍的那种有灵气,有仙气,陌生感十足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用这种思路大胆的去挖掘和发现,是不会有人把它当做理发馆来用的,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在僻静街道里的普通的民居,完全不是我们大家所能想到的常规理发馆的环境。但是我们就这么做了,而且从拍摄出来的作品看,结果很好,没有一个观众提出来理发馆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这种选择也绝不是任性,绝不是不顾实际凭空编造,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它是有可能成为理发馆的那么一个地方,是一个貌似没有逻辑的陌生选择,而不是与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任性的穿越创意。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四周,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建筑和建筑空间道具的陈设都充满着这种貌似没有逻辑的陌生感。拍摄电视剧《悬崖》时,我们在哈尔滨周边的横道河子采景,那里有很多百年前俄国人留下来的老建筑,后来又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再经过我们几代人的翻修,已经很难看清楚原有的建筑结构,很多貌似不合理的结构比比皆是,如果照此样式搭建一个场景,一定会遭人诟病,一定会被骂不懂建筑。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违背建筑结构的结构确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种非常规的存在,就是生活的质感,就是生活的积淀,就是陌生感的来源,也是生动视觉效果的出处。因此陌生感不是完全违背真实事物而编造出一个现实,正好相反,是从生活的逻辑和实际存在中得来的结果。
再说说道具陈设的陌生感。有一次,和曹久平老师到一个画家朋友家里,那个朋友刚刚起床,从床到桌到沙发,整个环境道具之凌乱达到了极致。百分之七十的物件似乎都没有呆着自己该呆的地方。试想,如果让我们来装这样一个画家家的场景,我们如果从理性出发,是完全不可能把这个画家的家陈设成这个样子,那么结果一定是大家都熟悉的,能想到的,没有任何新奇的,乏味无趣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一切都从逻辑出发的。其实,生活的有趣就是被貌似无逻辑的呈现表现出来。这个画家朋友的家就是这种无逻辑的独一份的,充满陌生感的一个生活环境。所以陌生感既来自于对生活的勤于观察,还来自于非逻辑的思考方式。
电视剧《白鹿原》中朱先生呆的白鹿书院的场景设计,也是这种出发点的较为成功的例子。
山西晋城的一个小山沟里。一座小土包上面,醒目的长着一颗巨大的白皮松树。就在这棵大树的后面一个不显眼的老旧小院的门,被一把锈迹斑斑的锁子紧紧的锁住。里面是一所长满荒草的窄小院子,这个院子就是当地村子里保留下来的关帝庙。对我们印象极深的是里面破旧房间中满墙的壁画,是当地村子里派来的一个老者带着我走进这个院子时,说句不夸张的话,我当时真的被这两间房子墙面上的壁画镇住了,这和山西农村中常见的残留下来的壁画完全不同,常见的那些通常是出自民间艺人之人,而这座小庙里面的壁画可以这么说,一定是出自一位绘画高手。关帝庙么,绘画的内容自然就是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之类。可我对整个画面的造型和传统线条的表现钦佩不已。尤其是壁画上所展现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手艺,如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等等高超技法叫人看后惊叹不已。这个小庙里面的房间结构没有多大的特点,甚至有些简单。而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也就是着满墙的壁画。
对于白鹿书院的场景选择,由于种种原因,之前采景选定的书院在施工之前被叫停,我们把现有手头上的场景仔细地梳理了一遍,把采景的资料有翻腾了一遍,奔着有趣,合理,陌生的原则,反复斟酌后美术指导刘路一将这个关帝庙的场景最后拍板定了下来,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这么一个荒山坡上的小庙如何能成为朱先生的家呢?结果呈现在作品里,根据观众和专家的反映,看來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是全局场景设计的上的亮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不是我们选择表现现实的唯一通道,某种程度上,感性的现实,陌生的现实,也许是更加有趣且更加真实的现实。因此,陌生感是影视美术中需要多多关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给场景带来生命的重要宗旨。
陌生感影视美术创作重要性陌生感这个词,是在2004年我们参与创作电影《理发师》时姜文老师和曹久平老师口中常常念叨的一个词。那次创作经历,也使得我对影视美术的创作有了一个认识的提高。
2004年,我接到任务,参与由画家陈逸飞先生指导的电影《理发师》的拍摄工作。第一项工作当然是采景,我们通过旅游书,朋友介绍,误打误撞等各种途径,跑边了江浙的边边角角,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依靠这些资料开了很多次的创作会。记得在一次重点讨论剧中主场景——理发馆的场景时,我们得意的拿出很多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场景图片,但是遭到了当时作为艺术总监的姜文老师和美术指导曹久平老师的异议。他们认为场景都对,符合历史复合实际,从造型元素和质感上也在同类戏的质感之上了,但就是缺点什么,显得没有灵气,没有意思,没有能够赢人的味道,总之就是缺乏陌生感。用姜文老师的话更狠,只要是看过一些老电影老照片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这样的场景。一体长长的石板路上密集交错着高低不同的木质小楼,某件小楼的一楼,中式门扇里面就是我们需要的理发馆。没错,这正是我们找的场景。现实生活中的江南小镇的理发馆确实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结构,从现实的角度是没有问题没有错误的,而且年底的质感也很棒,那为什么还遭到二位老师如此强烈的异议呢?这正是我今天要简单阐述的关于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陌生感的问题。
