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把书读“进去”的标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如“但、悲、同”什么意思?“王师、乃翁”什么意思?告诉“乃翁”什么?第一句诗什么意思等问题。最后学生逐词逐句解释完全诗后,教师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来总结全诗。(学生答不出,师只好代替总结。)
  【评析】案例1中教者把古诗的意蕴美和整体美分析得支离破碎,又何谈对诗中所蕴涵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体味。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教师苦心经营课堂提问,并把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边讲边问,边问边讲,常为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问题的答案,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玩“小猫钓鱼”的游戏,直到学生“钓”到那个答案为止;当学生的回答难合己意时,则干脆自己代替学生把答案讲出。就这样,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暇思考,宝贵的读书时间被无情“霸占”,学生自主读书、思考、感悟的过程也被老师的提问代替了。至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则就更难说了。当然,这并不是要一概反对课堂中的提问,而是过于繁杂的提问应在课堂少出现。
  【案例2】又听另一位教师教《示儿》,他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去读诗,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讨论、推敲、理解诗意,接着问:“读罢此诗,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学生发言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感悟。
  【评析】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诵读的基础上,仅此一问,就能把学生带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杜甫临终前令他牵挂的心事及其所寄托的无限希望,然后再引入以“悲”字为感情基调的理解与品读,那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互动共振的读中品味文本,“潜心会文本”,用心体验作品中的情境与情感,把书读“进去”,才能有体会、感受,才能说出打动自己的内容来。
  【案例3】听了上面两位教师的教学后,我自己尝试这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首先,我从诗题入手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何问题想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句,小组讨论理解,说说诗意,记下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质疑);再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交流讨论;我最后提问:“诗中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评析】案例3中,我吸取了以上两位教者的经验,以让学生“把书读进去,凸现学生主体”为宗旨,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教学方式而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教学第一步中,学生从题目入手,就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示儿》是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是谁要告诉儿子?是什么重要性问题还是遗产呢?这样,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问题意识,训练了学生审题、想像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自由读课文。第二步在学生自读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有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证明学与文本交流中有了自己的思考,把书读进自己的心里去了。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重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指导、点拨、讨论,并随机穿插教师对诗人背景的介绍或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交流,学生就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意了。第三步是让学生说说最能打动自己的是什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说出对诗情感的理解及自己的感受。这就证明学生把书真正读进自己的心里去,与作者情感进行交融。
  【反思及建议】教学一篇课文,教师的提问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过于繁琐。问题的设计不在于多,而贵在精,贵在从实际出发,贵在富有启发性,贵在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自由追求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认知,从而实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阅读教学目的。但是,更可贵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在前面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我尝试运用了第三个教学方案,整个过程贯穿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教学远远超越了课本,超越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以“本”为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发展性课堂。
  因此,我建议:为了让学生把书“读到自己的心里去”,读出更深的理解、感悟,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调换一下角色,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让学生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赋予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因为教学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的情景中感受树叶纷飞、舞动。  2. 借助树叶落在纸上的外轮廓,进行借形想象,添画成各种动物。  3. 大胆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构建小动物的家园,萌发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各种落叶若干放在4个大篓子里、长卷作画纸、毛笔人手一支,墨汁人手一小瓶。人手一个调色盘、抹布、水桶。音乐《秋风吹》、动物花纹的PPT。各种辅助材料。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玩树叶  师:秋天到了
反思当前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似乎又走进了另一种误区:孩子们的朗读声高潮迭起、讨论声此起彼伏,却始终不见他们写点什么;随手翻阅几本学生的语文书,千千净净,却看不到笔墨痕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既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又时常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这样的课堂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笔墨动在“疑惑”处    “学者先要会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不同游戏中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并掌握3种以上爬行的姿势。  (2)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  (3)心理健康:在活动中能具有积极的态度。尝试成功体育的乐趣。  (4)社会适应:尝试小组合作,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体验创造乐趣。  准备器材:一块由奥运五环和五个可爱的福娃组成的展板,若干福娃小贴纸,红、绿色小旗各
作为中国最高水准的声乐比赛,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不仅为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为全国热爱音乐艺术的观众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欣赏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其中对洗手“综合素质”的考核,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连续几届“青歌赛”,我们发现,许多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与其歌曲演唱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的不如唱的好”是很多观众对一些歌手的评价。其中反映出的参赛选手文化素养问题值得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在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华民族大家庭走进新疆》。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欣赏新疆自然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唱歌、跳舞、折纸等艺术活动,对民族音乐、歌舞等产生浓厚兴趣。体验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人文素养、艺术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并了解新疆,学跳新疆舞  教学难点: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备课,是教师走人课堂上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准备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我的责任》一文为对象,谈谈备课的有关情况。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营养品。教师备课,不仅要给从阅读文本人手,抓住课文特色,理清课文内容,更要了解单元的教学要求。  我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我的责任》这篇课文。它隶属于第四单元“
今天下午,我们五(一)班利用队日课进行了班干部的选拔。为了这次竞选,同学们已经准备很久了。看着他们正襟危坐,一幅严肃认真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同时我也感到他们长大了。  竞选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走上了讲台,宣读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声音是那么洪亮,身影是那么挺拔,态度是那么坚定,表情是那么严肃。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是同学们那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这一切,我也为主感动,因为这已经能说明我们班的大部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腼腆羞涩。性格孤僻,不喜欢开口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流畅,口舌木讷;有的学生心巧口拙,肚里有话却不善言谈,能写但不敢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拦路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告别怯懦,告别自卑,充满自信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成功把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大开眼界。薛老师简简单单,轻装上阵,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备课纸,如此而已。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    [情景一]字词教学,颇具特色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