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粮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后,面对已被拆的深巷老宅时,脑海里总会想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风雨飘摇的黄昏。
  柴门打开,满身疲惫的男人把谋生的无奈置于门后,洗去一身风尘。这时候,灶间炊烟袅袅,煤油灯点亮,孩子趴在窗台跟前翻看几本小人书。一会儿,妻子会摆上锅贴饼子、炖的新鲜小杂鱼、一碟花生米。有个贤惠的妻子真是莫大的福气。但男人不满足,道:“这么好的菜,干吃岂不可惜?”妻子会心一笑,转身从碗橱里拿出半瓶栈桥白酒。“给,六粮烧。”妻子说道。
  “六粮烧”是栈桥白干的别名。醇厚的液体唱着小溪流的歌倒入蓝花瓷杯,酒花一朵一朵此起彼伏地生出来,没来得及落下便又冒出下一朵。逆着煤油灯光,倾泻而下的栈桥白酒呈現琥珀色。这与那天站在栈桥上看海与夕阳交接时呈现的颜色是一样的。
  夕阳有话要说给大海听,奔跑的海累了,在岛城臂弯里安静下来,接受夕阳与晚风的轻抚。眼前的男人,妻子与孩子守在跟前,他可以卸下铠甲,在一杯不可方物的乾坤里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
  青岛人喝白酒常常是本地的六粮烧。佳酿需要细品,方才领会到细微的妙处,如果牛饮就会错过。
  在外边喝酒,是一种压力,因为某种应酬。按照流程,先全场,后单独;你敬我,我须回敬。如果碰到要好的人,喝个“三三不断、四平八稳、五福临门、六六大顺……”都是极有可能的。喝着喝着,中国酒桌文化重要一页的划拳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桌面上,山呼海啸,唾沫横飞。脸涨成猪肝色—好,弟兄们真实在!一遍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一定要说上许多遍,但说者与听者都不烦……一圈酒互敬下来,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已经成了亲兄弟。
  高粱、小麦、玉米、大米、豌豆、绿豆,这六种粮食,通过半岛水土的滋养,“包包曲”糖化发酵,过了无数关卡,粉碎、烈焰、隔绝、沉默……哦!还能找出哪一种比酒糟经历过更多磨难的东西?它是唯一可以把历史用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除了视觉与触觉,它用亲密的形式从口腔直入你的灵魂。
  “六粮烧”已经发挥最神奇、最神秘的媒介作用,仿佛让人们越过千年走进公元前284年,似乎刚刚共同经历了出生入死。
  “那一次灌了不少六粮烧,味道却顾不上细品,只是顺着嘴巴流经喉管,一路灼热。这有点儿暴殄天物。”男人在对自己说,并没有发出声音。
  深深的巷子里,鳞次栉比的房屋都十分相似,劳累了一天的普通百姓能抓住的共同的“小确幸”是一壶“115”,这是“栈桥白干”带民间密码的又一个昵称。
  一缕风钻进窗户,煤油灯摇晃了几下,又挺直起来。眼前杯里琥珀色的液体极具诱惑,好东西要慢慢品,细细分辨哪些含着虫鸣,哪些裹了霜白。端起杯,放在鼻子底下晃晃,受了点儿风寒,鼻孔有点儿塞,此刻却挡不住香辣酒气的冲撞,一下子打通了。这就像遇到一个武功高手,啪啪几下,点中穴位,闭塞的经脉瞬间畅通。一团火腾腾燃起来,热流顺着喉管涌动,往远处无限延伸,抚慰了一个生命个体因为责任必须打拼而留下的创伤与辛酸。
  男人啧啧有声,劳累疲惫的眼眸,燃起一朵火苗,僵硬的肢体与表情润活起来,血液奔流,如果插上两只翅膀,就会绕着半岛上空来来回回飞几圈。
  酒的醇香丝丝缕缕钻进孩子的鼻孔,把脑海里对小人书中故事情节的遐想挤了出去,他翕动着鼻翼。父亲笑了,将杯底几滴,喂进他口里,一股辛辣与灼热感,在舌尖上迅速扩散。
  “辣!”孩子呛出了眼泪。
  男人哈哈大笑:“栈桥白酒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尝出其中的好,嫩芽经受不起。”
  妻子嗔怪地说:“那么喜欢栈桥啊,都是我父亲带领你喝的。”男人有些迷离了,透过灯光看着妻子添了细纹更显温柔的眼睛,画面越来越远……
  其貌不扬的他费尽心思追上白天鹅,未来岳父那一关,六粮烧功不可没。这不,当年跟岳父推杯换盏的时候,岳父大着舌头渗透给女婿:“酒能成事,也能坏事。但是,遇到栈桥115,往往就顾不得思前虑后……”男人笑出声。一声“喵呜”把他从过去拉回饭桌前,一只猫闻着鱼腥味,从门缝里探进头,试探性地叫了一声。
  旧城改造,这深深的巷子就要拆了。早先一同喝酒的弟兄,也开始聚不齐了。一切都在奔跑,比如时间、经济;一切都在更替,比如住宅、旧时朋友。然而,栈桥依然矗立在大海当中,长虹远引,“六粮烧”揣着血脉历史的密码,一直忠心耿耿,在青岛之滨等你相会。
其他文献
市井里巷吞吐六朝烟水气,高门大屋隐现满天梧叶尖。沿大街把南京城逛得差不多了,与八旬老娘商议去参加一日游。导游建议:“去看看阅江楼—江南第一楼吧。”  鼓楼区,狮子山。立于云霄之上,俯瞰,视线如雨丝,最先落在天妃宫黑亮的瓦背上。古色古香的天妃宫,南京城北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天妃即妈祖,海洋保护神,受海内外华人顶礼膜拜。明永乐五年,云南晋宁人郑和,率领智慧的中华先辈,勇敢投身远洋群航。中国人对大海的深层
期刊
