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匠王老邪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u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雕塑瓷厂,一场名为“重生”的个人展览正在泥声堂进行,黄卖九、姚永康等名家云集。究竟是谁,是怎样的展览,能惊动这么多名家大腕亲临现场?原来是“王老邪”的锔瓷艺术作品展!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今这年头,即便有金刚钻,也很少有人能揽得了瓷器活儿了。“锔瓷”作为跟陶瓷相伴而生的一种修补技艺,过去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长长的吆喝声里,现在,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全线隐退。
  王振海,人称“王老邪”,当下中国最为著名的锔匠。出身锔艺世家,传奇故事一箩筐,长期行走江湖,行踪无定……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邂逅他,笔者只当是前世的缘分。
  心上的活儿
  锔活就是把碎裂的物品复原。如果碎裂的是瓷器,并且碎得七零八落,如何能做到?
  在大家的围观下,王老邪坐定,腿上铺一块布,开始仔细观察碎片的碴口,凝神的样子仿佛在做陶瓷鉴定。接下来,王老邪将各个碎片拼接起来,麻利地用绳子反复扎紧。
  “金刚钻”登场!这造型古怪的工具,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身边有人低声说这是王老爷子家世代相传的“衣钵”,少说也有370多年了。
  王老邪微笑,并不说话,一边操持着金刚钻开始在裂缝两边钻孔。只见他来回拉动钻杆,带动钻头旋转,动作娴熟,对力道的把握胸有成竹。孔全部钻成,王老邪选好钉子,楔进钻孔,朝每个钉子敲了一锤,一排敲下去,钉子已经跟碗咬在一起难分彼此。将调和的瓷粉、紫砂粉填入锔钉缝隙,擦净,王老邪向大家展示刚刚重生的碗,掌声一片。
  这样的展示频繁出现在王老邪的生活中。他到全国各地以及英国、德国等地进行讲学、举办展览、传播锔瓷文化、传授锔瓷技艺,成天生活在镁光灯下,和传统的“锔匠”大不一样。他乐意向所有的人介绍自己的绝活儿。“什么是锔活”这样的问题,王老邪每到一个地方、每遇到一个人就会回答一遍,但是每次,他都像第一次向人介绍一样,认真、详细地讲很多“道道”。
  王老邪说:“锔活不仅仅是手上的活儿,还是心上的活儿。锔活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他常把“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祖训挂在嘴边,说锔活不是碎片的简单拼接,而是生命的再生,就像“1 1>2”,缺陷之美可以为原来的器物加分。
  宋代的海捞青花碗残片、元代的窑粘青花半残杯、明代龙泉官窑的豆青残片,3块残片从不同的时空中穿越,来到王老邪手中。他用内外嵌丝、平锔、嵌锔、梅花钉、镶嵌、名钉、标识等技法,把千年的瓷文化浓缩在一只杯中,取名《三和杯》。展览现场,这只杯子是“锔聚和合”理念的最好阐释。
  人肉广告
  王老邪行走江湖所带的全套工具有99件,据说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套锔活工具,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它们。
  两面绣有“金刚钻”、“瓷器活”的三角旗挂在一边,王老邪拿着一个外形颇似拨浪鼓的摇头晃脑的东西,“这叫晃头,晃着换点零花头的意思。”他又把玩着一个精致的工具盒,让人们看上面的蝙蝠、葫芦的图案。在引导人们发现工具盒的形状像个精致的棺材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福、禄、寿、财都在里面了,这就是传统文化。即便是个毫不出奇的工具箱,也有很多文化寓意在里头。”
  无论到哪儿,王老邪都会穿戴他的“三大件”:事事如意镜、丝绸唐装和陨石手链。这“三大件”,无一件不奇。
  眼镜的镜架纯铜打造,镜片用1921年的水晶磨成 ,镜片两边和中间雕有4个“如意”,背面相对应也雕有4个“如意”,取名“事事如意镜”,也叫“如意在眼前”。王老邪祖上是宫廷御工,流传下来这样的眼镜也很正常。关键是这样的眼镜,目前在全国只剩6副。在别的藏家都把眼镜藏起来的时候,王老邪却每日把它架在鼻梁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享受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王老邪锔活的时候,右手戴的怪异手链总能赚足眼球。“这条手链上有9块陨石,都是1993年陨石雨后我花高价买的。”除了陨石,这串手链上还有3块形状各异的风磨铜。它们是王老邪用宣德炉的碎铜改造的,上面刻着《易经》中的“心算术”。