其实,陌生感(defamiliarization),这是一个文学的概念。应该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评论家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里提出的。他认为,为学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某一事物时,不仅要关注我们“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表达的形式是什么”。陌生感,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我们在选择理发馆的场景中所遭到的异议,就是缺少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也就是姜文老师说的没有仙气,没有能让观众视觉感到新奇,感到新鲜刺激的因素,这样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平庸平淡乏味的。
让人意想不到的陌生场景:
继续《理发师》中理发馆的场景描述,经过上次的会议,我们改变了思路,不是寻找我们脑中已有的理发馆形象,而是在生活的场景中寻找有趣生动且有称为理发馆合理逻辑的场景。依照这个思路,后来我们找到了当时无人问津,几乎慌败的一个小村镇,宁海县的前童镇。这里保留了一片用各种石料垒起来的建筑群落,当时村子里年轻人都搬空了,留下了几户不愿离开的老人。村子质感极好,建筑造型很独特,很有陌生感。我们选择了其中三户的一个院落作为理发馆的大环境,其中一家临街道的住宅作为理发馆场景。街道其实就是一个僻静的通道而非商业街,街道和理发馆之间还有一堵非常有质感的墙。后来这堵墙成了导演陈逸飞先生的最爱,总担心下雨给下倒了。总之,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导演,美术指导,艺术总监一致通过,人人满意,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拍的那种有灵气,有仙气,陌生感十足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用这种思路大胆的去挖掘和发现,是不会有人把它当做理发馆来用的,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在僻静街道里的普通的民居,完全不是我们大家所能想到的常规理发馆的环境。但是我们就这么做了,而且从拍摄出来的作品看,结果很好,没有一个观众提出来理发馆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这种选择也绝不是任性,绝不是不顾实际凭空编造,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它是有可能成为理发馆的那么一个地方,是一个貌似没有逻辑的陌生选择,而不是与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任性的穿越创意。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四周,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建筑和建筑空间道具的陈设都充满着这种貌似没有逻辑的陌生感。拍摄电视剧《悬崖》时,我们在哈尔滨周边的横道河子采景,那里有很多百年前俄国人留下来的老建筑,后来又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再经过我们几代人的翻修,已经很难看清楚原有的建筑结构,很多貌似不合理的结构比比皆是,如果照此样式搭建一个场景,一定会遭人诟病,一定会被骂不懂建筑。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违背建筑结构的结构确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种非常规的存在,就是生活的质感,就是生活的积淀,就是陌生感的来源,也是生动视觉效果的出处。因此陌生感不是完全违背真实事物而编造出一个现实,正好相反,是从生活的逻辑和实际存在中得来的结果。
再说说道具陈设的陌生感。有一次,和曹久平老师到一个画家朋友家里,那个朋友刚刚起床,从床到桌到沙发,整个环境道具之凌乱达到了极致。百分之七十的物件似乎都没有呆着自己该呆的地方。试想,如果让我们来装这样一个画家家的场景,我们如果从理性出发,是完全不可能把这个画家的家陈设成这个样子,那么结果一定是大家都熟悉的,能想到的,没有任何新奇的,乏味无趣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一切都从逻辑出发的。其实,生活的有趣就是被貌似无逻辑的呈现表现出来。这个画家朋友的家就是这种无逻辑的独一份的,充满陌生感的一个生活环境。所以陌生感既来自于对生活的勤于观察,还来自于非逻辑的思考方式。
电视剧《白鹿原》中朱先生呆的白鹿书院的场景设计,也是这种出发点的较为成功的例子。
山西晋城的一个小山沟里。一座小土包上面,醒目的长着一颗巨大的白皮松树。就在这棵大树的后面一个不显眼的老旧小院的门,被一把锈迹斑斑的锁子紧紧的锁住。里面是一所长满荒草的窄小院子,这个院子就是当地村子里保留下来的关帝庙。对我们印象极深的是里面破旧房间中满墙的壁画,是当地村子里派来的一个老者带着我走进这个院子时,说句不夸张的话,我当时真的被这两间房子墙面上的壁画镇住了,这和山西农村中常见的残留下来的壁画完全不同,常见的那些通常是出自民间艺人之人,而这座小庙里面的壁画可以这么说,一定是出自一位绘画高手。关帝庙么,绘画的内容自然就是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之类。可我对整个画面的造型和传统线条的表现钦佩不已。尤其是壁画上所展现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手艺,如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等等高超技法叫人看后惊叹不已。这个小庙里面的房间结构没有多大的特点,甚至有些简单。而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也就是着满墙的壁画。
对于白鹿书院的场景选择,由于种种原因,之前采景选定的书院在施工之前被叫停,我们把现有手头上的场景仔细地梳理了一遍,把采景的资料有翻腾了一遍,奔着有趣,合理,陌生的原则,反复斟酌后美术指导刘路一将这个关帝庙的场景最后拍板定了下来,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这么一个荒山坡上的小庙如何能成为朱先生的家呢?结果呈现在作品里,根据观众和专家的反映,看來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是全局场景设计的上的亮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不是我们选择表现现实的唯一通道,某种程度上,感性的现实,陌生的现实,也许是更加有趣且更加真实的现实。因此,陌生感是影视美术中需要多多关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给场景带来生命的重要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