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互动——探究”教学法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侧重于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过程。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直接接收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与细心分析后的知识。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与机会,没有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过于注重传授结果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互动——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排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手段,提倡给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与机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的机会,使得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与多向交流,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完全控制者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使得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要成为教学的导演,让学生以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初中生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认知规律、基础知识的限制难免在学习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而是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受到挑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保护学生学习的激情,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再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习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共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构建者。此种教学法更利于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互动——探究”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了良性互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互动——探究”教学法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与趣味性,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基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为“互动——探究”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索——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关键。光有了问题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是不够的,还要将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还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还需要教师设置若干个符合学生信知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自主解决的有梯度的小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步步引导,为学生搭桥铺路,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第三步,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处,给予学生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依据
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树立学生观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学生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中展开的,这是学生顺利開展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对学生施以厚爱,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平等,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四)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之间的矛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创造多的机会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总之,让学生形成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互动——探究”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大纲。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
(责编 闫祥)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直接接收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与细心分析后的知识。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与机会,没有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过于注重传授结果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互动——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排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手段,提倡给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与机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的机会,使得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与多向交流,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完全控制者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使得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要成为教学的导演,让学生以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初中生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认知规律、基础知识的限制难免在学习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而是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受到挑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保护学生学习的激情,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再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习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共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构建者。此种教学法更利于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互动——探究”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了良性互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互动——探究”教学法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与趣味性,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基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为“互动——探究”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索——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关键。光有了问题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是不够的,还要将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还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还需要教师设置若干个符合学生信知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自主解决的有梯度的小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步步引导,为学生搭桥铺路,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第三步,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处,给予学生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依据
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树立学生观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学生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中展开的,这是学生顺利開展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对学生施以厚爱,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平等,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四)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之间的矛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创造多的机会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总之,让学生形成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互动——探究”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大纲。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