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社会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低碳经济诠释着未来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能源革命,建立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是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不仅能提供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还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既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社会化道路,必须选择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社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甚至主要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了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在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同时,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化的快速推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面临着贫困、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和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社会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社会模式的界定。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社会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低碳社会模式就是指在社会空间地域范围内和社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社会模式的内涵。低碳社会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以社会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社会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化的社会能源供给方式,是从源头上改变社会能源供给,彻底实现社会的低碳和零碳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社会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实现低碳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所有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社会的产业结构决定社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为了降低社会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中文核心期刊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并通过低碳化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改变社会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社会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社会的能源需求和实现社会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为推进低碳社会的建设,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加强低碳社会规划实施。社会规划决定社会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社会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社会的低碳发展。通过研究影响社会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关注社会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在编制社会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评估社会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调整优化社会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社会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构成社会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优先发展社会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社会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实施紧凑型社会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在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实施社会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降低除供暖外的社会住宅能耗,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社会低碳发展。
(六)转变社会居民的消费方式。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具有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引导社会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社会低碳发展。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良好氛围,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职称论文发表引导社会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鼓励社会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低碳经济诠释着未来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能源革命,建立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是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不仅能提供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还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既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社会化道路,必须选择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社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甚至主要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了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在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同时,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化的快速推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面临着贫困、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和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社会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社会模式的界定。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社会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低碳社会模式就是指在社会空间地域范围内和社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社会模式的内涵。低碳社会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以社会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社会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化的社会能源供给方式,是从源头上改变社会能源供给,彻底实现社会的低碳和零碳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社会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实现低碳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所有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社会的产业结构决定社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为了降低社会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中文核心期刊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并通过低碳化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改变社会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社会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社会的能源需求和实现社会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为推进低碳社会的建设,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加强低碳社会规划实施。社会规划决定社会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社会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社会的低碳发展。通过研究影响社会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关注社会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在编制社会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评估社会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调整优化社会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社会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构成社会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优先发展社会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社会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实施紧凑型社会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在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实施社会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降低除供暖外的社会住宅能耗,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社会低碳发展。
(六)转变社会居民的消费方式。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具有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引导社会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社会低碳发展。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良好氛围,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职称论文发表引导社会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鼓励社会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