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學生知识,更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文道统一,以文载道,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也诠释了语文教学的双重性。那么,如何依托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寓“德”于“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教材的挖掘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寓德育教育于写作背景的解读中
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写作动机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
课本中有不少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尤其能够激励学生。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文字“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36年2月,他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自读、齐读后想象探究诗人当时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满腔热忱投身革命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从而怀着对领袖的敬仰学习领袖的作品。这一学习过程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的教育和信念的教育。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作品时写作背景的介绍都取得了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和鼓舞的效果。
二、寓德育教育于文本内容的赏析中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因此,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寓言体散文,在赏析文本内容的环节中,我指导学生找出标志百合成长的关键词之后,便提出问题:百合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遇到过哪些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引导学生明确了它遇到的困难有生存环境的恶劣、别人的偏见和风言风语,它凭借的是“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坚定信念取得了成功,接下来我便抓住时机抛出话题: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便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遇到过学舞蹈的困难,有的说遇到过学骑自行车的困难……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自己坚持下来,于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文本赏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成功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和坚忍执著的追求”这一有力的论断,无疑学生这一次所受的教育定会对其今后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纸船》中可以渗透“感恩”教育,《信客》、《珍珠鸟》中可以突出“诚信”教育,《那树》、《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在对文本内容的赏析中,可以敏锐的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寓德育教育于课后习题的训练中
课后习题一方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检验,另一方面是对课文的延伸理解。在老师与学生关于课后习题的探讨中,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后习题的探讨中,使学生们树立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伤仲永》的课后练习第四题: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课文主旨,其次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进行这道题的训练时,我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胆量。另一方面,对于每位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中,我不光听到了学生们关于方仲永的理解,也听到了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延伸联想,比如霍金、贝多芬、史铁生等的事例,使他们不光认识到天赋的不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来弥补这一主旨,也使他们认识到坚强和乐观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加完整和有效。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不是孤立进行的,可以说,在德育教育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寓“德育”于“教材”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思想熏陶,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双赢!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学)
一、寓德育教育于写作背景的解读中
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写作动机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
课本中有不少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尤其能够激励学生。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文字“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36年2月,他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自读、齐读后想象探究诗人当时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满腔热忱投身革命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从而怀着对领袖的敬仰学习领袖的作品。这一学习过程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的教育和信念的教育。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作品时写作背景的介绍都取得了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和鼓舞的效果。
二、寓德育教育于文本内容的赏析中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因此,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寓言体散文,在赏析文本内容的环节中,我指导学生找出标志百合成长的关键词之后,便提出问题:百合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遇到过哪些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引导学生明确了它遇到的困难有生存环境的恶劣、别人的偏见和风言风语,它凭借的是“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坚定信念取得了成功,接下来我便抓住时机抛出话题: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便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遇到过学舞蹈的困难,有的说遇到过学骑自行车的困难……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自己坚持下来,于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文本赏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成功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和坚忍执著的追求”这一有力的论断,无疑学生这一次所受的教育定会对其今后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纸船》中可以渗透“感恩”教育,《信客》、《珍珠鸟》中可以突出“诚信”教育,《那树》、《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在对文本内容的赏析中,可以敏锐的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寓德育教育于课后习题的训练中
课后习题一方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检验,另一方面是对课文的延伸理解。在老师与学生关于课后习题的探讨中,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后习题的探讨中,使学生们树立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伤仲永》的课后练习第四题: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课文主旨,其次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进行这道题的训练时,我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胆量。另一方面,对于每位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中,我不光听到了学生们关于方仲永的理解,也听到了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延伸联想,比如霍金、贝多芬、史铁生等的事例,使他们不光认识到天赋的不足可以由后天的努力来弥补这一主旨,也使他们认识到坚强和乐观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加完整和有效。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不是孤立进行的,可以说,在德育教育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寓“德育”于“教材”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思想熏陶,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双赢!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