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力源于社会生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的过程中,体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实施体验教学过程中,内容上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挖掘教育资源,方式上应强调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的结合,评价上应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体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31-02
上海师范大学发布了《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出,都市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与诚信观成反比: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1]这实在值得教育部门及教育者反思。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当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努力消除其低效性、无效性甚至反效性,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而体验教学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体验的界定不同:哲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内在的、独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心理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尊重生命个体、触动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
关于体验教学,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界定:有人认为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有人认为体验教学是一种提倡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平台,积极创造各种体验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体验教学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
1.强调用身体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身经验中学习。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教育不是把外在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切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则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深入人心,教学效果也不会持久。
2.强调用心感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师生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强调调动学生的全部情绪或情感去感悟生命的意蕴,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正如童庆炳所言:“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3.强调用脑思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内省与反思,在内省与反思中提高自身觉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比其他课程要突出,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通过体验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深刻进行内省与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转变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验根源于社会生活情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3]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样根源于社会生活,依据社会生活向前发展,其宗旨也在于使人能够适应并创造社会生活。体验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可以弥补单纯道德说教的不足,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
2.体验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瓦西留克在《体验心理学》中指出:“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4]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在体验教学中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知行统一,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3.体验教学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从体验内容的选择到组织学生参与、从交流分享到归纳总结,无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亲和力和表达力以及良好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设置出恰当的体验情境,并灵活处理各种突出性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体验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内容上植根于社会生活挖掘教育资源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叫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内容是否植根于生动、丰富、真实的生活世界。
(二)方式上强调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的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并非否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道德认识的学习仍依赖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置。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课堂体验情境。教师可以以影视资料、故事、小品、音乐等形式导入,通过辩论、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他们将自身的真实感受真诚地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声情并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和判断,引导他们亲自去追寻真理。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需要课外的巩固与内化,社会实践是实施课外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运用到课外的“行”;通过亲身体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自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知行脱离,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如博物馆、烈士陵园、敬老院、福利院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深化知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增强责任感。
(三)评价上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
体验教学不能单纯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去衡量学生,否则体验教学也只能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是否能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外化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评价应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在体验过程中,应着重参考学生的参与度、表达力、努力程度;在体验的结果上,不仅需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体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齐鲁理工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对策研究”(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晓芳.在校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水平越低[N].新闻晨报,2014,A09版.
[2]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1页.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5-166页.
[4][苏]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黄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页.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5.
关键词:体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31-02
上海师范大学发布了《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出,都市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与诚信观成反比: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1]这实在值得教育部门及教育者反思。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当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努力消除其低效性、无效性甚至反效性,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而体验教学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体验的界定不同:哲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内在的、独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心理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上强调,体验是一种尊重生命个体、触动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
关于体验教学,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界定:有人认为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有人认为体验教学是一种提倡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平台,积极创造各种体验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体验教学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
1.强调用身体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身经验中学习。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教育不是把外在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切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则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深入人心,教学效果也不会持久。
2.强调用心感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师生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强调调动学生的全部情绪或情感去感悟生命的意蕴,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正如童庆炳所言:“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3.强调用脑思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内省与反思,在内省与反思中提高自身觉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比其他课程要突出,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通过体验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深刻进行内省与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转变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验根源于社会生活情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3]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样根源于社会生活,依据社会生活向前发展,其宗旨也在于使人能够适应并创造社会生活。体验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可以弥补单纯道德说教的不足,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
2.体验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瓦西留克在《体验心理学》中指出:“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4]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在体验教学中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知行统一,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3.体验教学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从体验内容的选择到组织学生参与、从交流分享到归纳总结,无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亲和力和表达力以及良好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设置出恰当的体验情境,并灵活处理各种突出性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体验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内容上植根于社会生活挖掘教育资源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叫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内容是否植根于生动、丰富、真实的生活世界。
(二)方式上强调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的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并非否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道德认识的学习仍依赖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置。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课堂体验情境。教师可以以影视资料、故事、小品、音乐等形式导入,通过辩论、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他们将自身的真实感受真诚地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声情并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和判断,引导他们亲自去追寻真理。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需要课外的巩固与内化,社会实践是实施课外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运用到课外的“行”;通过亲身体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自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知行脱离,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如博物馆、烈士陵园、敬老院、福利院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深化知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增强责任感。
(三)评价上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
体验教学不能单纯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去衡量学生,否则体验教学也只能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是否能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外化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评价应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在体验过程中,应着重参考学生的参与度、表达力、努力程度;在体验的结果上,不仅需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体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齐鲁理工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对策研究”(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晓芳.在校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水平越低[N].新闻晨报,2014,A09版.
[2]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1页.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5-166页.
[4][苏]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黄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页.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