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闲云(一)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i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见傅人长
  傅人长很忙。他现在既是柏林交响乐团(Das Sinfonie Orchester Berlin)的首席指挥,又是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副总监和常任指挥,每年还要与很多乐团合作,途经他的家乡上海,更多的是在机场转机。不久前他终于应上海爱乐乐团之邀,在上海音乐厅指挥了一场“意大利印象”音乐会。时隔几年,再度现场聆听,欣喜地感到他的指挥艺术已进入新的境界。
  傅人长每年定期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多套音乐会,已连续七年元旦在该厅指挥柏林新年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得到当地舆论和乐迷的好评。从指挥生涯开始起,傅人长在设计音乐会时,除了常规曲目,还经常会以某个主题来“穿针引线”,精心编排,这对吸引听众、普及古典音乐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来他到厦门爱乐乐团,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就拿这次他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意大利印象”音乐会来说,他围绕意大利这个主题,别具匠心地编排了如下曲目: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奥芬巴赫《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罗西尼歌剧《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序曲、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用主题串联音乐会,指挥家需要掌握庞大的曲目量,并在指挥具体曲目时注意“一题多义”。这台“意大利印象”音乐会现场反响热烈,傅人长的指挥浑身洋溢着音乐热情,挥洒自如,行云流水,左手的表情丰富生动,极具魅力。傅人长说他最崇拜的指挥家是卡洛斯·克莱伯,如今正在追求他理想中的指挥境界。
  还在求学时,傅人长就专攻过作曲。现在,指挥之余,傅人长还创作改编了大量的曲目。这次上海音乐会的安可曲,就是由他改编自二胡的《赛马》。傅人长重新进行了乐队配器,真有一种中国人的“赛马”变成意大利人“赛马”的欢腾场面,特别是打击乐器的加入,惟妙惟肖,精彩纷呈。因为指挥,更娴熟乐队效果;因为作曲,指挥时就更得心应手。两者相得益彰,长袖善舞,这是傅人长指挥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音乐会结束后,在后台见到有乐手与傅人长交谈。他们称赞傅人长的指挥艺术和为人,希望他能经常回上海执棒。
  这位从上海走出去的指挥家,占居了中国指挥界的半壁江山,现在,低调而专注于指挥艺术的傅人长,也已到了他的收获季节。
  音乐会的安可
  音乐会的正式曲目结束后,往往会有安可(Encore),即返场加演,以助余兴。当然,返场的一般都是小曲,也有正式曲目中某乐章中的某一段。有时候,整场音乐会表现平平,返场却徒然掀起高潮;有时候,正式曲目已经非常出彩,安可更是锦上添花。以前西洋名团来沪演出,安可的往往是《北京喜讯到边寨》《茉莉花》、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等,太耳熟能详了。近年来,安可曲则有了喜人的变化。
  2010年“世博交响乐”期间,丹尼尔·哈丁率领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登台东艺,下半场演出马勒《第一交响曲》。演完这样篇幅浩大的曲目,一般是不安可的,但哈丁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跃上指挥台,在他缓慢的手势中,幽幽流淌出的居然是瓦格纳的《爱之死》!全场刹那间屏息静气,沉浸在瓦格纳感天动地的生死爱河中。一曲结束,观众的掌声甚至超过了“马一”。无独有偶,2012年4月在东艺,马泽尔指挥来自英国的爱乐乐团,下半场也是“马一”。结束后,已经八十二岁的马泽尔在几次缓步往返谢幕后,观众都以为要曲终人散了,没想到老马小跑几步,站上指挥台,一棒挥下,是瓦格纳堂皇豪迈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瓦格纳的曲目平时在我们这里很少上演,现在居然出现在安可中,令乐迷兴奋不已,大呼过瘾,连称是意外收获。
  东艺2012年“交响乐计划”中,压轴的是穆洛娃与瑞士巴塞尔乐团。本来这场音乐会的亮点是穆洛娃,但现场掀起狂热高潮的,却是乐团最后安可的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序曲——敏捷的弦乐、灵巧的木管、适度的銅管,将罗西尼的诙谐俏皮、潇洒倜傥表达得淋漓尽致、韵味十足,四十多人的乐团赢得全场观众起立欢呼!
