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潜在性课程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叫隐性课程,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交互影响,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甚至用心灵去体会,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可见,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人生启迪,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收效往往不大,令师生最头疼就是,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学生看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所以,教师的外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职业但有个性,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另外,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犹如春风化雨,醇美甘甜的美酒,沁人心脾,润人心田,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能感染人、启发人,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旁征博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的听课过程,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本身个性就比较强,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从而减轻疲劳,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教室环境的布置,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说起来很轻松,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孜孜以求,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喜欢大学语文,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编校:杨彩霞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叫隐性课程,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交互影响,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甚至用心灵去体会,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可见,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人生启迪,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收效往往不大,令师生最头疼就是,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学生看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所以,教师的外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职业但有个性,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另外,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犹如春风化雨,醇美甘甜的美酒,沁人心脾,润人心田,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能感染人、启发人,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旁征博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的听课过程,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本身个性就比较强,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从而减轻疲劳,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教室环境的布置,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说起来很轻松,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孜孜以求,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喜欢大学语文,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