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
  —题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小平屋都已变成高楼大厦了。当我面对一栋栋的楼房时,心里却空荡荡的。我很怀念从前的“慢生活”,那个每天清晨都能见到缕缕炊烟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许多人总认为有钱,就能过上所谓有品位、高格调的生活。没钱,就只能过一种紧巴巴的生活。然而,那些有钱人所过的生活,真的就是幸福生活了吗?从前,没有昂贵的西餐,常见的是萝卜干、花生米和白米粥;沒有舒适的空调,只有一棵棵长满“胡须”的老榕树;没有六车道的大公路,只有总是飘着尘土的沙土路……可那时的人们,安居乐业,也把日子过得很是美满。
  我很喜欢那样的慢生活,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生活与我渐行渐远了。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虽说在城里读书有好几年了,但城里的喧哗热闹让我觉得浮华,我更喜欢农村的悠闲生活。
  小时候,我是跟奶奶住在一起的。夏天,太阳刚从地平面升起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奶奶刷锅的沙沙声。早晨五六点钟,便可以听到公鸡的啼叫声,它也不知不觉地成了我的小闹铃。每当公鸡啼叫时,我都会立马起身洗漱。当我下楼时,奶奶正好在淘米,她把洗好的米倒入锅中,把锅放在火炉上,取一把干燥的木麻黄枝丫点燃放入炉中,再放入两三根粗细不一的木头,接着便喊我:“你在这里候着,火小了就多添几把,待蒸气撑起锅盖了,也就不用再添柴了。”这话,就像复读机一般,我听得都滚瓜烂熟了,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厌烦!
  奶奶去后院喂鸡了。她总爱一边撒和着米糠的饭团,一边吹着口哨,公鸡和母鸡被招了过来,一群小鸡也“屁颠屁颠”地跟在母鸡后面过来了。那又何尝不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呢?
  喂完鸡,奶奶通常会劈会儿柴,她的动作很娴熟:先把木头放在一个树桩上,斧头先对准了,然后才用力一劈,那木头瞬间就成了两半。我看着奶奶劈柴的动作,不经意间就出神了,有时炉里的火都快灭了也不知道,直到奶奶抱着一堆木柴往柴房走,我才回过神来……
  早上,奶奶有听戏的习惯,当她炒菜时,总会打开收音机听戏曲,我听那腔调,应该是潮剧。那戏曲每次都会连续播放,一直到奶奶把碗筷洗完后,才会结束。
  从前的生活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我多想回到从前的生活啊!
  经常听长辈说:“你们这一代人可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呀,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有什么电脑、手机,家里要是有台电视机,那已经是全村的富人喽!”是啊,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现在的一切可能都充满了神奇,可对我而言,最幸福的生活模样莫过于“炊烟袅袅”!
  点评:此文充满生活气息,很接地气,作者通过写农村的悠闲生活,与而今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作者心里,那有“炊烟袅袅”的农村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最美妙的。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昔日慢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指导老师:蔡泗明)
其他文献
在三里河的寓所有一对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是志趣相投的文学伉俪,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是情深意坚的三口之家。他们在琐碎的日常中用点滴的温暖,相守相助,构建起心中的城,记录岁月的温柔。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亮点。这三口之家就是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读过杨绛《我们仨》的人,一定会感受到文中那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那是一种非常有意境,带有梦幻的散文表
期刊
阳春三月,百色的白天已经有了夏天的热度,傍晚散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其实,今夜我完全可以不用散步的,因为下班后已经和年轻人进行了一场篮球赛,运动量早已超额完成指标。之所以走出来是一种习惯,一种自律,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百色夜景的钟爱。于是,独自一人以正常步伐频率走向东合桥。  东合桥是混凝土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每边由两组21条乳白色的拉索构成,寓意着奔向21世纪,远观像扇面的骨架,绝对称得上是百色城的标
