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幸福指数,往往与人所得到的关爱成正比。坐落在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右岸的昭通,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国家和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尤其是在遭遇了“8·3”鲁甸地震严重自然灾害后,昭通的扶贫脱困工作显得尤为严峻。然而,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年初考察云南时,就特意到鲁甸灾区视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对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有了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昭通大刀阔斧地拉开了消灭贫困的序幕。我们坚信,昭通人民一定会坚定信心,打一场漂亮的消灭贫穷的攻坚战!
全线攻坚 精准扶贫
对遭遇了2014年“8·3”鲁甸地震严重灾害的昭通来说,2015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也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昭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引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建机制,抓统筹,重投入,认真谋划、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任务,使昭通的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多次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若干思路和要求,完成了相关规划。组织力量,加班加点,认真调研,编制完成了《昭通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十三五”扶贫攻坚奠定了基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展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的要求,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组织力量,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进一步摸清家底,明确对象,把133.67万贫困对象真正搞准,为扶真贫奠定基础。“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面落实。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和‘掛包帮’‘转走访’工作暨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会议”,对工作机制、方法、任务、时间节点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专项扶贫取得新成效。积极向上争取到位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7亿元。扶贫宣传工作再掀高潮。围绕开展“五个一”活动,通过云南日报等媒体,多角度、全方位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营造脱贫开发良好氛围,凝聚脱贫开发强大力量。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出台精准扶贫“一制度九办法”。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建设标准,启动25个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协调对接,争取更大的支持。全面启动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积极争取中央定点挂钩帮扶单位的支持和上海对口帮扶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6大工程。全面推进专项扶贫。继续实施好跨年度项目,加强对项目的检查、验收;指导各县区编制整乡推进规划,全面启动26个整乡推进;全面落实扶贫攻坚“责任、权利、任务、资金”四到县制度,强化县区人民政府的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制度,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整体联动,建立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划拨、项目备案审查机制,坚持自下而上,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扶贫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检查、逐项审计,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优化监管模式,实现监督重点由事后督查向关口前移全过程监督,使资金监管贯穿于管理、审批、分配、拨付全过程,依托网络平台,向社会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加强扶贫系统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更多注重实施扶贫项目,转变为更多注重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加强扶贫机构建设和对干部的业务培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扶贫队伍。
昭通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着实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进程。昭通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合力攻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此,昭通专门制定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目标凝聚力量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昭通全市各级各部门咬定脱贫、摘帽、出列、增收“四大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了精准扶贫,为实现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精准扶贫为重点,以脱贫摘帽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资金整合为支撑,以组织领导为保障,推动了农村贫困面貌逐步改善,坚决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昭通脱贫攻坚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肯打硬仗 民生为大
昭通是中国及云南省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是全国及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昭通脱贫攻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昭通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当地是典型的脱贫攻坚任务重点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6大战略,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个精准的要求,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挂图作战,切实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实行挂图作战,把贫困对象、贫困类别、贫困区域、脱贫任务分门别类形成作战图;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真正落实“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的五看工作法,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把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弄明白,建好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每个乡(镇)、每村、每户都有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和工作方案,真正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同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有序推进脱贫、摘帽、出列、增收各项任务,推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两个确保”目标实现。坚持协同发力,切实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大会战的格局。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区)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做到上下衔接、综合协调、资源整合、督促检查等工作;市委、政府直管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职能,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和组织实施等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深入一线,组织发动贫困群众,着力解决落实脱贫攻坚措施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挂钩帮扶单位进一步落实责任,协同挂联乡村科学做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加强驻村工作力量。以县区为平台,统筹好中央、省、市、县、乡挂联单位力量,形成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市级领导每月驻村入户1天以上,县区领导每月驻村入户2天以上。坚持因村派人精准,根据贫困村的特点来确定挂钩干部。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定经济部门帮扶、派懂经济的干部驻村,交通落后的村定交通部门帮扶、派懂修路的干部驻村,治安混乱的村定政法部门帮扶、派政法干警驻村,教育落后的村定教育部门帮扶、派懂教育的干部驻村。 按照云南省委的要求,进一步配足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统筹驻村队员、大学生村官、乡镇挂村领导和挂村干部,并按照“谁派谁管理”的原则,市县组织部门、扶贫办及派出单位建立完善工作队员“召回”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队员的考核管理。