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正宪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与丰厚的教育学养,让全国很多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对其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采访她,成了笔者一个挥之不去的心愿。在2018年7月13日北京的一次会议上,笔者终于如愿以偿,不但与她进行了交谈,听了她《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研究》的报告,还作了主持和点评。通过这一次会议,一个有爱心、有智慧、有境界的名师大家的形象就定格在了笔者的心里。
真爱无疆
每一名教师几乎都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耳熟能详;可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将这一哲语的要义真正落实并非易事。它需要有真爱,也需要会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之爱,爱才能彰显其真正的能量。吴正宪,正是这样一位真爱无疆又爱而有方的老师。
一、牵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讲台
一次大型教学研讨会上,吴正宪正准备踏入座无虚席的千人大礼堂,突然发现门口有个欲进又退的小男孩。她悄悄地问已经端坐在座位上的同学那个男孩是谁,他们很不屑地说:“他是我们班里的差生!”一个学生随后又紧跟了一句:“老师没选他来上课,他是偷偷跟在队伍后面跑来的。”吴正宪心里一颤:这么小的年龄就被戴上“差生”的帽子,他心里该多么难过啊!于是,吴正宪走过去蹲下来亲切地问:“你来想做什么?”他抬起头来低声说道:“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吴正宪于是温情地对他说:“好孩子,跟我一起进去吧!”随后,她牵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讲台。
尽管吴正宪可能一生只能给他上这一次课,可是,她要尽其所能地给他以鼓励和温暖,来抚慰他那颗受伤的心灵。所以,课上她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多次请他回答问题并即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课后,吴正宪还拉起这个小男孩的手,当着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面,与他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之后,吴正宪又语重心长地与这个班的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临别,吴正宪告诉这位年轻教师:“相信我的话,这个孩子一点儿也不差!”
一年之后,吴正宪收到这位同学一封感谢不尽的来信,信中还有一张考试获得100分的试卷,上面赫然写着数学老师的评语:“进步真大!”
吴正宪这个不经意的行为,给予男孩的不只是这一次100分的考试成绩,还给了他一张自信的风帆,此帆从此在他心灵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吴正宪的爱无处不在,又自然流淌,正是爱之真,爱之切,又爱得恰到好处,才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而从那位年轻数学教师对这个小男孩试卷的简短评语中,我们感到她也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教育,也许她由此也会思考什么才是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爱情怀”。孟子认为,良知良能,人生而有之;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教师不但生而就有良知,而且也都有爱心;不过,只有怀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且让爱心自然而然地播撒到孩子心里,才能让爱升华成特有的生命能量。
二、让那位女生不失自尊而又真心悔改
这个故事发生在多年前。吴正宪就任五年(1)班班主任不久,教室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失窃”事件:课间10分钟的工夫,赵洁铅笔盒中的5元钱不翼而飞。有些同学私下里议论开了:“课间大家都去操场玩的时候,小E偷偷摸摸地回到了教室。一定是她,她家可穷了。”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建议:“搜身吧!”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吴正宪心里很是沉重,可是,她没有发火,也没有搜身,而是把温柔的目光逐一投向学生。当她与小E对视的那一瞬间,一种略带惊恐与无奈的表情闪现在小E的脸上。吴正宪马上明白了,可她并没有对小E顺势追问,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不知怎么回事,赵洁同学准备买钢笔的5元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
“老师,我们每个人给她凑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
吴正宪感动地说:“同学们表现很好,有人遇到困难时热心地给予帮助,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德。我为我们班有这么好的同学感到自豪!不过,我不能断言赵洁的5元钱是被某个同学无端拿走了;我相信,即使拿走,也一定是另有原因。所以,请大家不要猜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诚实的品质。”第二天,吴正宪在她的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纸糊的信封,里面除了放着2.8元钱,还夹着一张纸条:“吴老师:我好惭愧,不该做出对不起您和同学的事。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我和哥哥生活,很困难,前几天大哥又生了病。我用2.2元给他买了药,我一定还上……”
泪水不知不觉从吴正宪的眼里溢了出来,模糊了她的视线。随即,吴正宪写了一张纸条,悄悄地放到了她的铅笔盒里:“小E同学: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姑娘,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你的肩头,我多想分担你的忧愁。生活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有很多,但人穷志不能短,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你的路,有困难找你的‘大朋友’,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十几年过去了,小E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工作。这件“不光彩”的事件也许还没从她的心里彻底抹去,但可以肯定地说,吴正宪留给她的自尊,一定会永远地烙印在她的生命记忆里,并激励她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之于人,何等重要!不过,教师绝对不能因为一个学生某一次的不诚实表现,就定性其有人品问题。而要像吴正宪那样,用真诚的爱心,敲开孩子那扇走向真诚的心门,从而让其知过而能改,以至走向“不贰过”的境界。
三、天坛公园的雪地里洒下串串笑声
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早晨,上课铃虽然响了,但教室里还有几个座位空着。不一会儿,几个刚才还在雪地里“战斗”的孩子跑回教室。就在吴正宪回身板书的一瞬间,一个冰冷的雪球被扔进了一位同学的脖子里,班上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正宪生气地瞪了他们一眼,但就在她与学生对视的一刹那,她看到了他们眼睛里闪烁着的特殊的企求与渴望。吴正宪下意识地向窗外望去,大片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飞舞。 这种银装素裹的世界,哪个孩子不为之心动啊!
