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正确的价值观生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應成为中小学生思想的“定向仪”,行为的“调节器”。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小学生的思想,信念,生活目标及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中小学生内心对世界认知的改变,进而意味着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因而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对教育现状有实效意义,对教育常态发展有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学生的价值观;生成性教育
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生成性教育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绝不仅限于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体现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生活实践,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展开,教师的教育教学预设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教材文本间不断碰撞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趣横生,认识和体会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逐渐提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指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国内研究,要么是以高校教授及研究生等专职人员为主体,侧重于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政府决策层面建言献策。要么是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点滴探析,诸如班主任工作,课程改革,学科课程,德育工作等。以上研究的缺失是或多或少缺乏对中小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与达成策略全面系统的研究,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对中小学教师在价值观生成性教育这一难题的解决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对中小学生这个未成年的特定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生成正确价值观缺少简洁便利的方法指导,达成师生双方预设性目的和生成性过程的深层共识。
但国外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强大的促进功能。许多国家为维护传统价值观并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价值观,从多个层面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美国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近代以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凭借强大的政治攻势、文化宣传、价值观输出和教育交流,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国家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剖析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并对比中美两国价值观教育的异同,将对我们相关研究给予重要的启示。
一、新时期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在价值观教育中增添个性化内容。与美国生动活泼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相比,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显得单调而缺乏个性。长期以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细节中充满了吸引青少年学习兴趣、激励情感、鼓励价值判断的内容,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与人格魅力、道德意识与价值理想。针对偏重专业课程学习的传统教育内容,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学习,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指出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根本区别,即“生产”与“生活”的差别。懂得合理运用各种价值判断去行动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才能称为“全人”,培养“全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强化“如何生活”的人文教育目标。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青少年引向对人生智慧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与完善,这造就了价值观教育的多重使命,既要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教化作用,也要實现个体内化的功能。为改变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形成因人文性与人性化缺失导致的教育效果下降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反思人文意蕴和人性化色彩,以增强制定教育目标的人性论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根基。
3.拓宽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手段。为应对适应于单一的教育内容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我们需要拓宽教育途径并增强教育手段的灵活性。美国擅长于利用宗教教育的形式来拓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途径,通过对比和考察宗教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抓住宗教教育的特色,美国学校教育采用了一些类似于宗教教育的“公民宗教”形式进行价值观教育,并获得了成功。在教育手段上,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常用人格品质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两个层面进行教育方法的分析,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怀教育法、两难故事法、讨论法、规则制定法等;认知理论下的教育方法包括价值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直接教育和专门的学习计划相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侧重点,并适应了当代教育的运行规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当前中国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导价值一元化与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冲突剧。
2.学校的德育功能与中小学生个体需要多样化的矛盾凸显。
3.家庭的传统德育教育功能缺失。
4.低效的价值观教育影响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三、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1.政治价值观:民主、平等、法制观念、权利观念、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
2.经济价值观:金钱观、分配观。
3.文化价值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人际关系、服从与自主、竞争与开放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生活价值观:关于人生追求、关于利与义、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于合作与交往。
四、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策略
1.在移情中生成。
2.在探究中生成。
3.在對话的场景中生成。
4.在质疑中生成。
5.在生活实践中生成。
五、研究的意义
1.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具有阶级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是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之中的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价值观这一核心概念作为观念系统,是一个生成性很强的动态模式,价值观教育不等同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是以生本教育原则为前提,让中小学生拓宽视野,让教师将教育教学内容重组,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师生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生状态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价值观信息,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生成性整合的探究过程,达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現中小学生价值观健康生成。有异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制性,教化性的,强调灌输和填充,导致学生苦学、厌学、逃学、辍学诸多问题的凸显,造成教育的主体——学生,拒绝生成、生活和生命的严重后果,影响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正常发展。
六、据现阶段教育现状拟设几种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和策略的可行性对策
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因政绩,成绩,经费,安全,师资力量,额外的工作量等原因,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取消了音体美课程、实验与实践活动,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书本知识的复制载体,导致教育观的迷失及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缺失。
1.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的课业以法律形式实效减负,施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让应试教育这副严重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枷锁真正退出中小学这一舞台。形成良性的教育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健康发展。
2.改革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开设更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取消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才有精力全方位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才能有余力精细化地进行人的三观教育。
3.从学校的时间分配上应大胆改革,上午的时间应多开设文化课程,下午让学生自由选择,专职教师组织并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图书阅览活动、音体美的特长培养活动、计算机应用活动、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活动、科技小制作的创新活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运动会、走进大自然的活动、深入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悟,真正实现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观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才有适合他们幸福成长的土壤,祖国的花朵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学生的价值观;生成性教育
