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媒介渠道,经过数字化的虚拟、仿真与投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得以拓展和传递,并在网络空间与现实场景中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也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传播形态和传播机制.数字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流动和存续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数字媒介下“非遗”传播的主体让位,也会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造成一定的误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在理解数字媒介传播机制的前提
【机 构】
: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媒介渠道,经过数字化的虚拟、仿真与投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得以拓展和传递,并在网络空间与现实场景中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也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传播形态和传播机制.数字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流动和存续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数字媒介下“非遗”传播的主体让位,也会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造成一定的误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在理解数字媒介传播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重新认知与反思,重新构建数字媒介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美育的概念与内涵有很多种解读,许多学者站在对美育认知的各自立场上阐释了美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有的持美育工具论立场,有的持美育决定论立场,有的持美育自律论立场.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强调学校美育的当下,对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在认知立场上的误区与矛盾性,造成美育工作推进的各种障碍与尴尬.尤其是在关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美育的非功利性与功能观、美育理论与实践、美育课程化与终身化等问题上存在诸多认知矛盾性.因此,揭示过往美育认知的矛盾性,找准美育推进的路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全国戏剧编剧的“黄金期”,剧作家涌现、佳作辈出.2000年之后,受专业剧团锐减、演出市场萎缩等影响,全国各地编剧队伍普遍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云南戏剧多年来也同样遭受编剧人才断档的困扰.但近十年来,云南编剧队伍已逐步成长起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学历背景、年龄结构、创作观念都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生代”编剧群体.但是囿于专业平台少、出人出戏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生代”编剧们又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发扬优势和正视困境是优化云南戏剧编剧生态的必经之路,在“新十年”之初对云南编剧队伍进
艺术是柏拉图构建理想国、治理城邦的重要依凭,伦理功能是柏拉图对艺术及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文本的重要规定.艺术创作者的品德比才华更重要,在承担城邦教师的角色时应秉持以德治德的教育宗旨;治心是艺术存在的主要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包含扬善弃恶的文辞和恰切的曲调与节奏.柏拉图基于城邦与公民维度的艺术伦理思考,开创了西方艺术审视道德化的先河,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劲的现实意义,然而,也存在因过度强调他律功能而造成艺术审美失效的嫌疑.
围绕着“发掘传统精髓,开创滇剧新篇”的发展定位,玉溪市滇剧院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创作出了以《水莽草》《贵妇还乡》《王者江上》《马克白夫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滇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持、传承着滇剧的传统精髓,还为滇剧的创新谱写了新的篇章.玉溪市滇剧院的“新滇剧”作品从体裁类型上覆盖了大戏、小剧场戏曲、小品小戏;在题材上涉及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改编国内外名著等丰富类别.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体裁各异,但在作品的美学精神、导表演风格、舞台面貌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新滇剧”的品格和风貌.
黑龙江地区金代流人的艺术文化是极具历史意义和区域特色的边疆文化.金代以前黑龙江的主体艺术文化由肃慎、秽貊和东胡三大族系文化构成,金代流人带动中原文化艺术集中流入黑龙江,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并且金代流人在宫廷礼乐、儒学兴教、匠作工艺三个层面推动了黑龙江艺术发展.通过研究发现,金代流人不仅加快了金代艺术文化汉化发展的速度,提升了金代艺术文化的整体层次,更推动了黑龙江地区宋金以来艺术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
儿歌是基诺族传统民歌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歌种之一,历史上曾承载着儿童教育、益智娱乐、知识传承等多种职能.如今,随着学校教育普及,儿歌逐渐退出基诺族生活,许多品种已消亡.对基诺族儿歌的传承及保护、保存方式的探索,是值得相关政府文化部门和学界关注、研究的问题.
“还家愿”是过山瑶支系以家庭或姓氏为单位的,以祭祀祖先盘王为主的民间仪式音乐.“盘王节”则是基于“还家愿”仪式主体基础上的集传统与现代乐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民俗节庆音乐活动,它既是对盘王祭祀仪式的纵向传承,又是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现代化与“非遗”语境中的仪式音乐重建.从过山瑶“还家愿”民间仪式音乐发展成由政府参与打造的大型“盘王节”民俗仪式,不但是过山瑶盘王祭祀仪式音声表述从民俗象征性走向舞台审美性特征的变迁,而且从仪式参与主体、仪式观演主体、音声景观属性、仪式象征隐喻等等内容来看也是过山瑶民俗仪式表演语境的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类语言形式,其表意功能的实现与一般语言学研究中表意功能的达成有着很大差异.就舞蹈创作和作品而言,舞蹈语言生成及其形式表征也有特殊性.因此针对舞蹈艺术作品和创作过程中动作及其动作流如何产生具有语言一样的表意功能的原理性探究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其中,“情境”和“动作形式”的互为关系就成为关键所在,舞蹈作品的语义表达就是通过情境和动作形式的互生关系建构起来的.这种互为关系的研究不是为了“形式至上”,而恰恰是站在舞蹈本体的特性认知基础上,对舞蹈艺术作品“表意”的强调和如何表意的原理进
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从诞生到成熟的坚实基础与不竭源泉.研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实践,从明确中国革命的敌人与朋友、探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四个方面,阐述毛泽东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梳理展示出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开始形成再到成熟的整个过程.
数字化传播技术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手段,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阻碍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实践.云南数字鸿沟现象所形成的机理和原因主要是数字化技术在普遍推广和普及过程中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同理,不断提高及夯实数字化编码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抑制和减少“对抗性解码模式”的生成、着力加强和完善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消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数字化鸿沟的机理.不断提高和增强运用数字技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切实转变思想、积极顺应当代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