吴正宪缓缓而又愉快地说:“其实,我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在这银白的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不过,不能耽误了上课,中午我们一起去天坛公园打雪仗好不好?”
“好!”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
随后,他们定下心来,专注于上课了。
中午,在披着白色雪衣的古老的天坛公园里,吴正宪和孩子们一起追逐嬉闹着,笑声不时在公园里激荡回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学亦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如何让其该玩的时候玩好,该学的时候学好。如果时空错位,就有悖于《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了。所以,吴正宪提出“要读懂孩子的心”。不过,她所说的“读懂”,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这恰如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没有大爱之“素”的底色,就不可能有懂得孩子之心的“绘事”“绚兮”。
智者不惑
但凡听过吴正宪课的人,都会被其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所震撼。她的很多课例,被千千万万的小学数学教师收藏,并在“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中,获取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不妨从中随意撷取几个课例,与广大读者分享。
一、在冷场后和学生“相遇”
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内蒙古海拉尔市教育局的邀请,吴正宪执教“相遇问题”。她走上讲台热情地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声不吭地板着脸。她又问:“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相遇’吗?”依然没有回音。“不想说,就用手比一比也行。”学生照旧毫无表情地望着她。
面对冷场,吴正宪从容又带着微笑地打开幻灯片,一边出示“相遇”“相对”“同时”“相向”,一边问道:“这四个词是什么意思?能说一个说一个,能说两个说两个,能说全就更好。”还是满场静寂。
吴正宪微笑着说:“你们是不是有点紧张?我也是咱蒙古族人呀!你们听我说一句蒙族话……”这时,学生有点惊异!一个学生眼神有些松动,吴正宪忙问他:“你能说一说吗?说错了也没关系。”他小声地说了,吴正宪随即表扬了他,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随后,吴正宪请两位学生走上讲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着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学生继续表演“相对”“同时”“相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快乐,会场上时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吴正宪刚说“下课”,学生们却喊出“我们不想下课”,状态与刚刚开始上课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是一般教师,刚一上课就出现如此冷场的境况,一定不知所措了。可吴正宪自始至终,平静地微笑着,很快扭转了局面。而学生由开始的呆若木鸡,到后来情不自禁地投入,以及思维的不断展开,都让人感到这些学生非但不差,甚至可以称得上优秀。看来,不是学生不优秀,而是教师没有为他们打开走向优秀的大门。吴正宪,恰恰随时手握着一把打开这个大门的万能钥匙。其他教师要想将这把钥匙握在手中,就必须像吴正宪那样,以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于课堂,包括有无数次处理冷场的经历,才有可能处乱不惊,轻松化冷场为“热”场。
二、在“问题生成”中开启学生思维
还在锦绣街小学教书的时候,吴正宪执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时,她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遍当年科学家的发现、发明之路。你们真了不起!”
学生激动起来,眼睛里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
吴正宪看火候已到,便说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已经习得了新的知识。相信你们还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天坛公园有一棵粗大的古树,你们能推算出它的截面积的直径吗?”