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倡仪引导和鼓励市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所需所盼,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教育培训、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加快成立扶贫开发基金会,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创新社会扶贫形式,比如,探索“1+X”的社会扶贫模式,即由1名干部動员若干个人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扶贫机制,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局面。坚持因地制宜,切实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面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情况,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聚焦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按照“5+N”脱贫方式,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紧扣贫困农户“增收”这个目标,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3大扶贫产业,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扶强扶壮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经纪人,着力发展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实现贫困农户家庭50%以上的收入由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而获得,解决37.5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抓住国家加大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机遇,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启动农发行易地搬迁专项贷款的管理使用工作;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确保20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生态保护战略,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治理、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重点湿地、森林、草地、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承载能力。对25度以上坡耕地,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种植经济林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并在符合政策规定范围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使25.1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探索建立精准资助机制,通过信息采集,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较好地接受教育,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顽症”。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制度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低保标准、保障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相适应。劳务输出就业脱贫一批。人力资源是昭通的一大优势。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子女职业教育助学行动,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提升广大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帮助农村劳动力找到脱贫致富门路。探索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推进贫困村经营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增加贫困户入股资金分红、土地租金等收入。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恢复重建脱贫一批。认真实施《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照“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脱贫之日”的要求,加快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建设,通过恢复重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坚持严格评估,切实解决“如何退”的问题。科学设定时间表,合理有序退出。贫困县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表,严格按照云南省市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有序脱贫摘帽。各级各部门对脱贫计划和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既防止拖延病,又防止急躁症。留出缓冲期,摘帽不摘政策。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在扶持政策、行业规划、年度计划上继续倾斜,专项资金和对口帮扶继续保留,培育和巩固摘帽贫困县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对通过苦干实干脱贫摘帽的,在项目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严格评估,严格验收。制定科学完善的脱贫摘帽标准、考核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组织考核为主导、第三方机构实施考核为主力、群众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主体的考核评估体系,科学、严肃、严谨地开展考核评估,确保脱贫摘帽结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对弄虚作假者,坚决严肃处理。逐户销号,脱贫到人。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了贫就逐户销号,返贫了就重新录入,做到有出有进。贫困群众的脱贫不得由干部说了算、上级说了算,要和群众一起算帐,让群众认帐。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专门调整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双组长制,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扶贫机构。进一步加强贫困县扶贫机构建设,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扶贫机构单位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加强县区扶贫部门的领导力量,调年轻干部充实到扶贫部门,乡镇独立设置扶贫工作站,人员不低于3至5人。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资源整合。市级财政压缩行政经费开支5%,盘活沉淀财政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增加4倍以上,通过其他渠道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逐年保持增长。各县区、各部门也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所有涉及贫困县的各类资金,都由县级统筹安排使用;市级层面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的原则,按照上级要求,以行政村村级规划为引领,以乡村脱贫计划为导向,不打折扣、不讲价钱地进行资金整合,发挥资金捆绑使用的综合效益;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落实金融差异化扶贫政策,从授信审查、资金调度、利率优惠、绩效考核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运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优惠贷款政策、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扎实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发挥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脱贫的主体责任交给群众,激发群众脱贫的强烈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明白“幸福不会从天降”的道理,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关心扶贫、投入扶贫。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好党的政策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报道,充分展示昭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积极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制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形成倒逼机制,层层压实脱贫责任;建立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明确督查内容、督查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严格考核奖惩。严格落实《昭通市贫困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等9个考核办法,建立问责和激励的双重机制,严格兑现奖罚,让考核工作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干劲。
经过一系列的方针措施,使那些身处逆境的弱势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党和国家温暖。使那些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昭通儿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如今的乌蒙大地处处涌动的春潮和浓浓的爱意!