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生成性教育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绝不仅限于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体现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生活实践,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展开,教师的教育教学预设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教材文本间不断碰撞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趣横生,认识和体会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逐渐提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指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国内研究,要么是以高校教授及研究生等专职人员为主体,侧重于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政府决策层面建言献策。要么是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点滴探析,诸如班主任工作,课程改革,学科课程,德育工作等。以上研究的缺失是或多或少缺乏对中小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与达成策略全面系统的研究,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对中小学教师在价值观生成性教育这一难题的解决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对中小学生这个未成年的特定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生成正确价值观缺少简洁便利的方法指导,达成师生双方预设性目的和生成性过程的深层共识。
但国外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强大的促进功能。许多国家为维护传统价值观并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价值观,从多个层面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美国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近代以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凭借强大的政治攻势、文化宣传、价值观输出和教育交流,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国家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剖析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并对比中美两国价值观教育的异同,将对我们相关研究给予重要的启示。
一、新时期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在价值观教育中增添个性化内容。与美国生动活泼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相比,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显得单调而缺乏个性。长期以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细节中充满了吸引青少年学习兴趣、激励情感、鼓励价值判断的内容,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与人格魅力、道德意识与价值理想。针对偏重专业课程学习的传统教育内容,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学习,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指出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根本区别,即“生产”与“生活”的差别。懂得合理运用各种价值判断去行动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才能称为“全人”,培养“全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强化“如何生活”的人文教育目标。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青少年引向对人生智慧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与完善,这造就了价值观教育的多重使命,既要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教化作用,也要實现个体内化的功能。为改变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形成因人文性与人性化缺失导致的教育效果下降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反思人文意蕴和人性化色彩,以增强制定教育目标的人性论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根基。
3.拓宽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手段。为应对适应于单一的教育内容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我们需要拓宽教育途径并增强教育手段的灵活性。美国擅长于利用宗教教育的形式来拓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途径,通过对比和考察宗教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抓住宗教教育的特色,美国学校教育采用了一些类似于宗教教育的“公民宗教”形式进行价值观教育,并获得了成功。在教育手段上,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常用人格品质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两个层面进行教育方法的分析,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怀教育法、两难故事法、讨论法、规则制定法等;认知理论下的教育方法包括价值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直接教育和专门的学习计划相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侧重点,并适应了当代教育的运行规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当前中国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导价值一元化与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冲突剧。
2.学校的德育功能与中小学生个体需要多样化的矛盾凸显。
3.家庭的传统德育教育功能缺失。
4.低效的价值观教育影响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三、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1.政治价值观:民主、平等、法制观念、权利观念、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
2.经济价值观:金钱观、分配观。
3.文化价值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人际关系、服从与自主、竞争与开放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生活价值观:关于人生追求、关于利与义、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于合作与交往。
四、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策略
1.在移情中生成。
2.在探究中生成。
3.在對话的场景中生成。
4.在质疑中生成。
5.在生活实践中生成。
五、研究的意义
1.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具有阶级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是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之中的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价值观这一核心概念作为观念系统,是一个生成性很强的动态模式,价值观教育不等同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是以生本教育原则为前提,让中小学生拓宽视野,让教师将教育教学内容重组,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师生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生状态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价值观信息,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生成性整合的探究过程,达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現中小学生价值观健康生成。有异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制性,教化性的,强调灌输和填充,导致学生苦学、厌学、逃学、辍学诸多问题的凸显,造成教育的主体——学生,拒绝生成、生活和生命的严重后果,影响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正常发展。
六、据现阶段教育现状拟设几种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和策略的可行性对策
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因政绩,成绩,经费,安全,师资力量,额外的工作量等原因,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取消了音体美课程、实验与实践活动,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书本知识的复制载体,导致教育观的迷失及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缺失。
1.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的课业以法律形式实效减负,施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让应试教育这副严重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枷锁真正退出中小学这一舞台。形成良性的教育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健康发展。
2.改革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开设更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取消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才有精力全方位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才能有余力精细化地进行人的三观教育。
3.从学校的时间分配上应大胆改革,上午的时间应多开设文化课程,下午让学生自由选择,专职教师组织并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图书阅览活动、音体美的特长培养活动、计算机应用活动、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活动、科技小制作的创新活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运动会、走进大自然的活动、深入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悟,真正实现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观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才有适合他们幸福成长的土壤,祖国的花朵才能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