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体育和美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青少年学生就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是自我发展的主要时期,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独立性、辩证性的发展,加上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进行活动、完成任务。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参加到社会性的活动中去,教师、家长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不容怀疑的绝对权威。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如果一味地以权威者的身份,常常以训诫的口吻教训学生,要求学生忍让、服从,遵守规章,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接受纯品德知识的灌输,从而缺乏品德情感的体验,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导致知行脱节。这种德育方式已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发展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学阶段有效的德育教育应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应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主导作用。
不要枯燥说教,省其身促其学
枯燥的说教是缺乏教育实效的,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感知,才是真正的教育良方。当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生活的主体,是班级的主人时,他就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当个人的缺点与集体利益发生冲撞,在集体意识的约束下他会选择倾向于集体利益,从而逐渐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例如班规的制定。我们要利用群体规定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使学生在群体规定中形成自我约束,这样学生才能健康稳步的成长。因此,班规的制定离不开学生的全面参与。而在制定班规之前,老师应引导学生先反省自身,说明班规制定的必要性和制定的方法。老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在的班级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良现象?你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吗?你希望在怎样的一个班级生活成长;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制定班规来共同遵守吗?”学生在反省清楚自身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既然是班规,应该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积极思考,共同制定”。这样,学生明白了班规并不是老师用来约束他们的规定,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和成长而制定的,因此,便会积极参与,通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并汇总后制定出班规,其执行的力度就会更强。
寻其优,励其行
前苏联人道主义教育代表人物苏霍林斯基的教育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老师善于打开他们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其达到一个高度,从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唤醒他们巨大的潜能。教师在评价认识一个学生时,不能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文体才能、劳动表现、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都是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需要参考因素。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拿学生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全盘去跟别的学生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不应该由于一点点进步,认为不值得一提就将其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我班有这样一名学生,性格倔强且冲动,认为学习无用,尤其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一次英语课上,当他正与同桌讲话时被英语老师发现,故而英语老师当堂批评他,他却以和同学讨论问题不算讲话为由顶撞了英语老师,结果英语老师很生气,要求承认错误,否则不允许上英语课。当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要求他向英语老师认错时,他却情绪激动地认为英语老师因为他的英语成绩不好对他存有偏见而“找茬子”批评他,所以感到委屈,才顶撞了老师,故而不愿向英语老师认错。见此情境,我若仍正面与他说教,也最多因为我是班主任,而他又害怕请家长,而口服心不服向英语老师认错。于是,我让他与我面对面的坐下首先例举了他的一些优点,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尊心强,劳动积极。让他明白,我是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老师对他并没有偏见,然后我又将他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肯定了他的进步,同时也向他说明英语老师因为不是班主任,所以英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不是对他存有偏见,相反对他的严格要求却是源于对他负责任。在此基础上,再让他反省自身的错误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他心服口服的向英语老师承认了错误。
利用集体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对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启迪和形成学生主体意识等,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每一次的集体活动中,老师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指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情。集体活动是集体中所有成员都要参与的活动,有些人的主动参与意识比较强,表现也比较积极、活跃;有些人的参与意识稍微差一些,显得被动些。在良好的集体风气的感染下,后者也会逐渐积极活跃起来。在集体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完成特定的角色任务的过程中,能使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青少年是自我发展的主要时期,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独立性、辩证性的发展,加上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进行活动、完成任务。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参加到社会性的活动中去,教师、家长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不容怀疑的绝对权威。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如果一味地以权威者的身份,常常以训诫的口吻教训学生,要求学生忍让、服从,遵守规章,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接受纯品德知识的灌输,从而缺乏品德情感的体验,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导致知行脱节。这种德育方式已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发展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学阶段有效的德育教育应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应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主导作用。
不要枯燥说教,省其身促其学
枯燥的说教是缺乏教育实效的,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感知,才是真正的教育良方。当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生活的主体,是班级的主人时,他就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当个人的缺点与集体利益发生冲撞,在集体意识的约束下他会选择倾向于集体利益,从而逐渐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例如班规的制定。我们要利用群体规定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使学生在群体规定中形成自我约束,这样学生才能健康稳步的成长。因此,班规的制定离不开学生的全面参与。而在制定班规之前,老师应引导学生先反省自身,说明班规制定的必要性和制定的方法。老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在的班级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良现象?你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吗?你希望在怎样的一个班级生活成长;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制定班规来共同遵守吗?”学生在反省清楚自身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既然是班规,应该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积极思考,共同制定”。这样,学生明白了班规并不是老师用来约束他们的规定,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和成长而制定的,因此,便会积极参与,通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并汇总后制定出班规,其执行的力度就会更强。
寻其优,励其行
前苏联人道主义教育代表人物苏霍林斯基的教育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老师善于打开他们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其达到一个高度,从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唤醒他们巨大的潜能。教师在评价认识一个学生时,不能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文体才能、劳动表现、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都是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需要参考因素。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拿学生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全盘去跟别的学生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不应该由于一点点进步,认为不值得一提就将其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我班有这样一名学生,性格倔强且冲动,认为学习无用,尤其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一次英语课上,当他正与同桌讲话时被英语老师发现,故而英语老师当堂批评他,他却以和同学讨论问题不算讲话为由顶撞了英语老师,结果英语老师很生气,要求承认错误,否则不允许上英语课。当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要求他向英语老师认错时,他却情绪激动地认为英语老师因为他的英语成绩不好对他存有偏见而“找茬子”批评他,所以感到委屈,才顶撞了老师,故而不愿向英语老师认错。见此情境,我若仍正面与他说教,也最多因为我是班主任,而他又害怕请家长,而口服心不服向英语老师认错。于是,我让他与我面对面的坐下首先例举了他的一些优点,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尊心强,劳动积极。让他明白,我是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老师对他并没有偏见,然后我又将他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肯定了他的进步,同时也向他说明英语老师因为不是班主任,所以英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不是对他存有偏见,相反对他的严格要求却是源于对他负责任。在此基础上,再让他反省自身的错误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他心服口服的向英语老师承认了错误。
利用集体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对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启迪和形成学生主体意识等,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每一次的集体活动中,老师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指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情。集体活动是集体中所有成员都要参与的活动,有些人的主动参与意识比较强,表现也比较积极、活跃;有些人的参与意识稍微差一些,显得被动些。在良好的集体风气的感染下,后者也会逐渐积极活跃起来。在集体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完成特定的角色任务的过程中,能使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