期刊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检索父亲的遗物,我拿走了一把指甲钳,算作纪念。  小塑料盒里有十几把指甲钳,说不清都是我们兄妹几个谁买的,但使用它们最多的还是大姐和小妹。  十几年前,母亲还健在时,每次回家,母亲常常会让我们帮她洗头、洗脚,自然少不了剪指甲的环节。母亲是裹过脚的,好在没裹成就放了足,可脚趾也变了形。每次洗脚,都是很大的阵势,有人烧水,有人端水,试好水温,还不合适,又有人去兑水,然后才挑个人洗。洗
期刊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西周时期的大篆,再到秦时李斯改大篆为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次汉字的演变都能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世界公认,世界最高艺术就是中国书法。有人喜欢王羲之的隶书,有人喜欢赵佶的瘦金体,有人喜欢赵孟頫的楷书,唯独我,莫名其妙地痴迷李阳冰的小篆,那种宛如手舞足蹈的篆字,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前几天,我下班回家,爱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大声
期刊
从前有句话叫“富养狗,穷养猫”,是说富人要狗看家,养得起狗,穷人则多怕老鼠偷吃,猫又能抓鼠自给,故而养猫,猫多狗少。而今随着时代飞跃,养猫的人相对很少了,谁没有点食物浪费?老鼠都挑好的吃!倒是狗,养的人相对较多,且少为护家,流行做宠物。  传统的土狗,乡下人虽还养些,但若于街上遇见,则基本肯定是流浪狗。土生狗的身价被贬不怪天地,只怪人们在生活好了以后,逐渐地风行时尚,认为土狗除了看家,只配像生猪那
期刊
多年以后,面对已被拆的深巷老宅时,脑海里总会想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风雨飘摇的黄昏。  柴门打开,满身疲惫的男人把谋生的无奈置于门后,洗去一身风尘。这时候,灶间炊烟袅袅,煤油灯点亮,孩子趴在窗台跟前翻看几本小人书。一会儿,妻子会摆上锅贴饼子、炖的新鲜小杂鱼、一碟花生米。有个贤惠的妻子真是莫大的福气。但男人不满足,道:“这么好的菜,干吃岂不可惜?”妻子会心一笑,转身从碗橱里拿出半瓶栈桥白酒。“给,
期刊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耳畔忽地响起一段咿咿呀呀,断续却缠绵的昆曲唱词,呢喃低语,虽听不甚明,却知是从里屋传来。  我幡然起身,睁开惺忪睡眼,定睛一望,抖袍,这才发现已然身在一处古雅别致的院内,只见四处种植着花草,色彩淡雅清新,与恬淡平和的江南水乡遥相呼应,绘制出一幅水墨丹青。  我的仓促起身不慎掀翻了石桌上的茶盏,微凉的花茶浸润了折扇上的墨梅图,我慌忙拾
期刊
驱车沿锦山村道可直接开到瓷帮古道驿站入口,我们的脚步从平整的水泥路切换到苔草深掩的青石板道,深深浅浅地踏进了历史深处。  这条始于宋、元的瓷帮古道位于德化三班镇与永春吾峰镇之间。延绵近三十里,是古时德化瓷器经由南大门运往永春许港,沿水路到刺桐港出海的必经之路,一度繁盛至清末民初,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还经常由此出入。  路边遍布着石础与夯土残墙,两侧坍塌的老屋梁柱空架,突兀于荒草杂树之间默然诉说着
期刊
七月的祁连山,山峦葱翠,雪峰融化的冰水潺潺流下来,滋养着山脚下的青草。青草又嫩又香,一群群牛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自由活动。宽阔的山谷里,流淌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远看就像一条银亮的绸带,铺展在碧绿的缎面上。我把手伸进潺潺的溪水中,溪水冰凉,将夏日的燥热突变为舒爽。  进入祁连山谷,除了满眼的绿色草地、星星点点的白色羊群、黑色的牦牛群,门源那方圆几十公里的鸳鸯花海,才是大手笔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远
期刊
看了散文大师王剑冰的精美散文《绝版的周庄》,我的心像着了魔一样,对周庄充满了向往。夏日的一天,我到江苏常熟的儿子家,孙子赵顺宇陪同我游览了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怀美好,便会遇见人世间美好的风景。在游周庄的一天中,那到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拱桥,每一条溪河,每一处庙宇,都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画廊,最好的盛宴。  周庄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它四面都是烟波浩渺的湖泊,其内部河道纵横,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