  伦敦交响乐团的安可往往也是鼓舞人心的,其“代表作”——电影《星球大战》的主题曲,不仅在世博会、东艺接连奏响,2012年3月,杰吉耶夫指挥该团在大剧院上演两场音乐会中的第一场,也安可此曲。第二场是清一色的俄罗斯作品:老柴《罗密欧与朱丽叶》、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当乐团开始安可时,人们在期待:会是什么曲目呢?只见杰吉耶夫的魔手一挥,原来是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中的一段——与老柴前呼后应,音乐会在意味深长中结束。
  201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有一场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演奏完莫扎特、贝多芬、圣-桑的奏鸣曲后,帕尔曼一口气安可了四五首小品,曲曲动人心弦,其中有维尼亚夫斯基、克莱斯勒的小品,当然,最火爆的还是超级炫技的《精灵之舞》,帕尔曼举重若轻,幽默轻松,以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精湛技巧沸腾全场,令人想起多年前文格洛夫在上海音乐厅的那个梦幻之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安塔尔》
  近读美国人奥斯卡·汤普森著《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在谈到俄罗斯作曲家时,德彪西特别提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安塔尔》(Antar),称其为“纯粹的杰作”。我们知道,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五人强力集团”中的配器大师,《西班牙随想曲》《天方夜谭》是他的代表作,尤其是后者,上演率高,唱片也多,耳熟能详,而他的《安塔尔》平时却很少被提及。既然德彪西对《安塔尔》如此青睐有加,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好在我的唱片库中,正巧有一张斯维特兰洛夫(Evgeny Svtlanov)指挥俄罗斯交响乐团的《安塔尔》。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共作有三首交响曲,《安塔尔》是他的“第二交响曲”,写于1868年,属早期作品。但后来他认为把这部作品称为“第二交响曲”并不确切,应该改名为交响组曲,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从交响思维上而言,二是四个乐章用的是不同的调性。
  《安塔尔》是根据六世纪前后阿拉伯诗人安塔尔的传奇故事创作的,乐曲描述安塔尔离开世俗世界,前往废墟帕米拉,发誓诅咒曾背弃他的人。后来他在梦中见到帕米拉女王和精灵娜莎,娜莎答应赐予安塔尔人生最大的喜悦。安塔尔梦醒后,发现自己仍躺在废墟中。娜莎赐予安塔尔的,最初是复仇的喜悦,其次是权利的喜悦,然后是爱的喜悦,最后安塔尔怀抱着娜莎,两人相拥而死。因此,《安塔尔》全曲就分为四个乐章:萨姆的沙漠、复仇的喜悦、权利的喜悦、爱的喜悦。
  就如《天方夜谭》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苏丹王夏利尔代表威严的主题、雪拉莎倾诉温柔的主题来串联全曲一样,《安塔尔》也有两个主题:安塔尔和娜莎。所不同的是,安塔尔的主题为主(强),娜莎的主题为辅(弱);更突显的是,安塔尔的主题不仅统领全曲四个乐章,而且丰富多变,形象鲜明,色彩绚丽,其中有中提琴、弦乐、长笛、木管、圆号、长号、铜管等依次奏出“安塔尔”主题,旋律极为动听,或激昂奔放,或抒情温暖,或意味深长……全曲名为《安塔尔》,真乃名符其实,显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为配器大师的卓越才华。
  《安塔尔》另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独创性和综合性融化于一体。熟悉古典音乐的乐迷,会在其中隐约听到格林卡、李斯特、巴拉基列夫等作曲家的音调,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用东方音乐的元素将其“整合编制”,融而化之,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这样的才能,我们在他的《西班牙随想曲》中就能听到。感谢德彪西,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安塔尔》。
其他文献
“十年广展迎天下,四海乐器耀中华”,2013年广州国际乐器展迎来十周年庆典。四天展期,共迎来近五万名来自九十三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莅临参观。  广州国际乐器展由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广东科展)主办,历经十载,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三大乐器展之一,成为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并得到了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全国乐器标准化中心、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华音乐协会、珠海吉他学会和深圳乐器
期刊
为期四天的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于4月10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开幕。法兰克福乐器展始于1980年,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全球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乐器行业展会。  博兰斯勒钢琴作为唯一一个参加本届乐器展的德国钢琴制造集团,备受业界的关注。而在此次展会上,博兰斯勒重磅推出的“博兰斯勒-海斯勒品牌”震撼登场,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及音乐爱好者的目光。“博兰斯勒-海斯勒”这一品牌的推出,填补了原先博兰斯勒品牌及海
