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艺术院校本科开设的选修课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选择与修习,融合各艺术门类,挖掘学生多元的智力潜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以中国美术学院选修课设置为案例,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的选修课设置,思考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下开设选修课的价值取向,探究课程选择实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选修课程;综合性;多元智能
艺术教育从分科走向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各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哈佛大学的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艺术课程,最大程度上在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智力潜能和智力组合特点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在促进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确保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选修课设置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智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智力概念产生以来,对于智力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有不同的争议。1983年来,哈佛大学的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明确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打破了仅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对智能的界定,认为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线路;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1每个人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根据智力选择依据系统,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人是由多种智能按照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也就是说,每个人不是都可以不顾他的智能或成就,都具有均等的机会达到高水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注重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势,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通过分层分类教学最大程度上在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智力潜能和智力组合特点的基础上开设选择课程,确保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中国美术学院选修课的设置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责,秉承“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校训,倡导“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选修课设通识类选修课和学科类选修课两大类,学生在校三、四、五年级期间,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以外,还需至少修读9门选修课,其中,通识类选修课须修满5门课程,学科类选修课须修满4门课程(2门学科内课程、2门跨学科课程)。不达规定要求者,不予毕业。
通识类选修课采用阶段式半天制授课,学科类选修课采用阶段式全天制授课,以五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理论、影视学、建筑学)为背景,开展学科内与跨学科选课。课程分为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科艺融合、艺术素养五个模块。哲学社科模块,现实语境中人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人文历史模块,历史语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寻与人文关怀的自我认知;语言文化模块,注重语言能力提高与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维文化视野拓展;科艺融合模块,注重交叉并着眼艺术学体系外部支持与补充,以理工、科学课程为核心,推动创新艺术并拓展就业;艺术素养模块,以艺术学研究为切入点,注重学生艺术综合修养能力。
二、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下的价值取向
1.面向每一个人的艺术教育
对于大部分将来不从事专门艺术工作的人来说,艺术课程在“成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在视野、洞察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从而为其它领域的成功奠定基础。对于喜欢艺术并且以后有志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通过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在艺术方面的美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初步具备对美的感知、体验、认识和评价等能力,为将来进一步从事艺术事业起到了奠定作用。“艺术课程的知识观就是注重艺术与美感体验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心智成长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注重体现的是课程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特质,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官互动、多元认知、想象力、情感成长与创造性心智等。”2因此,高等藝术院校本科选修课的设置,要避免标准化与整齐划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水平阶段,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能按照自己所理解与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与选择。
2.从分科走向综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从分科走向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各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巴赞指出:“所有艺术的主旨都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和与欲望的同步发展,合法的类似也变得多样化了。比如说,在音乐中出现了‘色调’......在绘画中出现了‘节奏’,在建筑中出现了‘不和谐音’......在诗和散文中出现了‘词语音乐’......绘画中充满了造型感觉。”3美国另一位艺术教育家霍斯曼也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4。高等艺术院校本科选修课的设置,要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良好环境,强调学生在所营造的环境下学习探索艺术。重视各艺术门类的融合,强调学科之间连接与渗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从不同文化艺术视角感受鉴赏艺术。 3.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艺术课程选择以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如果艺术教育仅仅是交给学生唱歌、画画的技术,而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甚至丢弃人文精神,就等于把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幻想的青少年变成一个呆板的工具、匠人;如果艺术课程不能发展学生基础的艺术能力,它就失去自身的特性和價值,也就不能称为艺术课。”5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艺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领域,称之为“人文艺术学科教育”,即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诗歌、文学、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综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艺术课程,将人文主题和学科相结合,注重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促进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同时,强调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加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
三、展望:课程选择实践的有效路径
1.加强课程融合,处理好课程“质”与“量”的关系
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杜绝对选修课程进行简单的做加法,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关注课程间的逻辑问题,关注课程的活跃度,关注课程实施的实效性。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构丰富且高质量的课程选择体系,进一步培养完整的人,实现选择性教育。
2.关注研究学生,提高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教育性以及教学方式的课程性。课程开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创造、重构的过程。在实施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寻求学生的最佳发展期,根据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学会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促进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与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6
[2]侯莹.中小学艺术课程的价值内涵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4):36-37
[3]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24-325