学生又一次被卷入思维的浪潮里,讨论甚至争辩也更加热烈。终于,他们根据“周长÷圆周率=直径”的逆向思路,寻到了“既保护了古树,又求直径”的最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而这里的学生之“知”,除了课本既有知识之外,还有其通过自己的思维推断出来的新“知”,这已经上升到学习的高一级层次。而从文本之“知”到实践之“行”,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知”是为“行”服務的,“行”又强化了“知”,二者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十分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吴正宪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开而弗达”地让学生自启思考的大门,使其具备探索真知与躬身实践的能力。数年如一日地在这样的课堂上课的学生,就能生成善学与乐学的品质,从而步入“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以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高层境界。
三、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初期,吴正宪执教“平均数”一课,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数学课竟然开始了拍球比赛——
师:男生、女生各为一队。在规定时间里以拍球数量多者为胜利队。你们打算怎么比赛呢?
(学生们讨论着,最终确定了男女双方各派4名代表参赛的方案。比赛结束时,男生队拍球总数为124个,女生队拍球总数为118个。)
师: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男生队。
(女生们露出气馁的神情。这时,吴正宪走到女生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你们总分落后,但我决定加盟你们队,再继续拍球,说不定我们的拍球总数就会升上来。怎么样? (吴正宪站在女生队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连续拍了22个球,女生队拍球总数上升到140个。)
师:我现在重新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女生队。
生(男):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男):女生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男生队只有4次,这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个队拍球总体水平的高低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有一个声音出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数呢?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男生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24÷4=31(个)。
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40÷5=28(个)。
师: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呢?
生1:用平均数比较公平。
生2:平均数代表了我们队的整体拍球水平。
……
此时,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所在。
这个拍球活动堪称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么,吴正宪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太过复杂了呢?否!正是这种“复杂”的环节,才显见了她独到的匠心。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平均数,对其真正的内涵并不清楚;即使略有所知,也往往浮在表层。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价值,让平均数的意义真正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吴正宪的“绝技”在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诱生”深思,让他们识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公平”,直至完全认清了平均数的“真面目”。专家研究发现,学生新学某个重要的知识,需要多次有效强化才能将其深植在心里;进行争辩与实践操作,更能增强记忆的效果;如果激起学习者的浓烈兴趣,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吴正宪的高明在于,她同时使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在乐此不疲中,逐渐明晓了平均数的真正内涵。
这种令人惊叹的教学艺术,不仅在这堂课上,还几乎在其所有课堂教学中。这显然不是一时一课用心设计而偶见亮光的,而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用心,才为其铸就了一个教学智慧的宝库。所以,时空变了、学生变了、教学内容变了,可其教学智慧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让她的课堂总有出奇制胜之妙。
“问渠那得清如许”,马芯兰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吴正宪从‘无’到‘有’,不仅是创新、创造,更是修炼的过程。”是的,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功夫,哪有几乎节节都如此精妙的课堂!