  各种传统文化元素集中在身上,人在哪里,传统文化就在哪里。王老邪乐呵呵地走南闯北,其人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传统文化广告。
  
  最不喜欢听瓷碎
  “我从小没有父母,跟着爷爷奶奶过,4岁到北京,9岁学成锔活。当别的孩子还在弹玻璃球、跳房子时,我已经给爷爷打下手,跟着他走街串巷揽生意了。”王老邪回忆,那时候挑着担子,打着拨浪鼓,一边走一边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锔了东庄锔西庄,西庄有个大老姜……”
  富有诗意的画面把大家都带回了遥远的过去,王老邪却不无忧伤地说:“从前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5毛或1块钱,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有5分钱。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块钱,买一个碗才两三块钱。”这正是王老邪生活中最大的忧虑——这个寂寞活儿没人愿意做,传承堪忧。
  王老邪的锔活手艺闻名全国乃至海外,找他做活的人排着队。有些人找他锔件瓷,拿回家去等待升值;有人捧着刚刚锔好的活儿,问:“王老邪你什么时候大限呢?”王老邪嘿嘿一笑,并不在意朋友的打趣,只是对自己有可能是宫廷御匠最后一个传人这一事实黯然神伤。
  黄卖九的柴烧孤品、姚永康的《世纪娃》、曹建文的民国盘是王老邪最近做的几件锔活。因为有了破碎的痕迹,这些瓷器更显珍贵。王老邪对自己的活儿很满意,同时也表示最不喜欢听到瓷碎的声音。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吃饭的营生就是修补那些破碎的东西,但是锔活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艺术。
  王老邪掌握24个锔活绝技:锔瓷、锻铜、雕刻、把件制作、速成刻字、古书装帧……一技在身便可谋得一世的生存,更何况身兼多种技能?所谓“技多不压人”,王老邪虽然有传承的忧虑,但是依然尽可能地通过行走江湖,将锔瓷艺术传播到各地。作为资深民间手艺人,他有他的“道道”。
  而食品安全思想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食品安全理念的人。《论语》记载:“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底层社会食品安全观。两种观念千百年来互相纠缠,各有各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货真价实”是中国古代重要商业伦理,一方面是大商小贩不遵守市场规则,制假造假。不但有鲜艳灿烂的假花、染成熟紫色的杨梅、乔装打扮的野鸡,而且卖酒掺水是当时通行伎俩。
  当然,更多的是坚持原则的商人。譬如一品红顶商人王炽。有一次,王炽手下发现草药已经霉变,伙计都主张把草药卖掉,虽已经发霉,但仍可以使用。王炽不愿意损坏信誉,命令伙计把草药拉到郊外烧掉。一代“钱王”,盛名不虚。
  
  严惩没商量
  汉唐时期,在食品管理上施以“重典”。《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贩卖变质食品,轻则杖打90下或判刑,重则处以绞刑。
  有真实案例: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常年笔耕,患有心悸,医生建议每日服用茯神,他买回“茯神”煎服,谁料服用后更觉胸烦。找医生一查看,才知买到的是野芋,茯神与野芋一补一毒,天壤之别。柳大才子怒做《辨茯神文》,警告世人,同时告到官府,卖假茯神的商贩因此被判入狱一年。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府城市面貌,提及100多家店铺和行会,其中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面店等占半数以上。此外,还有不少流动商贩,到处贩卖小吃零食。市场繁荣,不可避免带来一些问题。一些不法分子“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更有甚者“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为防止食品掺假,宋代除了法律严惩外,还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行会不但评定食品成色、价格,还必须对食品安全负责。
  到了清朝,茶叶市场繁荣,也是造假最集中的领域,政府通过核发牌照、颁发“经营执照”等授予经营权,并任命官员进行茶叶质量抽查,抽查一般采取滚水泡茶和化学实验两种办法,一旦发现问题,茶叶全部充公。
  唐宋时期及之前,食品安全犯案之人动辄遭到严厉处罚,法律主要监管是人,然后才是售卖产品。明清之后,法律将焦点转向问题产品,对人的处罚有所减弱,虽更为人性化,却失去遏制和震慑效果。
