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之法,也是古诗词学习的入门之径。通过声音的表达,可以整体感知古诗词大意,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词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导技巧,得法读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记背,但收效甚微。古诗词具有声音韵律的美感,以节奏对音调的高低、长短、强弱、疾徐、扬抑等进行协调,可以达到音韵的和谐。因此,诵读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诵读方法、诵读技巧进行指导和点拨。
  1. 把握节奏,停连得当。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其朗读的停顿并不复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如在诵读《画》时,就可以按照“二/三”的节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而《绝句》就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停顿划分的一些简单规律,比如根据词语、词组或根据意思等进行划分。
  2. 巧用重读,分清主次。诗词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产物,在诗中,我们往往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流露。而那些富有情感意味与精神内涵的词语便是诗中的关键词,诗句重读就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如王安石《泊船瓜洲》重读的音有“一水间”“数重山”“绿”“照我还”,尤其是“绿”字,更是全诗的诗眼。诵读时,通过轻重音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遥望故乡,急欲飞舟渡江还乡团聚的愿望。
  3. 处理语调,表现韵味。诗歌富有音韵美,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就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音调的高低升降、节奏的快慢缓急等,以表现诗歌独特的韵律。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读升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慢慢减弱,语速平缓。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交错对应,以取得跌宕起伏、相映成趣的效果。
  4. 把握基调,投入情感。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的情感基调,诗词的情感基调除可以从字词间发现外,更要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既是李白顺水行舟,一路所见壮丽江山的有感而发,又是他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洋溢的是诗人历经艰难岁月之后迸发的一种激情。诵读时,要抓住一种豪情欢悦、畅快迅疾的基调。
  二、把握时机,精准读
  古诗文诵读指导还需讲究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诗词学习进程中内容理解与情感喷发的触点,以便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诵读。
  1. 理解诗意,体会读。理解诗意是诵读的基础,而诵读又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意。当学生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意味着学生已开始逐渐进入诗词的意象,此时进行诵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2. 展开想象,情感读。我国很多古诗词都特别有画面感,读起来似乎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美景。因此,想象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学生才能入情入境。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语言浅朴,画面辽远,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站在鹳雀楼上极目眺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完画面后,再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诵读诗句。这样的诵读,情与画相融,言与意兼得。
  3. 扩展诗境,升华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恰当选择相关的诗词,通过诗与诗、诗与词、诗与文交互辉映,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空间进行诵读,形成立体的和谐效果。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时,可以引入诗人哥哥张松龄所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名,是张松龄为劝张志和不要过于浪荡山水,而当思归去所写的词。通过两首词的对比诵读,互文诵读,可以丰富诗境,提升诵读品位。
  三、挖掘内涵,创造读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来进行诵读训练,常见的方式有范读、单读、齐读、接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体现的目标意图是不尽相同的,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各不相同。除了这些常见的诵读形式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诗词本身的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创造性地设计诵读的形式。
  1. 探究语言形式设计读。如《渔歌子》一词,为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利用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读之明快,琅琅上口。而《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等,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在设计诵读的形式时,可根據本词与“渔歌”相通的特点,设计为“渔歌互答”,男生女生逐句对读,情趣盎然。
  2. 深入作品背景设计读。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本诗为送别名篇,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人黯然神伤。唐人曾根据本诗谱写《阳关三叠》这首乐曲。在诵读时,可以运用《阳关三叠》作为配乐,前两句领诵,后两句反复齐诵,迭唱三次,一次比一次情意真切,激动沉郁,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充分表现出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情感。
  四、以诗带诗,群文读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主题一致的作品。根据主题内容,教学中常常将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如边塞诗,一首《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的送别诗更是不胜枚举,既有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也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离别,却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怀。这就是“同文”现象。古典诗词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同样的题目有多位诗人写,甚至一位诗人就写多首同一主题的诗,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妨利用诗词作品中的“同文”现象,将几首同一主题的诗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一首诗的诵读牵动一组诗,甚至是群诗的诵读。而这些同一主题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诗境中体验诗情,同时也可以积累到更多的诗词,从而达到提升诗词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开展活动,落实读
  古诗词的诵读不仅仅在课堂上体现,更要在课外得以落实,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1. 成立诵读小组。根据诵读能力水平,对班级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构建诵读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以4~5人为佳。小组学习既能互相交流,又能互相督促。
