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在其市场以及政策作用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大幅发展,但是其内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本文以湖南省14市州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发展状态为基本参照,探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湖南省;协调发展
在市场和政策作用下,无论国家领域还是区域内部,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大省,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经济发展成绩,其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然而由于各地域地理环境、社会人文、政府政策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体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 “3+5”城市群的发展,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带来了世纪经济发展大跨越,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于发展格局,但是,就其14市州内部发展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差异。
1、经济发展地区性差异
湖南省经济总体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湖南省实现人均GDP242万元,十四市州长沙、株洲、岳阳、常德、郴州、衡阳、娄底、益阳、张家界、永州、怀化、湘西、邵阳646,330,325,281,261,236,199,180,165,164,148142,120,103(单位:万元)其偏离率,分别为201,051,047,022,011,-003,-020,-025,-036,-036,-041,-042,-050,-060, 由此我们看出长沙、株洲、湘潭是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邵阳、湘西等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2001年人均GDP来看,长沙是昭阳的45倍,到2010年则为53倍,这说明两者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而通過计算各州市的人均GDP偏差率,我们发现,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集中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经济群,主要包括株洲、湘潭、岳阳,其主要在于京广铁路、湘江中下游以及107国道的复合线上,其工业化水平较高,主要集中由于第二三产业;第二阶梯是衡阳、娄底、怀化等,大多以湖南省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而第三阶梯则是分布在湘西、向南最边缘的地区,其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发展迟缓,交通闭塞等。
2、经济发展产业性差异
从湖南省产业结构来看,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例,其经济偏离率(百分比)三大产业分别为-091,-083,-049;058,081,117;010,008,029;第一产业的偏离率均小于0,这说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存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第二产业偏离率较大,其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偏离率适中,这说明第三产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其发展空间巨大,具有合理调整劳动力结构的优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出,湖南省区域经济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整体化经济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为发展方式。
1、优化地域空间结构
湖南省应结合各地区的经济优势,进行相关特色经济开发,东部以长沙为中心,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以增强点线的影响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部利用资源以及区位优势,以铁路、河流等为发展轴,加快经济发展;西部以浙赣-湘黔线东段、石长轴为重点,复合湘桂轴、枝柳轴线等,全面振兴湘中湘西地区。在区域整体性发展上,强化京广跌路的一级轴线效应,发挥其跌路的带动作用,形成以铁路轴线为中心,想外缘扩散的经济格局,以浙赣-湘黔线为二级开发轴,大力落实“3+5”城市群发展模式,加强与中西部的联系与合作,实现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全面化发展。
2、强化特色经济开发
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区在发展中要抓住本地特色产业,合理进行产业结构以及结构内部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湖南省整体来看,其是一个农业大省,处于东西部的过度地带,具有良好的水文、河道以及交通条件,这就要求在其发展中以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根据整体性实际进行农业产业内部调整,如通过农产品开发,机械化运用等相应配置劳动力。从地区性结构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要注重新兴产业发展,以技术性产业作为产业发展新导向,加快工业化进程,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加工、旅游等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抓住本地资源优势,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特色、面向市场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以尽量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如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这就为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性条件;此处山区众多,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农牧产业发展,如建立养殖基地、农牧产品生产与开发、加强农牧产业化建设,实现农牧生产、经营以及销售一条线发展,将本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天然资源优势突出,如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等,这就要求西部发展关注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突出张家界、凤凰等地区优势,走一条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路子,最终实现本地区的全面化发展。
3、借助强大外力
政府支持,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外界条件,对于湖南省中西部来说,资金、技术、人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加大资金支持,开展相应政策与条例等方式强化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包括湖南省沿边地区的支持,以相互间的协作,资源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地区间的互惠互利;加强对本地的人才与科技注入,以先进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提升本地的文化水平,实现人才力量作用的发挥。
总结: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而提出的,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其自身的地域、产业结构等差异造成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解决其问题,必须对湖南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科学性指数参照进行相应的区域、结构优化与调整。(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城管局)
参考文献:
[1]李传芳.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J]. 中国商贸, 2012,(21) .