  那些添加剂
  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所浪费的粮食会堵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从今天的现实来看,估计不会只是粮食,更多的是一堆一堆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由来已久,周朝就开始用肉桂增香。石膏点豆腐,油条加矾碱,国人也吃了上千年。《神农本草》中已有使用栀子果实制作食用黄色色素。《齐民要术》也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槐叶冷淘是唐代人们常吃的凉面。杜甫《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这凉面,就是以槐叶水煮,捣汁,和面染成碧绿。
  无论如何,这些都只是添加剂,且取之自然,只做辅助催化之用,于人体危害极小。
  不过,有一些添加剂口味就比较重了。
  宋代,淮南产虾米,是鲜活可人的上等食材,但经过长途运输,变得枯黑无味,难以销售。商人自有妙计。他们找来大木盆,盛满尿液,把发黑的虾米放进去泡上一夜,早上起来换清水一洗,嘿!虾米化腐朽为神奇,鲜活得跟刚从水里打捞出来一般。这便是传说中的“尿液浸虾米”。不止虾米,鱼也一样。那些外地贩运而来用做腌制品的鱼,运到京城,路上被风沙侵蚀,难免腐坏,“小便浸一夜,控干,入物料。”用小便泡一整晚,控干后入菜。据称比鲜鱼味道还好,“肉益紧而味回”,口味之重,可见一斑。
  清代《庸闲斋笔记》有一段趣闻:嘉庆初年,福王到四川某县视察,地方准备炖肉招待,没想到王爷提前驾到,就要开饭,厨师“登灶解裤,溺于锅中”,竟然往锅里撒尿。周围之人大惊失色,问他干嘛。厨师淡定:“忘带皮硝,以此代之”。结果王爷什么都没发现,吃得津津有味,餐后还赏赐厨师绸袍褂料若干。假如王爷知道口中炖肉如此鲜香,源于这“人造”添加剂,不知会气成何样?
  当然了,也有添出人命的。《稽神录》记载,唐代庐山有个卖油的,对母亲十分孝顺,结果竟被雷劈死。老太太十分愤怒,逢人就说儿子好,不该短命,还跑到九天使者的祠庙哭诉。神仙经不住折腾,托梦给老太太,说你家小子“恒以鱼膏杂油中,以图厚利。”竟然将便宜的动物油掺杂到植物油里,欺骗消费者也就罢了,关键惹恼了神仙。因为神仙吃素,最厌恶荤腥,被这小子这么一“混搭”,祠庙腥气弥漫,神仙都被恶心坏了。考虑神仙尊严和群众利益,只好劈死你儿子。
  看似神奇的故事,暗含一个十分简单的寓意:胡乱添加东西的奸商们,别以为跑得掉,小心雷劈死你!无非道出了“人在做,天在看”的公道人心而已。
其他文献
步入齐云的家,有一种误入“藕花深处”的错觉:一个精致的小院,曲径通幽,小小荷塘边,一棵垂柳正吐新芽,正值阳春,院内百花盛开,轻风拂过,送来阵阵香气……穿过小院,一栋小巧的混凝土建筑立在眼前,部分墙面被爬山虎、蔷薇包围,阳台、廊檐上满是绿植。一楼柱廊被漆成红色,配着两盏暗红宫灯,透过玻璃墙面,隐约可见屋内情景。  走进去,第一眼就见到对面的天井,两棵枯木桩充当花器,“关节”上填着土,种着凤梨、文竹、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读徐志摩的《偶然》,一直感叹如何让白云能长时间“留影”呢?  荷兰艺术家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找到了答案。201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发明室内云朵。经过两年研究,他设计出一种叫“Nimbus(星云)”的装置,可以在房间内召唤出一朵完美的白云。这一套极其精确的方案必须保证温度、湿度与光照都恰到好处。当一切准备就绪,斯
近年来,皮艺圈朝气蓬勃,不断有新生力量投身其中,他们不拘泥于皮雕工艺,将其他工艺技法和设计元素融入皮艺创作中,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卡通皮雕有点萌  作者:卢莽  200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雕塑系,一直从事卡通手办、动漫衍生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去年开始皮雕创作。  因为有手工基础,皮雕这门技艺我算是无师自通。荷花卡套,是我的第一件皮雕作品,前辈们都不相信这是我的处女作。  做卡通手办设计