  2. 发放诵读记录卡。与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给学生发放诵读记录卡,把背诵的篇目记录在卡片上,背诵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在记录卡上盖一枚“诵读章”。“诵读章”无次数及人数的限制。一个学期之后,诵读记录卡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运用这种延续性的激励评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鼓舞。
  3. 开展诵读能力测评活动。诵读能力测评是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不仅是为了引起师生对诵读的重视,更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将诵读沉淀成一种情感,稳定成一种习惯。诵读能力测评共有六个星级,每一个星级都有具体的评价细则。考核形式是将“诵读章”的获取数量与晋级考试成绩相结合,每学年有两次晋级考核时间。晋级考试以个人申请为主,即由学生向语文课任教师提出测评的申请,再由教师统一安排测评事宜。
  4. 举办诵读活动。当经典诵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以后,通过展示平台的搭建,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如:每天早会五分钟诵读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活动既有个人的展示,又有诵读小组的展示;结合节日开展诗词朗诵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诵读风采,又让学生从中领略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古诗词诵读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因此,开展古诗词诵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加思考,有创造性地加以实施。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课程教材名称由“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又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名改姓”的背后蕴含深意。统编版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体现了对党关于“把法制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精神的贯彻。刚入学的儿童懵懂又活泼,遇到中规中矩,看似严肃、生涩的教材,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笔者试以一年级的儿歌运用为例,进行分析。  一、初识教材,儿歌跃然  一年级统编版教材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儿歌多了,内
期刊
“整体性”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主要强调以“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过程来进行教学,提倡学生全体“整体感悟”学习,学生个体“整体占有”知识。按照课时进行教材分析,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助于进行教学设计及学业评价。但仅仅按照课时进行分析,难免出现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缺失,容易导致教学知识的割裂。笔者以人教版六上“分数乘法”单元为例,谈一谈运用“整体把握”理念进行教材分析实践的三个策
期刊
【摘 要】教师工作量是指教师在履行职业角色时具体工作任务的多少,常以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来度量。本文以OECD国家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在校工作时间、工作总时间、净教学时间和净教学时间占比为参照,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定在校工作时间和工作总时间偏多,而净教学时间和净教学时间占比偏低。要让教师更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关键是要在控制工作总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中小学教师用于非教学活动的时间来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净
期刊
【薛法根教学片段】  师:好。我们一句一句解。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这一排同学,每人读一句。(一排四位学生站起来,分别读四个句子。)  师:读得好!你的昨天——  生:永遠不能回来了。  生:被时间带走了。  师: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你连起来说说。  生:我的昨天被时间带走了,没有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爸爸的童年——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
期刊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是一所区属小学,生源结构复杂,既有城市工薪阶层子女,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组建交响乐团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高雅艺术,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乐团组建历史背景与教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可见,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很重要。小学生天真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意志品质也比较薄弱,如果只是讲授枯燥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机械重复的技能练习,其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
期刊
绿色,代表了自然、健康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一直以来,笔者所在校本着“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绿色教育”作为办学思想。如何在课堂中润物无声,让学生如沐春风,把绿色教育根深蒂固地深入到音乐教学中,笔者对此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一、培养兴趣,体现绿色音乐课堂的快乐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生学
期刊
如何高效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的生成,而忽略了教学前的预设。其实,课前预设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抓手,没有精心的预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就会呈现漫无目的的状态,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语文。但是预设又不能只是根据教师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一系列活动,而是需要尊重学生的语文前经验。所以,要想语文教学高效进行,我们就要在理清学生的语文前经
期刊
当今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数据,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和决策,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思维方式。具体到数学學科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着的丰富信息,意识到数据是会说话的。  小学阶段从第一学段开始就在每册数学教材中安排了统计的相关内容,如
期刊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不断地被采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在一点点地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微课、网络授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着课堂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