期刊
在“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系列中,曾写过一位据说是最早创作单簧管协奏曲的德国作曲家约翰·穆尔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1696-1765)。这次再来谈一位早期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Michèl Yost)。  关于约斯特,目前大家知道得极少。一则,他不是以作曲为主的音乐家,而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和教师,所以,一去世,他的作品便不再演奏,慢慢被人淡忘了;二则,他的寿
期刊
倘若让我,一名音乐爱好者,选择德国的十个城市走走,我怎么也不会选择卡尔斯鲁厄。  随便排排:波恩/贝多芬出生地;莱比锡/巴赫、“发掘”巴赫的门德尔松、布商大厦乐团、蔡元培;汉堡/泰勒曼、少年勃拉姆斯弹琴的夜店;然后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科隆、拜罗伊特、杜塞尔多夫、魏玛、汉诺威,一气想到的已不止十个,这些音乐的重镇,都由大师血肉熔铸,都有音乐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处处引人入胜!  即便卡尔斯鲁厄周边,
期刊
《完全贝多芬》  钢琴、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演奏: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编号:478 3513 (DECCA)  “我相信作为一位音乐家,除非你了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否则你不可能指挥或领悟他交响曲的主要精神。”巴伦博伊姆如是说。就他本人而言,与这三十二首奏鸣曲间的关系又岂是“了解”那么简单,在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与这些作品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仅是录音和影像就已留下三套,每隔一段时间
期刊
● -方向真 ○ -杨燕迪  ● 您的音乐评论文字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很深印象,心想哪天去北京拜访这位心仪的老学者,没想到您人在上海,竟还是六O后的青年教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您在西方音乐的研究、翻译、评论方面做了大量的著述。您的文字和讲座,显出了您对音乐的挚爱,您对音乐有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怀。那么音乐对您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 所有艺术中最打动我的是音乐。文学、戏剧、绘画、电
期刊
2013年3月3日下午4点,我在拥有一千二百座的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台上是天津交响乐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天交”,又有“天骄”之意。这个点对于音乐会的开场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下午4点一般是拜罗伊特音乐节上长度超过四小时的歌剧的开场时间,而天津的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包括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即使加上中场休息,总长不过一个半小时。剧院经理告诉我,这是他们正在采取的全新模式,把音乐会放在双
期刊
我为什么写《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以下是德彪西应巴黎喜歌剧院秘书长乔治·李谷的要求写的解释。  我读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剧本是在1893年。初次读到,深感激动,也许私下想到,此剧有可能改编成歌剧。尽管如此,到了这年年底,我才开始认真考虑。  我选择《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原因:  我想谱写舞台音乐已有很久了,可是我想谱写的舞台音乐的形式是如此的不同寻常,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我几乎放弃了。我以前
期刊
多年前的印象中,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见到的他,还是一个笑容可掬、清秀阳光的大男孩。而如今,他已是这所世界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青年教师、多项国际比赛大奖的获得者,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巡演的职业钢琴家。一个午后,他如约在家乡上海与我们相会,喝着茶聊着天,谈笑风生。言谈举止间,俨然多了几分睿智与成熟,但不变的是他那喜爱说笑、饶有风趣的亲和力和谦逊好学、严谨执着的一贯作风。他就是不久前在上海举办过个人独奏
期刊
在我知道的“冷门”古典音乐家中,有两位都姓福斯特。除了捷克作曲家约瑟夫·福斯特(Josef Forster)以外,据我所知,还有一位生活在更早时代的作曲家,不过是奥地利人。两人之间除了姓氏相同,应该并无其他关系。  依曼纽·阿劳依·福斯特(Emanuel Aloys Forster 1748-1823)1748年1月26日出生于希勒西亚(Silesia)地区。希勒西亚那时属于奥地利帝国,现在大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