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之法,也是古诗词学习的入门之径。通过声音的表达,可以整体感知古诗词大意,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词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导技巧,得法读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记背,但收效甚微。古诗词具有声音韵律的美感,以节奏对音调的高低、长短、强弱、疾徐、扬抑等进行协调,可以达到音韵的和谐。因此,诵读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诵读方法、诵读技巧进行指导和点拨。
1. 把握节奏,停连得当。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其朗读的停顿并不复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如在诵读《画》时,就可以按照“二/三”的节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而《绝句》就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停顿划分的一些简单规律,比如根据词语、词组或根据意思等进行划分。
2. 巧用重读,分清主次。诗词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产物,在诗中,我们往往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流露。而那些富有情感意味与精神内涵的词语便是诗中的关键词,诗句重读就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如王安石《泊船瓜洲》重读的音有“一水间”“数重山”“绿”“照我还”,尤其是“绿”字,更是全诗的诗眼。诵读时,通过轻重音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遥望故乡,急欲飞舟渡江还乡团聚的愿望。
3. 处理语调,表现韵味。诗歌富有音韵美,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就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音调的高低升降、节奏的快慢缓急等,以表现诗歌独特的韵律。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读升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慢慢减弱,语速平缓。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交错对应,以取得跌宕起伏、相映成趣的效果。
4. 把握基调,投入情感。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的情感基调,诗词的情感基调除可以从字词间发现外,更要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既是李白顺水行舟,一路所见壮丽江山的有感而发,又是他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洋溢的是诗人历经艰难岁月之后迸发的一种激情。诵读时,要抓住一种豪情欢悦、畅快迅疾的基调。
二、把握时机,精准读
古诗文诵读指导还需讲究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诗词学习进程中内容理解与情感喷发的触点,以便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诵读。
1. 理解诗意,体会读。理解诗意是诵读的基础,而诵读又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意。当学生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意味着学生已开始逐渐进入诗词的意象,此时进行诵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2. 展开想象,情感读。我国很多古诗词都特别有画面感,读起来似乎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美景。因此,想象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学生才能入情入境。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语言浅朴,画面辽远,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站在鹳雀楼上极目眺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完画面后,再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诵读诗句。这样的诵读,情与画相融,言与意兼得。
3. 扩展诗境,升华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恰当选择相关的诗词,通过诗与诗、诗与词、诗与文交互辉映,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空间进行诵读,形成立体的和谐效果。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时,可以引入诗人哥哥张松龄所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名,是张松龄为劝张志和不要过于浪荡山水,而当思归去所写的词。通过两首词的对比诵读,互文诵读,可以丰富诗境,提升诵读品位。
三、挖掘内涵,创造读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来进行诵读训练,常见的方式有范读、单读、齐读、接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体现的目标意图是不尽相同的,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各不相同。除了这些常见的诵读形式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诗词本身的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创造性地设计诵读的形式。
1. 探究语言形式设计读。如《渔歌子》一词,为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利用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读之明快,琅琅上口。而《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等,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在设计诵读的形式时,可根據本词与“渔歌”相通的特点,设计为“渔歌互答”,男生女生逐句对读,情趣盎然。
2. 深入作品背景设计读。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本诗为送别名篇,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人黯然神伤。唐人曾根据本诗谱写《阳关三叠》这首乐曲。在诵读时,可以运用《阳关三叠》作为配乐,前两句领诵,后两句反复齐诵,迭唱三次,一次比一次情意真切,激动沉郁,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充分表现出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情感。
四、以诗带诗,群文读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主题一致的作品。根据主题内容,教学中常常将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如边塞诗,一首《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的送别诗更是不胜枚举,既有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也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离别,却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怀。这就是“同文”现象。古典诗词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同样的题目有多位诗人写,甚至一位诗人就写多首同一主题的诗,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妨利用诗词作品中的“同文”现象,将几首同一主题的诗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一首诗的诵读牵动一组诗,甚至是群诗的诵读。而这些同一主题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诗境中体验诗情,同时也可以积累到更多的诗词,从而达到提升诗词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开展活动,落实读
古诗词的诵读不仅仅在课堂上体现,更要在课外得以落实,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1. 成立诵读小组。根据诵读能力水平,对班级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构建诵读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以4~5人为佳。小组学习既能互相交流,又能互相督促。
2. 发放诵读记录卡。与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给学生发放诵读记录卡,把背诵的篇目记录在卡片上,背诵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在记录卡上盖一枚“诵读章”。“诵读章”无次数及人数的限制。一个学期之后,诵读记录卡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运用这种延续性的激励评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鼓舞。
3. 开展诵读能力测评活动。诵读能力测评是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不仅是为了引起师生对诵读的重视,更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将诵读沉淀成一种情感,稳定成一种习惯。诵读能力测评共有六个星级,每一个星级都有具体的评价细则。考核形式是将“诵读章”的获取数量与晋级考试成绩相结合,每学年有两次晋级考核时间。晋级考试以个人申请为主,即由学生向语文课任教师提出测评的申请,再由教师统一安排测评事宜。
4. 举办诵读活动。当经典诵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以后,通过展示平台的搭建,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如:每天早会五分钟诵读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活动既有个人的展示,又有诵读小组的展示;结合节日开展诗词朗诵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诵读风采,又让学生从中领略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古诗词诵读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因此,开展古诗词诵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加思考,有创造性地加以实施。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
