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动力源泉,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影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第一,从企业自身来看,我国企业在课题研究、科研立项、技术投资等方面存在重复浪费的现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依然比较薄弱;企业间没有建立和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战略协作关系。
  第二,从政策制定来看,我国现行的许多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重点在于单纯鼓励生产规模的扩张和出口创汇的财税、金融、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等政策缺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明确支持,与现阶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性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在落实国家针对加强自主创新的新政策方面,不仅需要各类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也需要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三,从绩效考核来看,没有把企业创新,特别是发挥基础而长久作用的原始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管理和考核的重点,也没有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当中,导致企业和地方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人力资源发展落后
  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计划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科技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仍不能放缓,目前还存在水平偏低、整体结构不尽合理、高质量人才缺乏等问题。受到东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科研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才队伍区域分布也有失平衡。
  第一,总量持续增长。首先,人力资源总量持续扩大。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确保了科技人才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0—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8.6%,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700万人,比2009年增长11.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为2500万人,也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已达425人/万人,是2000年197人/万人的2.15倍。其次,与科技人力资源一致,2000年以来,中国R&D人员总量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255.4万人年,较2009年增长26万人年,增长率达到11.5%;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33.6人年/万人,较2009年的29万人有较大增长。
  第二,结构仍然失衡。首先,区域分布结构不平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仍然维持东高西低、梯级递减的特征(见图1)。2010年,东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69万人年,中部地区52.4万人年,西部地区只有33.9万人年,三者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6.2%、20.5%和13.3%。而200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R&D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0%、23.4%和22.6%。东部地区比重逐年上升,中西部比重逐年下降,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第三,人才质量结构不平衡。2010年,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初步统计为121.1万人年,总量低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研究人员达到15.9人年/万人;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约为47%,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说明中国研究发展人员队伍的质量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进一步从企业主体方面看,2010年,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9.4万人年,占全国的11.5%;高等学校为29.0万人年,占全国的11.3%;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37.0万人年,占全国的53.6%。据初步统计,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187.4万人年,约占全国的73.4%;但从R&D研究人员来看,企业R&D研究人员所占比例相对R&D人员低的多,仅占全国的61.1%。尽管中国企业在R&D人员的规模上十分可观,但高层次研发人才还比较缺乏,研发队伍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较低,研究投入类型比例失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态势,但是, R&D经费投入力度和强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在R&D活动类型的分布比例失衡现象继续存在。
  第一,研究经费投入尚需大幅提高。首先,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我国全社会R&D总经费为8687亿元,比2010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是2006年的2.4倍。从国际比较来看,2010年我国R&D总经费为1043.2亿美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77元人民币折算),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R&D总经费第三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R&D经费总量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德国,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3/5。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近两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R&D总经费出现了负增长或增长放缓的迹象。2010年OECD统计的R&D总经费(共41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R&D总经费的95%以上)约1.21万亿美元,我国所占份额为8.6%,比2005年的3.4%提高了5.2个百分点,而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所占份额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对全球R&D活动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世界研发活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经费投入强度低。随着中国 R&D经费的迅速提高,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与GDP 之比)也在稳步增长。2011年,我国R&D总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比2005年的1.32%提高了0.52个百分点。但是与与OECD 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相差甚远。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 R&D/GDP增长缓慢,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稳步提高,2007年达到1.44%,远高于俄罗斯(1.12%,2007年)、印度(0.61%,2005年)、巴西(1.11%,2007年)、南非(0.92%,2005年)、阿根廷(0.51%,2007年)等发展中大国,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40个全球主要国家中,从2005年位列全球第二十四位提高到2009年的第二十二位,但是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图2)。
  第三,研究投入活动类型比例失调。R&D从活动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经费支出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1︰2︰5比较合理,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在2011年为1︰3︰18,明显倾向于试验发展,而忽视基础研究这一投资见效十分缓慢而影响极其巨大的R&D活动,深层次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研究力量薄弱,从而导致缺乏原创性和科研成果,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比较来看,在2007年公布数据的17个国家中,我国处于中等水平,高于以色列、俄罗斯,但仅为美国的3.2%,日本的10.7%,甚至波兰、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见图3)。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和俄罗斯相比,我国R&D经费支出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在试验发展上的投入比例太大,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相对比较合理。2011年,基础研究的经费为411.8亿元,占R&D总经费的比例为4.7%,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因此,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这一比重长期稳定在5%左右的局面没有改变。
  第四,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较少。从R&D人员按活动类型分布的数据看,从事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数量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从事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活动人员的投入强度有待加强。2011年中国R&D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为19.3万人年,占6.7%;从事应用研究的有35.3 万人年,占12.2%;从事试验发展的有233.7万人年,占81.1%。
  (四)自主创新产出质量仍需提高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资源、市场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其自主创新动力,保持其自主创新的质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自主创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发明专利和科技论文这两个指标上体现出来,专利指标和科技论文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常被用作衡量国家、产业或企业科技创新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准。我国目前自主创新产出主要表现在发明占专利授权量偏低、企业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授权量不足以及科技论文影响范围较小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这是我国首次将专利统计指标写入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立“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预期性指标,是我国应对形势变化的战略举措,符合“十二五”时期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的要求。
  首先,从专利指标来看,自我国科教兴国的国策开始实施以来,我国国内国外专利授权量逐年上升,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或授权的比率高于国内专利申请比率。从授权专利的不同类别来看,2011年授权发明专利172113件,实用新型专利408110件,外观设计专利380290件,分别占当年授权专利的17.92%、42.49%、39.59%,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了总数的80%左右,而发明专利比重偏低,这表明我国科技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从这三种专利近几年间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的比重较2000年的12.04%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比例。
  从国内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授权总量来看,企业的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近几年都在80%以上,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机关团体等的授权比重仅在20%,并有下降趋势。但是,就发明专利的职务申请授权量而言,2011年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占国内授权的37.71%,企业占61.39%,与2006年的47.55%和51.26%相比,虽然企业所占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未占绝对地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原始创新活动的主体。