我们不妨再看一段马芯兰老师所写的关于吴正宪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记得那时正宪的家在东城,孩子刚刚两岁多,但是她每天早早地赶到朝阳区我所工作的学校,听我上第一节数学课。听完课,我们简单地交流几句,她就匆忙地赶回当时的崇文区,回到自己的学校给学生上课。就这样寒来暑往,雨雪风霜,从未停止过。听课的日子,她甚至没有晚到过一次!后来,听我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正宪时常守在窗外听课。时至今日,教室窗边她那张青涩、白皙的面庞和聚精会神听课的神态,依然历历在目。”
更加可贵的是,吴正宪在成名之后,学习与探索的脚步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行进得更加稳健。即使名满天下,她依然持续探索,不断创新。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修炼”功夫,才让她的课堂教学驶到了“大象无形”的境界。
孔子说其“四十而不惑”,并言“智者不惑”,也就是说,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智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吴正宪,已经成为一位教学的智者,人们对于教学的很多困惑,已经被她一一破解。更重要的是,她的心已“不惑”,在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蔓延的时候,她守住了一颗谁也无法动摇的教育定心,淡泊、宁静而超然。这种不惑,更让其教学有了宏大的气象与境界。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链接:
吴正宪,北京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两基”先进个人、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教师奖”等荣誉,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主持的课题分别获教育部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頒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真爱无疆
每一名教师几乎都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耳熟能详;可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将这一哲语的要义真正落实并非易事。它需要有真爱,也需要会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之爱,爱才能彰显其真正的能量。吴正宪,正是这样一位真爱无疆又爱而有方的老师。
一、牵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讲台
一次大型教学研讨会上,吴正宪正准备踏入座无虚席的千人大礼堂,突然发现门口有个欲进又退的小男孩。她悄悄地问已经端坐在座位上的同学那个男孩是谁,他们很不屑地说:“他是我们班里的差生!”一个学生随后又紧跟了一句:“老师没选他来上课,他是偷偷跟在队伍后面跑来的。”吴正宪心里一颤:这么小的年龄就被戴上“差生”的帽子,他心里该多么难过啊!于是,吴正宪走过去蹲下来亲切地问:“你来想做什么?”他抬起头来低声说道:“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吴正宪于是温情地对他说:“好孩子,跟我一起进去吧!”随后,她牵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讲台。
尽管吴正宪可能一生只能给他上这一次课,可是,她要尽其所能地给他以鼓励和温暖,来抚慰他那颗受伤的心灵。所以,课上她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多次请他回答问题并即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课后,吴正宪还拉起这个小男孩的手,当着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面,与他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之后,吴正宪又语重心长地与这个班的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临别,吴正宪告诉这位年轻教师:“相信我的话,这个孩子一点儿也不差!”
一年之后,吴正宪收到这位同学一封感谢不尽的来信,信中还有一张考试获得100分的试卷,上面赫然写着数学老师的评语:“进步真大!”
吴正宪这个不经意的行为,给予男孩的不只是这一次100分的考试成绩,还给了他一张自信的风帆,此帆从此在他心灵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吴正宪的爱无处不在,又自然流淌,正是爱之真,爱之切,又爱得恰到好处,才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而从那位年轻数学教师对这个小男孩试卷的简短评语中,我们感到她也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教育,也许她由此也会思考什么才是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爱情怀”。孟子认为,良知良能,人生而有之;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教师不但生而就有良知,而且也都有爱心;不过,只有怀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且让爱心自然而然地播撒到孩子心里,才能让爱升华成特有的生命能量。
二、让那位女生不失自尊而又真心悔改
这个故事发生在多年前。吴正宪就任五年(1)班班主任不久,教室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失窃”事件:课间10分钟的工夫,赵洁铅笔盒中的5元钱不翼而飞。有些同学私下里议论开了:“课间大家都去操场玩的时候,小E偷偷摸摸地回到了教室。一定是她,她家可穷了。”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建议:“搜身吧!”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吴正宪心里很是沉重,可是,她没有发火,也没有搜身,而是把温柔的目光逐一投向学生。当她与小E对视的那一瞬间,一种略带惊恐与无奈的表情闪现在小E的脸上。吴正宪马上明白了,可她并没有对小E顺势追问,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不知怎么回事,赵洁同学准备买钢笔的5元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
“老师,我们每个人给她凑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
吴正宪感动地说:“同学们表现很好,有人遇到困难时热心地给予帮助,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德。我为我们班有这么好的同学感到自豪!不过,我不能断言赵洁的5元钱是被某个同学无端拿走了;我相信,即使拿走,也一定是另有原因。所以,请大家不要猜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诚实的品质。”第二天,吴正宪在她的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纸糊的信封,里面除了放着2.8元钱,还夹着一张纸条:“吴老师:我好惭愧,不该做出对不起您和同学的事。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我和哥哥生活,很困难,前几天大哥又生了病。我用2.2元给他买了药,我一定还上……”
泪水不知不觉从吴正宪的眼里溢了出来,模糊了她的视线。随即,吴正宪写了一张纸条,悄悄地放到了她的铅笔盒里:“小E同学: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姑娘,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你的肩头,我多想分担你的忧愁。生活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有很多,但人穷志不能短,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你的路,有困难找你的‘大朋友’,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十几年过去了,小E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工作。这件“不光彩”的事件也许还没从她的心里彻底抹去,但可以肯定地说,吴正宪留给她的自尊,一定会永远地烙印在她的生命记忆里,并激励她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之于人,何等重要!不过,教师绝对不能因为一个学生某一次的不诚实表现,就定性其有人品问题。而要像吴正宪那样,用真诚的爱心,敲开孩子那扇走向真诚的心门,从而让其知过而能改,以至走向“不贰过”的境界。
三、天坛公园的雪地里洒下串串笑声
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早晨,上课铃虽然响了,但教室里还有几个座位空着。不一会儿,几个刚才还在雪地里“战斗”的孩子跑回教室。就在吴正宪回身板书的一瞬间,一个冰冷的雪球被扔进了一位同学的脖子里,班上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正宪生气地瞪了他们一眼,但就在她与学生对视的一刹那,她看到了他们眼睛里闪烁着的特殊的企求与渴望。吴正宪下意识地向窗外望去,大片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飞舞。 这种银装素裹的世界,哪个孩子不为之心动啊!