双清区渡头桥镇姚喆村,是由过去的江口村和光辉村两个村合并而成的。当年,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就在现在的江口村。  那时,江口村叫江口大队,属邵东县鸡笼公社管辖,全大队基本上紧靠在邵水河边。  因为紧靠在邵水河边,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与邵水河的联系格外密切。  那时,生产队运送公粮、肥料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均是利用木板船从邵水去资江,然后到邵阳城。  邵水逆流九十里,到我们江口大队这个地方,大概已经流至四
期刊
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而我最喜欢阳光、雨露、花香、绿植……看无用之景,抒无用之情。  用清新的字词,写清雅的文字,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驻进心里,开出清幽的花,来抵挡喧嚣、浮躁和烦恼,让心灵的绿洲芳草茵茵,阳光融融。  傍晚,我常常会出去,看雾岚清漾的辽阔天空,看胭红如血的夕
期刊
我念书时,校园里有一条长长的校道,每逢植树节,老师都会带着我们沿校道栽树,并告诉我们,长大后常回校看看,看看自己种下的树苗,也看看它们记载着的那时的自己。我还记得我种下的大多是柳树,或许此刻在春风的拂揉下,正飞舞着嫩绿的枝条,挥洒着漫天的柳絮。  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期盼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喧哗和忙碌里,他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棵树。
期刊
西域之恋  西域大漠,是上帝眷恋的地方。这儿的天空湛蓝,云轻风淡,肆意生长的万物不断印证着它的苍茫、浩瀚和无限辽远。  绵延万里的天山是雪挚爱的天堂。隆起的山峦一道道横亘,碧波万顷相互映衬,掩埋的山川无私反哺着它的圣洁和纯净。  西域大地狂风呼啸,席卷漫天黄沙。这里的风源自晨曦之和光、晶莹的雨露,发端于旷野无边。星星点点的绿洲深处暗藏生命的源泉,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源于天山雪巅,源自千年前积蓄的雷鸣、
期刊
在三里河的寓所有一对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是志趣相投的文学伉俪,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是情深意坚的三口之家。他们在琐碎的日常中用点滴的温暖,相守相助,构建起心中的城,记录岁月的温柔。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亮点。这三口之家就是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读过杨绛《我们仨》的人,一定会感受到文中那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那是一种非常有意境,带有梦幻的散文表
期刊
阳春三月,百色的白天已经有了夏天的热度,傍晚散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其实,今夜我完全可以不用散步的,因为下班后已经和年轻人进行了一场篮球赛,运动量早已超额完成指标。之所以走出来是一种习惯,一种自律,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百色夜景的钟爱。于是,独自一人以正常步伐频率走向东合桥。  东合桥是混凝土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每边由两组21条乳白色的拉索构成,寓意着奔向21世纪,远观像扇面的骨架,绝对称得上是百色城的标
期刊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检索父亲的遗物,我拿走了一把指甲钳,算作纪念。  小塑料盒里有十几把指甲钳,说不清都是我们兄妹几个谁买的,但使用它们最多的还是大姐和小妹。  十几年前,母亲还健在时,每次回家,母亲常常会让我们帮她洗头、洗脚,自然少不了剪指甲的环节。母亲是裹过脚的,好在没裹成就放了足,可脚趾也变了形。每次洗脚,都是很大的阵势,有人烧水,有人端水,试好水温,还不合适,又有人去兑水,然后才挑个人洗。洗
期刊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西周时期的大篆,再到秦时李斯改大篆为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次汉字的演变都能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世界公认,世界最高艺术就是中国书法。有人喜欢王羲之的隶书,有人喜欢赵佶的瘦金体,有人喜欢赵孟頫的楷书,唯独我,莫名其妙地痴迷李阳冰的小篆,那种宛如手舞足蹈的篆字,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前几天,我下班回家,爱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大声
期刊
从前有句话叫“富养狗,穷养猫”,是说富人要狗看家,养得起狗,穷人则多怕老鼠偷吃,猫又能抓鼠自给,故而养猫,猫多狗少。而今随着时代飞跃,养猫的人相对很少了,谁没有点食物浪费?老鼠都挑好的吃!倒是狗,养的人相对较多,且少为护家,流行做宠物。  传统的土狗,乡下人虽还养些,但若于街上遇见,则基本肯定是流浪狗。土生狗的身价被贬不怪天地,只怪人们在生活好了以后,逐渐地风行时尚,认为土狗除了看家,只配像生猪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