  其次,从科技论文方面来看,根据美国出版的科学论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三种权威检索工具的检索结果来看,2009年,我国科技人员(不含港、澳、台)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253982篇,是 2005年的 1.7倍。按照国际论文排序来看,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在三种索引中的排名也由 2005年的5、5、2上升为 2、2、1。从《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的5年被引用情况来看,2005—2009年收录的论文总数为472766篇,被引用论文数 1796896篇,论文影响指数(被引用论文数/收录的论文总数)为3.80,这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在加大。但是总体来说,我国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数量还不多,在影响因子高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太少,论文的影响力比较小。
  二、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应重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首先,强化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培育和强化市场机制在有效合理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要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与自主创新有关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内或者产业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当各种资源作为影响我国自主创新的生产要素在某一科技领域可以产生更高效率的产出时,无疑会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数量和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利用竞争促进自主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树立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以进行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利益为驱动,以竞争为手段,促使企业自发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基础条件,为企业全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支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使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共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发挥杠杆效应和诱导效应。由于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社会收益会大于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并且,由于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自身回报与社会回报的差距更大,因而企业投资这两类活动的动机会更弱。因此,在一个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研发投入会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投入水平,投入资金不足是由此引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创新市场处于非效率状态。这时政府的调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弥补创新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加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在企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在宏观调控的手段选取上,应以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为主,附以必要的法律手段保障,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三)持续完善各项产权制度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自主创新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不断激励个人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第一,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牢牢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观念,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第二,明确企业产权边界。改革开放前,创新动力来自于政府,以政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使得企业的产权边界不明晰,技术创新的风险与利益和企业没有直接联系,导致本应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动力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的产权界定,因为产权界定了企业的受益或受损边界。产权明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只有企业自身可以依据产权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能够获得的利益或者损失形成合理的预期,才会主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敢于投资于技术创新,产权的确立是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
  (四)营造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财政金融环境
  大力加强国家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国家应当为科技进步和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客观环境,制定并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一,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首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所形成的管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一项制度。因此,需要加强财政部门与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个部门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其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统一企业所得税标准,对特定企业所得税实施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比如,对一些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企业实行“特惠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二,构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尽快实现金融体系由“机构观”向“功能观”的转变。“功能观”致力于根据不同的金融功能,来设计金融组织形态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这种组织形态和竞争机制,将使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其次,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金融机构支持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其推出的各种金融工具能够在不同层次和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科学、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可以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使其开发金融工具。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可行性,促使金融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部)
其他文献
【本刊讯】 近日,记者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  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
期刊
“山雨欲来风满楼”。2013年8月,国家决策层作出决定,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名称看,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其一,据我所知 ,原来地方申报的是“上海”自由贸易区,而最后批准的是“中国(上海)”,名头凸显“中国”,这就意味着它不仅是地方层面的事情,而首先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只是设在上海而已;其二,原来地方申报的是“自由贸易园区”,而最后批准的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基点落在“试验”二字
期刊
【本刊讯】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债券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经超过14%。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近年来企业债券资金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哪些作用?2014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是否继续增长?  答: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坚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注重发挥债券融资对调结构、转方式的引领作用,为支撑项目
期刊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嵌入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关联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则能较好地综合反映这两种能力。为此本文选择制造业技术效率为因变量,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部门嵌入制造业的效果。结果表明,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尚不明显,没有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较大的助推作用,今后应从加快推进制造企业“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市场化”、企业
期刊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房地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住房巨大的建设量除了要满足城镇户籍居民改善性需求、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方式转变身份的城镇新居民居住需求外,还要满足每年约1500万左右转移进城人口的住房需求,总体看,至少在2020年前,房地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是房地产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逐步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化战略中的地位,使它们日益成为农村人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思路、实现路径、发展目标,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现实针对性。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国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贵州人均
期刊
近年来,湖南省宁乡县坚持实施兴工强县首选战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号战略和重中之重。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70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40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总量跃居全省县(市)第二位。工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33.1亿元(不含国土收入,含国土收入超60亿元)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打造经济增长升级版的发轫时期。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的主体和关键。从南阳企业上半年运营情况看,在经济增速整体下行背景下,南阳企业存在多重困难,企业成本加速上涨,产品价格下降,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下滑;然而,南阳企业虽各有难处,但却没有太多“等靠要”心态,多数都在产业链定位、产业转型、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扎扎实实地实施企业转型。这是经济下行中的
期刊
当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来越强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安徽省面临资源约束趋紧。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该省提出了生态强省建设,以期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安徽发展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评价研究显示
期刊
【本刊讯】 9月22日至23日,首届中国地市区级发展和改革论坛暨第30届工作交流会,在湖南株洲召开。此次论坛是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和株洲市发改委共同承办,主题是“经济下行期的增长结构转型问题”。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长期的高增长过程遭遇了外需萎缩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制约。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更持续下滑,二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