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发生时,在成都附近青城山游览的外籍教师秘鲁人约翰·达卡尔用手中的DV拍下了地震发生时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地震来临的突然与可怕。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一位DV爱好者拍摄到了第一架飞机撞大楼的过程。职业记者们无法拍摄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DV的作用和力量。
虽然在中国的职业标准目录上找不到DV的影子,但DV使用者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天有大量的DV新闻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些新闻以民生新闻为主,丰富甚至支撑了民生新闻栏目。最近5年来,DV在电视新闻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使电视新闻的采编播流程和节目形态发生了变化。
DV出现以前,由于专业摄像机价格高昂,市县级电视台购买数量少,主要用来拍摄电视剧、专题栏目和重要新闻。这些个头儿很大的专业摄像机仿佛成了某种显示身份与场合重要性的道具,出现在领导活动、重要会议上,出现在重要的行业部门与重大活动场所,很少能出现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对突发新闻来说,几个人开车带上一堆设备赶往现场,复杂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使拍摄工作总是处在缓慢庄重或紧张忙碌之中,记者工作的冷静状态与转瞬即逝的新闻热度也不相称。设备的高成本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创新。
2000年前后,DV摄像机逐步从市县级电视台进入中国的电视行业,最初其使用效果还受到专业人士的怀疑,难以进入省级以上大台。由于价格上的优势,DV摄像机迅速进入实力不强的市县级电视台,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DV记者队伍。DV摄像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单兵作战。在交通拥堵的城市,DV记者可以骑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快速赶到现场,也可以带在身上甚至带回家随时使用。
2000年杭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首开先河,向社会招募拥有DV摄像机的百姓记者。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招募了50多位拥有DV的市民做特约记者,随后跟进的《直播南京》也招募了60多位DV市民记者,于是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在突发新闻的现场,出现了穿着黄马甲、骑着摩托车、手持DV机的职业拍手。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2年1月开播以原生态纪录为主的《DV新时代》,随后中央、北京、上海、成都、安徽、河南等电视台都相继开始播出DV新闻的栏目。与传统自办栏目相比,这些栏目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采编分离、播出成本低、收视效果稳步攀升,其制播方式、节目形态、节目内容、新闻观念都与我们媒体自办的传统类电视新闻栏目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来自民间的DV新闻一出现,就显出了自己的特点。一是数量大。DV来自民间,民间的主要力量在于数量。二是草根性。DV新闻的拍摄者是基层民众,拍摄的对象也是社会底层,因此这类新闻的主体、内容、价值取向都贴近普通民众、贴近社会生活。三是原生态。DV使用者没有经过正规的新闻职业训练,对新闻价值和宣传规律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会排斥正统的规则,他们忠实地纪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加工剪辑的痕迹较少,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四是内容广泛,无处不在。DV新闻可谓千奇百怪,什么样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充分显示了新闻的新奇性特点。DV散布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一些转瞬即逝的场面只有DV才能纪录下来。
DV新闻的应用,促进了我们对新闻价值标准的重新认识,促进了电视新闻内容的改变,促进了电视新闻形态和语态的改变。DV新闻在某些方面一开始就直接达到了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高度。DV新闻在反传统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学习、借鉴,给我们思考新闻提供了另一个方向和参照。
DV的使用促进和支撑了民生电视新闻的兴盛,拉近了市民与新闻的距离,民生电视新闻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媒介素养,提升了市民在新闻中的地位。市民百姓的新闻取向进一步影响了新闻栏目的发展,影响了媒体对新闻的选择。过去新闻报道关注新闻价值,上电视的都是大人物大事件,新闻与观众是不平等的;今天的新闻关注民生民情,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市民远远超过了官员。DV进入民间,百姓走上电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逐步向百姓转移。新闻价值取向的改变、内容的改变、语态和时态的改变,不仅成就了一大批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和融合。
在DV新闻出现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市民记者。他们与DV新闻一起成长,成为新的职业和社会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了相当规模的全职或半职业化的市民DV队伍,在东部发达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的数量达到了1000人以上;在武汉、长沙、西安、郑州等中部城市和东部的中等城市,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的数量在300至500人;一般中小城市也都有100人左右的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目前每条DV新闻的平均价格在100元至200元之间,以DV谋生,在今天已经成为可能。
最近几年,从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到地方市县级电视台都开始征集采用DV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新闻30分》、《讲述》等新闻和非新闻类栏目中DV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多,河南电视台《DV观察》、云南电视台《今日》、广东电视台《广东报道》、上海电视台《DV365》等以播出DV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对传统新闻栏目形成了冲击。DV新闻栏目正在形成电视新闻栏目的第三次创新潮流。
当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DV新闻还有不少先天的缺陷,比如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对个人生活隐私的干涉和暴露、内容的低俗性问题、采访报道权限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无论DV作者拍摄什么,播出权都掌握在媒体手中,只要主流媒体加强引导,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