一、指导技巧,得法读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记背,但收效甚微。古诗词具有声音韵律的美感,以节奏对音调的高低、长短、强弱、疾徐、扬抑等进行协调,可以达到音韵的和谐。因此,诵读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诵读方法、诵读技巧进行指导和点拨。
1. 把握节奏,停连得当。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其朗读的停顿并不复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如在诵读《画》时,就可以按照“二/三”的节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而《绝句》就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停顿划分的一些简单规律,比如根据词语、词组或根据意思等进行划分。
2. 巧用重读,分清主次。诗词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产物,在诗中,我们往往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流露。而那些富有情感意味与精神内涵的词语便是诗中的关键词,诗句重读就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如王安石《泊船瓜洲》重读的音有“一水间”“数重山”“绿”“照我还”,尤其是“绿”字,更是全诗的诗眼。诵读时,通过轻重音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遥望故乡,急欲飞舟渡江还乡团聚的愿望。
3. 处理语调,表现韵味。诗歌富有音韵美,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就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音调的高低升降、节奏的快慢缓急等,以表现诗歌独特的韵律。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读升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慢慢减弱,语速平缓。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交错对应,以取得跌宕起伏、相映成趣的效果。
4. 把握基调,投入情感。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的情感基调,诗词的情感基调除可以从字词间发现外,更要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既是李白顺水行舟,一路所见壮丽江山的有感而发,又是他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洋溢的是诗人历经艰难岁月之后迸发的一种激情。诵读时,要抓住一种豪情欢悦、畅快迅疾的基调。
二、把握时机,精准读
古诗文诵读指导还需讲究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诗词学习进程中内容理解与情感喷发的触点,以便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诵读。
1. 理解诗意,体会读。理解诗意是诵读的基础,而诵读又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意。当学生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意味着学生已开始逐渐进入诗词的意象,此时进行诵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2. 展开想象,情感读。我国很多古诗词都特别有画面感,读起来似乎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美景。因此,想象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学生才能入情入境。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语言浅朴,画面辽远,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站在鹳雀楼上极目眺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完画面后,再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诵读诗句。这样的诵读,情与画相融,言与意兼得。
3. 扩展诗境,升华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恰当选择相关的诗词,通过诗与诗、诗与词、诗与文交互辉映,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空间进行诵读,形成立体的和谐效果。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时,可以引入诗人哥哥张松龄所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名,是张松龄为劝张志和不要过于浪荡山水,而当思归去所写的词。通过两首词的对比诵读,互文诵读,可以丰富诗境,提升诵读品位。
三、挖掘内涵,创造读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来进行诵读训练,常见的方式有范读、单读、齐读、接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体现的目标意图是不尽相同的,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各不相同。除了这些常见的诵读形式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诗词本身的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创造性地设计诵读的形式。
1. 探究语言形式设计读。如《渔歌子》一词,为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利用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读之明快,琅琅上口。而《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等,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在设计诵读的形式时,可根據本词与“渔歌”相通的特点,设计为“渔歌互答”,男生女生逐句对读,情趣盎然。
2. 深入作品背景设计读。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本诗为送别名篇,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人黯然神伤。唐人曾根据本诗谱写《阳关三叠》这首乐曲。在诵读时,可以运用《阳关三叠》作为配乐,前两句领诵,后两句反复齐诵,迭唱三次,一次比一次情意真切,激动沉郁,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充分表现出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情感。
四、以诗带诗,群文读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主题一致的作品。根据主题内容,教学中常常将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如边塞诗,一首《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的送别诗更是不胜枚举,既有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也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离别,却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怀。这就是“同文”现象。古典诗词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同样的题目有多位诗人写,甚至一位诗人就写多首同一主题的诗,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妨利用诗词作品中的“同文”现象,将几首同一主题的诗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一首诗的诵读牵动一组诗,甚至是群诗的诵读。而这些同一主题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诗境中体验诗情,同时也可以积累到更多的诗词,从而达到提升诗词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开展活动,落实读
古诗词的诵读不仅仅在课堂上体现,更要在课外得以落实,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1. 成立诵读小组。根据诵读能力水平,对班级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构建诵读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以4~5人为佳。小组学习既能互相交流,又能互相督促。
2. 发放诵读记录卡。与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给学生发放诵读记录卡,把背诵的篇目记录在卡片上,背诵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在记录卡上盖一枚“诵读章”。“诵读章”无次数及人数的限制。一个学期之后,诵读记录卡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运用这种延续性的激励评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鼓舞。
3. 开展诵读能力测评活动。诵读能力测评是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不仅是为了引起师生对诵读的重视,更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将诵读沉淀成一种情感,稳定成一种习惯。诵读能力测评共有六个星级,每一个星级都有具体的评价细则。考核形式是将“诵读章”的获取数量与晋级考试成绩相结合,每学年有两次晋级考核时间。晋级考试以个人申请为主,即由学生向语文课任教师提出测评的申请,再由教师统一安排测评事宜。
4. 举办诵读活动。当经典诵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以后,通过展示平台的搭建,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如:每天早会五分钟诵读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活动既有个人的展示,又有诵读小组的展示;结合节日开展诗词朗诵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诵读风采,又让学生从中领略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古诗词诵读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因此,开展古诗词诵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加思考,有创造性地加以实施。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