2016年是昭通扶贫攻坚承上启下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昭通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引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建机制,抓统筹,重投入,认真谋划、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任务,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贫困人口,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全线攻坚 精准扶贫
对遭遇了2014年“8·3”鲁甸地震严重灾害的昭通来说,2015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也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昭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引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建机制,抓统筹,重投入,认真谋划、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任务,使昭通的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多次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若干思路和要求,完成了相关规划。组织力量,加班加点,认真调研,编制完成了《昭通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十三五”扶贫攻坚奠定了基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展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的要求,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组织力量,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进一步摸清家底,明确对象,把133.67万贫困对象真正搞准,为扶真贫奠定基础。“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面落实。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和‘掛包帮’‘转走访’工作暨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会议”,对工作机制、方法、任务、时间节点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专项扶贫取得新成效。积极向上争取到位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7亿元。扶贫宣传工作再掀高潮。围绕开展“五个一”活动,通过云南日报等媒体,多角度、全方位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营造脱贫开发良好氛围,凝聚脱贫开发强大力量。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出台精准扶贫“一制度九办法”。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建设标准,启动25个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协调对接,争取更大的支持。全面启动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积极争取中央定点挂钩帮扶单位的支持和上海对口帮扶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6大工程。全面推进专项扶贫。继续实施好跨年度项目,加强对项目的检查、验收;指导各县区编制整乡推进规划,全面启动26个整乡推进;全面落实扶贫攻坚“责任、权利、任务、资金”四到县制度,强化县区人民政府的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制度,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整体联动,建立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划拨、项目备案审查机制,坚持自下而上,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扶贫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检查、逐项审计,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优化监管模式,实现监督重点由事后督查向关口前移全过程监督,使资金监管贯穿于管理、审批、分配、拨付全过程,依托网络平台,向社会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加强扶贫系统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更多注重实施扶贫项目,转变为更多注重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加强扶贫机构建设和对干部的业务培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扶贫队伍。
昭通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着实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进程。昭通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合力攻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此,昭通专门制定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目标凝聚力量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昭通全市各级各部门咬定脱贫、摘帽、出列、增收“四大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了精准扶贫,为实现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精准扶贫为重点,以脱贫摘帽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资金整合为支撑,以组织领导为保障,推动了农村贫困面貌逐步改善,坚决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昭通脱贫攻坚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肯打硬仗 民生为大
昭通是中国及云南省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是全国及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昭通脱贫攻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昭通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当地是典型的脱贫攻坚任务重点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6大战略,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个精准的要求,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挂图作战,切实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实行挂图作战,把贫困对象、贫困类别、贫困区域、脱贫任务分门别类形成作战图;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真正落实“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的五看工作法,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把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弄明白,建好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每个乡(镇)、每村、每户都有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和工作方案,真正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同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有序推进脱贫、摘帽、出列、增收各项任务,推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两个确保”目标实现。坚持协同发力,切实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大会战的格局。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区)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做到上下衔接、综合协调、资源整合、督促检查等工作;市委、政府直管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职能,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和组织实施等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深入一线,组织发动贫困群众,着力解决落实脱贫攻坚措施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挂钩帮扶单位进一步落实责任,协同挂联乡村科学做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加强驻村工作力量。以县区为平台,统筹好中央、省、市、县、乡挂联单位力量,形成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市级领导每月驻村入户1天以上,县区领导每月驻村入户2天以上。坚持因村派人精准,根据贫困村的特点来确定挂钩干部。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定经济部门帮扶、派懂经济的干部驻村,交通落后的村定交通部门帮扶、派懂修路的干部驻村,治安混乱的村定政法部门帮扶、派政法干警驻村,教育落后的村定教育部门帮扶、派懂教育的干部驻村。 按照云南省委的要求,进一步配足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统筹驻村队员、大学生村官、乡镇挂村领导和挂村干部,并按照“谁派谁管理”的原则,市县组织部门、扶贫办及派出单位建立完善工作队员“召回”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队员的考核管理。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倡仪引导和鼓励市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所需所盼,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教育培训、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加快成立扶贫开发基金会,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创新社会扶贫形式,比如,探索“1+X”的社会扶贫模式,即由1名干部動员若干个人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扶贫机制,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局面。