吴正宪缓缓而又愉快地说:“其实,我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在这银白的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不过,不能耽误了上课,中午我们一起去天坛公园打雪仗好不好?”
“好!”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
随后,他们定下心来,专注于上课了。
中午,在披着白色雪衣的古老的天坛公园里,吴正宪和孩子们一起追逐嬉闹着,笑声不时在公园里激荡回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学亦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如何让其该玩的时候玩好,该学的时候学好。如果时空错位,就有悖于《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了。所以,吴正宪提出“要读懂孩子的心”。不过,她所说的“读懂”,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这恰如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没有大爱之“素”的底色,就不可能有懂得孩子之心的“绘事”“绚兮”。
智者不惑
但凡听过吴正宪课的人,都会被其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所震撼。她的很多课例,被千千万万的小学数学教师收藏,并在“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中,获取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不妨从中随意撷取几个课例,与广大读者分享。
一、在冷场后和学生“相遇”
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内蒙古海拉尔市教育局的邀请,吴正宪执教“相遇问题”。她走上讲台热情地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声不吭地板着脸。她又问:“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相遇’吗?”依然没有回音。“不想说,就用手比一比也行。”学生照旧毫无表情地望着她。
面对冷场,吴正宪从容又带着微笑地打开幻灯片,一边出示“相遇”“相对”“同时”“相向”,一边问道:“这四个词是什么意思?能说一个说一个,能说两个说两个,能说全就更好。”还是满场静寂。
吴正宪微笑着说:“你们是不是有点紧张?我也是咱蒙古族人呀!你们听我说一句蒙族话……”这时,学生有点惊异!一个学生眼神有些松动,吴正宪忙问他:“你能说一说吗?说错了也没关系。”他小声地说了,吴正宪随即表扬了他,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随后,吴正宪请两位学生走上讲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着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学生继续表演“相对”“同时”“相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快乐,会场上时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吴正宪刚说“下课”,学生们却喊出“我们不想下课”,状态与刚刚开始上课时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是一般教师,刚一上课就出现如此冷场的境况,一定不知所措了。可吴正宪自始至终,平静地微笑着,很快扭转了局面。而学生由开始的呆若木鸡,到后来情不自禁地投入,以及思维的不断展开,都让人感到这些学生非但不差,甚至可以称得上优秀。看来,不是学生不优秀,而是教师没有为他们打开走向优秀的大门。吴正宪,恰恰随时手握着一把打开这个大门的万能钥匙。其他教师要想将这把钥匙握在手中,就必须像吴正宪那样,以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于课堂,包括有无数次处理冷场的经历,才有可能处乱不惊,轻松化冷场为“热”场。
二、在“问题生成”中开启学生思维
还在锦绣街小学教书的时候,吴正宪执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时,她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遍当年科学家的发现、发明之路。你们真了不起!”
学生激动起来,眼睛里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
吴正宪看火候已到,便说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已经习得了新的知识。相信你们还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天坛公园有一棵粗大的古树,你们能推算出它的截面积的直径吗?”