[2]李福柱, 周立群.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结构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06)
[3]王志同,黄介武.湖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01).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湖南省;协调发展
在市场和政策作用下,无论国家领域还是区域内部,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大省,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经济发展成绩,其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然而由于各地域地理环境、社会人文、政府政策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体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 “3+5”城市群的发展,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带来了世纪经济发展大跨越,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于发展格局,但是,就其14市州内部发展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差异。
1、经济发展地区性差异
湖南省经济总体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湖南省实现人均GDP242万元,十四市州长沙、株洲、岳阳、常德、郴州、衡阳、娄底、益阳、张家界、永州、怀化、湘西、邵阳646,330,325,281,261,236,199,180,165,164,148142,120,103(单位:万元)其偏离率,分别为201,051,047,022,011,-003,-020,-025,-036,-036,-041,-042,-050,-060, 由此我们看出长沙、株洲、湘潭是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邵阳、湘西等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2001年人均GDP来看,长沙是昭阳的45倍,到2010年则为53倍,这说明两者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而通過计算各州市的人均GDP偏差率,我们发现,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集中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经济群,主要包括株洲、湘潭、岳阳,其主要在于京广铁路、湘江中下游以及107国道的复合线上,其工业化水平较高,主要集中由于第二三产业;第二阶梯是衡阳、娄底、怀化等,大多以湖南省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而第三阶梯则是分布在湘西、向南最边缘的地区,其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发展迟缓,交通闭塞等。
2、经济发展产业性差异
从湖南省产业结构来看,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例,其经济偏离率(百分比)三大产业分别为-091,-083,-049;058,081,117;010,008,029;第一产业的偏离率均小于0,这说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存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第二产业偏离率较大,其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偏离率适中,这说明第三产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其发展空间巨大,具有合理调整劳动力结构的优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出,湖南省区域经济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整体化经济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为发展方式。
1、优化地域空间结构
湖南省应结合各地区的经济优势,进行相关特色经济开发,东部以长沙为中心,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以增强点线的影响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部利用资源以及区位优势,以铁路、河流等为发展轴,加快经济发展;西部以浙赣-湘黔线东段、石长轴为重点,复合湘桂轴、枝柳轴线等,全面振兴湘中湘西地区。在区域整体性发展上,强化京广跌路的一级轴线效应,发挥其跌路的带动作用,形成以铁路轴线为中心,想外缘扩散的经济格局,以浙赣-湘黔线为二级开发轴,大力落实“3+5”城市群发展模式,加强与中西部的联系与合作,实现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全面化发展。
2、强化特色经济开发
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区在发展中要抓住本地特色产业,合理进行产业结构以及结构内部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湖南省整体来看,其是一个农业大省,处于东西部的过度地带,具有良好的水文、河道以及交通条件,这就要求在其发展中以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根据整体性实际进行农业产业内部调整,如通过农产品开发,机械化运用等相应配置劳动力。从地区性结构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要注重新兴产业发展,以技术性产业作为产业发展新导向,加快工业化进程,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加工、旅游等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抓住本地资源优势,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特色、面向市场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以尽量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如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这就为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性条件;此处山区众多,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农牧产业发展,如建立养殖基地、农牧产品生产与开发、加强农牧产业化建设,实现农牧生产、经营以及销售一条线发展,将本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天然资源优势突出,如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等,这就要求西部发展关注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突出张家界、凤凰等地区优势,走一条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路子,最终实现本地区的全面化发展。
3、借助强大外力
政府支持,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外界条件,对于湖南省中西部来说,资金、技术、人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加大资金支持,开展相应政策与条例等方式强化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包括湖南省沿边地区的支持,以相互间的协作,资源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地区间的互惠互利;加强对本地的人才与科技注入,以先进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提升本地的文化水平,实现人才力量作用的发挥。
总结: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而提出的,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其自身的地域、产业结构等差异造成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解决其问题,必须对湖南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科学性指数参照进行相应的区域、结构优化与调整。(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城管局)
参考文献:
[1]李传芳.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J]. 中国商贸, 2012,(21) .
[2]李福柱, 周立群.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结构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06)
[3]王志同,黄介武.湖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