让世界沸腾的大足石刻,为大足带来的不仅是旅游产业上的收入,更是形成了以石雕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产业。而这些从事石雕技艺的工匠,大都是当地人,伴随大足石刻的开凿,宗教与文化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或是自学摸索,或是拜当地有名的石刻匠人为师,或是机缘巧合遇到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这些工匠的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聚集成一个庞大的石雕群体,遍布全国。毫不客气地说,只要有做石雕的地方,就有大足的石雕传人。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千年古刹报国寺,如今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而“古权斋”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藏品格局。这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内,堆放的却是重量级藏品——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秤砣。  古权斋的主人叫郑海生,年近6旬的他虽已头发花白,但依然面如春风,精神饱满,单手提起拳头般大小的秤砣,毫不费力。“这个是元代秤砣,铜制的。”他手中的秤砣呈葫芦状,散发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韵味。在他的1000余件藏品
作者:宁远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定价:29.8元  这是关于童年生活的共鸣故事集,也是大部分80后共同的甜美追忆。作者宁远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小山村,爬树、捉泥鳅、采蘑菇、跳皮筋、织毛线等等占据了她的童年生活,她和闺蜜小贝壳在这样的童趣里肆无忌惮地成长。追忆这些由朦胧印象组成的片段,让人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不管身处何地,无论贫穷富有,让自己任性一次,回忆过去,重
赵丽华,作家,诗人,擅长用口语化的诗歌作品幽默地勾勒一幅幅形象的生活画卷。虽然距离那次诗界“大战”已经过去8年多,但“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饱受争议的诗作,如今却被大家广泛使用,反倒成了平淡生活的调剂。“比方说妻子做了一盘土豆丝,对丈夫说‘毫无疑问,我做的土豆丝,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夫妻反而会觉得很有趣,比‘看我这个酸辣土豆丝怎么样啊’效果好很多。”赵丽华微博里的众多粉丝们
展览地点:廊坊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3.1.12~2014.3.10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与蔚县剪纸博物馆通力合作,推出“蔚县剪纸艺术展”。展览中展出的70余幅蔚县剪纸作品刀工精细、色彩浓艳、形神兼备,令人大開眼界。蔚县剪纸俗称“蔚州窗花”、“蔚州戏人儿”、“察哈尔窗花”等,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本次展览在展出大量珍贵精美的剪纸作品
展览时间:6.13~8.31  展览地点:北京前波画廊  木、水晶、陶瓷,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材质,到了艺术家艾未未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内涵。走进前波画廊举办的“艾未未: 彪”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大树”,“大树”枝蔓连绵缠绕的形态栩栩如生,犹如中国文化中备受尊崇的蟠龙。从2009年起,艾未未就收集古树,这棵“树”是他运用传统木工榫卯技术,将所收集的不同古树的树枝、树根和树干混合,组装成
或许你还记得这则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2007年1月,在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丹阳联合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评选“十大宝物”时突然出现了意外状况——一面据称曾经被陈逸飞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展示时,因为礼仪小姐不小心失手,古镜竟从盒内摔落在地面碎成几片……一时在场众人瞠目结舌,藏品主人更是异常痛心。栏目负责人赶紧表示将邀请国内最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尽力修复。  “当时我把古镜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