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效能感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着手,探讨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提出培养自我效能感的路径,以便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语文学习;培养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要“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2],其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都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强,对待事情的态度便会更加积极,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大增。可见,对于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而言,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与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班杜拉的 《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他的自我效能概念是指“个人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的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研究中,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概念表述方式,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等”。[3]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4]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观判断。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心指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们的兴趣与学习习惯,这都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目标与任务:设定适当的目标和任务
语文学习,或者说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一切活动就没有了方向。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时,也要为学生设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设定一定要适当,是小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语文教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考试都拿满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用说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了;相反地,语文教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为学生设定的目标太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也显然不合适。所以,在目标和任务的设定时,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就不同,但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机。
(二)内容:确定真实、明确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真实、明确,也能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模糊、混乱、虚假、完全不成系统,小学生学习起来就是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当教学内容真实、系统、明确时,学生对于自己的所在位置便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学好,哪些地方学好了,从而对症下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便能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榜样:介绍真实可学的榜样
榜样人物带给小学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能够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榜样人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作家的示范,在上课之初,一般老师会介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这时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讲解作家的惊人经历,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令人惊奇的毅力和努力,小学生听了之后或许会更加努力学习;二是教师的示范,这里教师的示范在语文学习中肯定指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要以身作则,以自己切身的经历与成功体验带动小学生更多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是同学的示范,同学之间的示范作用是最强烈的,一个班上,总会有某科成绩突出的学生,语文老师可以在课上介绍某些同学语文学习的优点,小学生听了同班同学的优点之后,会产生一种“他都行,我肯定也可以”的想法,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小学生提高自我的效能感,从而会更加愿意学习语文。
(四)课堂氛围: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课堂氛围和谐、平等,学生会身心愉悦、更加愿意在这个小环境中交流学习。这样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努力,首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传统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处于这样的中心地位,心里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促进小学生学习的意愿。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日常对话与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和谐的、温馨的,这样的对话环境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愿意多说、说好、独立说。
(五)评价:善用积极、向上的评价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在评价中也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要注意在评价学生时的一些技巧。评价不仅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包括平时学生做出某一活动时教师给予的反馈。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比较单纯,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喜欢听一些表扬、夸奖之类的话,这时候语文教师不应当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不必过于严苛,多鼓励、赞扬他们。在得到老师的赞扬之下,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做成其他的事情,这就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期,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自我认知还非常幼稚,需要语文教师在多方面加以引导、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小学生在更多成功的体验下,才会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从而愿意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车文博.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语文学习;培养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要“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2],其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都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强,对待事情的态度便会更加积极,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大增。可见,对于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而言,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与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班杜拉的 《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他的自我效能概念是指“个人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的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研究中,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概念表述方式,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等”。[3]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4]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观判断。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心指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们的兴趣与学习习惯,这都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目标与任务:设定适当的目标和任务
语文学习,或者说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一切活动就没有了方向。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时,也要为学生设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设定一定要适当,是小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语文教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考试都拿满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用说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了;相反地,语文教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为学生设定的目标太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也显然不合适。所以,在目标和任务的设定时,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就不同,但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机。
(二)内容:确定真实、明确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真实、明确,也能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模糊、混乱、虚假、完全不成系统,小学生学习起来就是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当教学内容真实、系统、明确时,学生对于自己的所在位置便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学好,哪些地方学好了,从而对症下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便能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榜样:介绍真实可学的榜样
榜样人物带给小学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能够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榜样人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作家的示范,在上课之初,一般老师会介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这时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讲解作家的惊人经历,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令人惊奇的毅力和努力,小学生听了之后或许会更加努力学习;二是教师的示范,这里教师的示范在语文学习中肯定指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要以身作则,以自己切身的经历与成功体验带动小学生更多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是同学的示范,同学之间的示范作用是最强烈的,一个班上,总会有某科成绩突出的学生,语文老师可以在课上介绍某些同学语文学习的优点,小学生听了同班同学的优点之后,会产生一种“他都行,我肯定也可以”的想法,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小学生提高自我的效能感,从而会更加愿意学习语文。
(四)课堂氛围: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课堂氛围和谐、平等,学生会身心愉悦、更加愿意在这个小环境中交流学习。这样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努力,首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传统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处于这样的中心地位,心里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促进小学生学习的意愿。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日常对话与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和谐的、温馨的,这样的对话环境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愿意多说、说好、独立说。
(五)评价:善用积极、向上的评价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在评价中也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要注意在评价学生时的一些技巧。评价不仅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包括平时学生做出某一活动时教师给予的反馈。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比较单纯,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喜欢听一些表扬、夸奖之类的话,这时候语文教师不应当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不必过于严苛,多鼓励、赞扬他们。在得到老师的赞扬之下,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做成其他的事情,这就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期,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自我认知还非常幼稚,需要语文教师在多方面加以引导、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小学生在更多成功的体验下,才会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从而愿意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车文博.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