学生又一次被卷入思维的浪潮里,讨论甚至争辩也更加热烈。终于,他们根据“周长÷圆周率=直径”的逆向思路,寻到了“既保护了古树,又求直径”的最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而这里的学生之“知”,除了课本既有知识之外,还有其通过自己的思维推断出来的新“知”,这已经上升到学习的高一级层次。而从文本之“知”到实践之“行”,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知”是为“行”服務的,“行”又强化了“知”,二者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十分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吴正宪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开而弗达”地让学生自启思考的大门,使其具备探索真知与躬身实践的能力。数年如一日地在这样的课堂上课的学生,就能生成善学与乐学的品质,从而步入“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以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高层境界。
三、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初期,吴正宪执教“平均数”一课,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数学课竟然开始了拍球比赛——
师:男生、女生各为一队。在规定时间里以拍球数量多者为胜利队。你们打算怎么比赛呢?
(学生们讨论着,最终确定了男女双方各派4名代表参赛的方案。比赛结束时,男生队拍球总数为124个,女生队拍球总数为118个。)
师: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男生队。
(女生们露出气馁的神情。这时,吴正宪走到女生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你们总分落后,但我决定加盟你们队,再继续拍球,说不定我们的拍球总数就会升上来。怎么样? (吴正宪站在女生队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连续拍了22个球,女生队拍球总数上升到140个。)
师:我现在重新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女生队。
生(男):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男):女生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男生队只有4次,这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个队拍球总体水平的高低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有一个声音出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数呢?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男生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24÷4=31(个)。
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40÷5=28(个)。
师: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呢?
生1:用平均数比较公平。
生2:平均数代表了我们队的整体拍球水平。
……
此时,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所在。
这个拍球活动堪称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么,吴正宪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太过复杂了呢?否!正是这种“复杂”的环节,才显见了她独到的匠心。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平均数,对其真正的内涵并不清楚;即使略有所知,也往往浮在表层。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价值,让平均数的意义真正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吴正宪的“绝技”在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诱生”深思,让他们识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公平”,直至完全认清了平均数的“真面目”。专家研究发现,学生新学某个重要的知识,需要多次有效强化才能将其深植在心里;进行争辩与实践操作,更能增强记忆的效果;如果激起学习者的浓烈兴趣,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吴正宪的高明在于,她同时使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在乐此不疲中,逐渐明晓了平均数的真正内涵。
这种令人惊叹的教学艺术,不仅在这堂课上,还几乎在其所有课堂教学中。这显然不是一时一课用心设计而偶见亮光的,而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用心,才为其铸就了一个教学智慧的宝库。所以,时空变了、学生变了、教学内容变了,可其教学智慧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让她的课堂总有出奇制胜之妙。
“问渠那得清如许”,马芯兰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吴正宪从‘无’到‘有’,不仅是创新、创造,更是修炼的过程。”是的,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功夫,哪有几乎节节都如此精妙的课堂!
我们不妨再看一段马芯兰老师所写的关于吴正宪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记得那时正宪的家在东城,孩子刚刚两岁多,但是她每天早早地赶到朝阳区我所工作的学校,听我上第一节数学课。听完课,我们简单地交流几句,她就匆忙地赶回当时的崇文区,回到自己的学校给学生上课。就这样寒来暑往,雨雪风霜,从未停止过。听课的日子,她甚至没有晚到过一次!后来,听我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正宪时常守在窗外听课。时至今日,教室窗边她那张青涩、白皙的面庞和聚精会神听课的神态,依然历历在目。”
更加可贵的是,吴正宪在成名之后,学习与探索的脚步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行进得更加稳健。即使名满天下,她依然持续探索,不断创新。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修炼”功夫,才让她的课堂教学驶到了“大象无形”的境界。
孔子说其“四十而不惑”,并言“智者不惑”,也就是说,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智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吴正宪,已经成为一位教学的智者,人们对于教学的很多困惑,已经被她一一破解。更重要的是,她的心已“不惑”,在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蔓延的时候,她守住了一颗谁也无法动摇的教育定心,淡泊、宁静而超然。这种不惑,更让其教学有了宏大的气象与境界。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链接:
吴正宪,北京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两基”先进个人、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教师奖”等荣誉,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主持的课题分别获教育部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頒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