[4]Jerome J Hausman.Arts and the Schools[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0
[5]孙红英.试论艺术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02):90-94
关键词:艺术教育;选修课程;综合性;多元智能
艺术教育从分科走向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各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哈佛大学的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艺术课程,最大程度上在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智力潜能和智力组合特点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在促进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确保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选修课设置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智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智力概念产生以来,对于智力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有不同的争议。1983年来,哈佛大学的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明确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打破了仅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对智能的界定,认为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线路;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1每个人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根据智力选择依据系统,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人是由多种智能按照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也就是说,每个人不是都可以不顾他的智能或成就,都具有均等的机会达到高水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注重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势,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通过分层分类教学最大程度上在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智力潜能和智力组合特点的基础上开设选择课程,确保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中国美术学院选修课的设置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责,秉承“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校训,倡导“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选修课设通识类选修课和学科类选修课两大类,学生在校三、四、五年级期间,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以外,还需至少修读9门选修课,其中,通识类选修课须修满5门课程,学科类选修课须修满4门课程(2门学科内课程、2门跨学科课程)。不达规定要求者,不予毕业。
通识类选修课采用阶段式半天制授课,学科类选修课采用阶段式全天制授课,以五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理论、影视学、建筑学)为背景,开展学科内与跨学科选课。课程分为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科艺融合、艺术素养五个模块。哲学社科模块,现实语境中人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人文历史模块,历史语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寻与人文关怀的自我认知;语言文化模块,注重语言能力提高与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维文化视野拓展;科艺融合模块,注重交叉并着眼艺术学体系外部支持与补充,以理工、科学课程为核心,推动创新艺术并拓展就业;艺术素养模块,以艺术学研究为切入点,注重学生艺术综合修养能力。
二、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下的价值取向
1.面向每一个人的艺术教育
对于大部分将来不从事专门艺术工作的人来说,艺术课程在“成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在视野、洞察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从而为其它领域的成功奠定基础。对于喜欢艺术并且以后有志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通过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在艺术方面的美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初步具备对美的感知、体验、认识和评价等能力,为将来进一步从事艺术事业起到了奠定作用。“艺术课程的知识观就是注重艺术与美感体验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心智成长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注重体现的是课程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特质,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官互动、多元认知、想象力、情感成长与创造性心智等。”2因此,高等藝术院校本科选修课的设置,要避免标准化与整齐划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水平阶段,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能按照自己所理解与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与选择。
2.从分科走向综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从分科走向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各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巴赞指出:“所有艺术的主旨都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和与欲望的同步发展,合法的类似也变得多样化了。比如说,在音乐中出现了‘色调’......在绘画中出现了‘节奏’,在建筑中出现了‘不和谐音’......在诗和散文中出现了‘词语音乐’......绘画中充满了造型感觉。”3美国另一位艺术教育家霍斯曼也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4。高等艺术院校本科选修课的设置,要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良好环境,强调学生在所营造的环境下学习探索艺术。重视各艺术门类的融合,强调学科之间连接与渗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从不同文化艺术视角感受鉴赏艺术。 3.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艺术课程选择以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如果艺术教育仅仅是交给学生唱歌、画画的技术,而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甚至丢弃人文精神,就等于把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幻想的青少年变成一个呆板的工具、匠人;如果艺术课程不能发展学生基础的艺术能力,它就失去自身的特性和價值,也就不能称为艺术课。”5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艺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领域,称之为“人文艺术学科教育”,即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诗歌、文学、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综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艺术课程,将人文主题和学科相结合,注重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促进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同时,强调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加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
三、展望:课程选择实践的有效路径
1.加强课程融合,处理好课程“质”与“量”的关系
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杜绝对选修课程进行简单的做加法,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关注课程间的逻辑问题,关注课程的活跃度,关注课程实施的实效性。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构丰富且高质量的课程选择体系,进一步培养完整的人,实现选择性教育。
2.关注研究学生,提高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教育性以及教学方式的课程性。课程开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创造、重构的过程。在实施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寻求学生的最佳发展期,根据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学会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促进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与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6
[2]侯莹.中小学艺术课程的价值内涵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4):36-37
[3]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24-325
[4]Jerome J Hausman.Arts and the Schools[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0
[5]孙红英.试论艺术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0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