坚持因地制宜,切实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面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情况,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聚焦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按照“5+N”脱贫方式,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紧扣贫困农户“增收”这个目标,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3大扶贫产业,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扶强扶壮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经纪人,着力发展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实现贫困农户家庭50%以上的收入由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而获得,解决37.5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抓住国家加大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机遇,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启动农发行易地搬迁专项贷款的管理使用工作;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确保20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生态保护战略,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治理、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重点湿地、森林、草地、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承载能力。对25度以上坡耕地,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种植经济林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并在符合政策规定范围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使25.1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探索建立精准资助机制,通过信息采集,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较好地接受教育,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顽症”。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制度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低保标准、保障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相适应。劳务输出就业脱贫一批。人力资源是昭通的一大优势。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子女职业教育助学行动,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提升广大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帮助农村劳动力找到脱贫致富门路。探索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推进贫困村经营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增加贫困户入股资金分红、土地租金等收入。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恢复重建脱贫一批。认真实施《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照“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脱贫之日”的要求,加快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建设,通过恢复重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坚持严格评估,切实解决“如何退”的问题。科学设定时间表,合理有序退出。贫困县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表,严格按照云南省市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有序脱贫摘帽。各级各部门对脱贫计划和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既防止拖延病,又防止急躁症。留出缓冲期,摘帽不摘政策。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在扶持政策、行业规划、年度计划上继续倾斜,专项资金和对口帮扶继续保留,培育和巩固摘帽贫困县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对通过苦干实干脱贫摘帽的,在项目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严格评估,严格验收。制定科学完善的脱贫摘帽标准、考核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组织考核为主导、第三方机构实施考核为主力、群众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主体的考核评估体系,科学、严肃、严谨地开展考核评估,确保脱贫摘帽结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对弄虚作假者,坚决严肃处理。逐户销号,脱贫到人。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了贫就逐户销号,返贫了就重新录入,做到有出有进。贫困群众的脱贫不得由干部说了算、上级说了算,要和群众一起算帐,让群众认帐。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专门调整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双组长制,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扶贫机构。进一步加强贫困县扶贫机构建设,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扶贫机构单位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加强县区扶贫部门的领导力量,调年轻干部充实到扶贫部门,乡镇独立设置扶贫工作站,人员不低于3至5人。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资源整合。市级财政压缩行政经费开支5%,盘活沉淀财政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增加4倍以上,通过其他渠道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逐年保持增长。各县区、各部门也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所有涉及贫困县的各类资金,都由县级统筹安排使用;市级层面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的原则,按照上级要求,以行政村村级规划为引领,以乡村脱贫计划为导向,不打折扣、不讲价钱地进行资金整合,发挥资金捆绑使用的综合效益;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落实金融差异化扶贫政策,从授信审查、资金调度、利率优惠、绩效考核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运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优惠贷款政策、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扎实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发挥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脱贫的主体责任交给群众,激发群众脱贫的强烈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明白“幸福不会从天降”的道理,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关心扶贫、投入扶贫。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好党的政策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报道,充分展示昭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积极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制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形成倒逼机制,层层压实脱贫责任;建立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明确督查内容、督查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严格考核奖惩。严格落实《昭通市贫困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等9个考核办法,建立问责和激励的双重机制,严格兑现奖罚,让考核工作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干劲。
经过一系列的方针措施,使那些身处逆境的弱势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党和国家温暖。使那些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昭通儿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如今的乌蒙大地处处涌动的春潮和浓浓的爱意!
2016年是昭通扶贫攻坚承上启下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昭通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为引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建机制,抓统筹,重投入,认真谋划、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任务,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贫困人口,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