眼下,主流电视媒体应对DV新闻有充分的认识,利用自己的播出平台吸引、使用、引导DV新闻,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的对接,将DV新闻融入主流电视媒体,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漯河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虽然在中国的职业标准目录上找不到DV的影子,但DV使用者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天有大量的DV新闻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些新闻以民生新闻为主,丰富甚至支撑了民生新闻栏目。最近5年来,DV在电视新闻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使电视新闻的采编播流程和节目形态发生了变化。
DV出现以前,由于专业摄像机价格高昂,市县级电视台购买数量少,主要用来拍摄电视剧、专题栏目和重要新闻。这些个头儿很大的专业摄像机仿佛成了某种显示身份与场合重要性的道具,出现在领导活动、重要会议上,出现在重要的行业部门与重大活动场所,很少能出现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对突发新闻来说,几个人开车带上一堆设备赶往现场,复杂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使拍摄工作总是处在缓慢庄重或紧张忙碌之中,记者工作的冷静状态与转瞬即逝的新闻热度也不相称。设备的高成本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创新。
2000年前后,DV摄像机逐步从市县级电视台进入中国的电视行业,最初其使用效果还受到专业人士的怀疑,难以进入省级以上大台。由于价格上的优势,DV摄像机迅速进入实力不强的市县级电视台,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DV记者队伍。DV摄像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单兵作战。在交通拥堵的城市,DV记者可以骑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快速赶到现场,也可以带在身上甚至带回家随时使用。
2000年杭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首开先河,向社会招募拥有DV摄像机的百姓记者。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招募了50多位拥有DV的市民做特约记者,随后跟进的《直播南京》也招募了60多位DV市民记者,于是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在突发新闻的现场,出现了穿着黄马甲、骑着摩托车、手持DV机的职业拍手。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2年1月开播以原生态纪录为主的《DV新时代》,随后中央、北京、上海、成都、安徽、河南等电视台都相继开始播出DV新闻的栏目。与传统自办栏目相比,这些栏目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采编分离、播出成本低、收视效果稳步攀升,其制播方式、节目形态、节目内容、新闻观念都与我们媒体自办的传统类电视新闻栏目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来自民间的DV新闻一出现,就显出了自己的特点。一是数量大。DV来自民间,民间的主要力量在于数量。二是草根性。DV新闻的拍摄者是基层民众,拍摄的对象也是社会底层,因此这类新闻的主体、内容、价值取向都贴近普通民众、贴近社会生活。三是原生态。DV使用者没有经过正规的新闻职业训练,对新闻价值和宣传规律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会排斥正统的规则,他们忠实地纪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加工剪辑的痕迹较少,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四是内容广泛,无处不在。DV新闻可谓千奇百怪,什么样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充分显示了新闻的新奇性特点。DV散布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一些转瞬即逝的场面只有DV才能纪录下来。
DV新闻的应用,促进了我们对新闻价值标准的重新认识,促进了电视新闻内容的改变,促进了电视新闻形态和语态的改变。DV新闻在某些方面一开始就直接达到了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高度。DV新闻在反传统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学习、借鉴,给我们思考新闻提供了另一个方向和参照。
DV的使用促进和支撑了民生电视新闻的兴盛,拉近了市民与新闻的距离,民生电视新闻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媒介素养,提升了市民在新闻中的地位。市民百姓的新闻取向进一步影响了新闻栏目的发展,影响了媒体对新闻的选择。过去新闻报道关注新闻价值,上电视的都是大人物大事件,新闻与观众是不平等的;今天的新闻关注民生民情,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市民远远超过了官员。DV进入民间,百姓走上电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逐步向百姓转移。新闻价值取向的改变、内容的改变、语态和时态的改变,不仅成就了一大批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和融合。
在DV新闻出现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市民记者。他们与DV新闻一起成长,成为新的职业和社会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了相当规模的全职或半职业化的市民DV队伍,在东部发达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的数量达到了1000人以上;在武汉、长沙、西安、郑州等中部城市和东部的中等城市,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的数量在300至500人;一般中小城市也都有100人左右的特约DV记者或通讯员。目前每条DV新闻的平均价格在100元至200元之间,以DV谋生,在今天已经成为可能。
最近几年,从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到地方市县级电视台都开始征集采用DV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新闻30分》、《讲述》等新闻和非新闻类栏目中DV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多,河南电视台《DV观察》、云南电视台《今日》、广东电视台《广东报道》、上海电视台《DV365》等以播出DV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对传统新闻栏目形成了冲击。DV新闻栏目正在形成电视新闻栏目的第三次创新潮流。
当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DV新闻还有不少先天的缺陷,比如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对个人生活隐私的干涉和暴露、内容的低俗性问题、采访报道权限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无论DV作者拍摄什么,播出权都掌握在媒体手中,只要主流媒体加强引导,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
眼下,主流电视媒体应对DV新闻有充分的认识,利用自己的播出平台吸引、使用、引导DV新闻,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的对接,将DV新闻融入主流电视媒体,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漯河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