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这一基础性、历史性的工作,是每个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实践的重大课题。教育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白银市不断加强教育扶贫,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白银特色的教育扶贫的路子,为全省教育扶贫贡献了白银智慧。
白银市所辖三县两区分别属于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白银市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精准发力,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三县两区”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举措,控辍保学,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推动教育资金、教育项目、教育资助等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扶贫目标。
控辍保学: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孩子“掉队”
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这是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中指出,针对老少边穷岛地区以及农村等失学辍学率可能较高的地方,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要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特别是把残疾儿童、残疾人子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作为重中之重。
摸清詳实具体的贫困家庭学生数据才能做到精准发力,白银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教育局以“甘肃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为依据,以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基础,协调扶贫、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全面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因学致贫户各学段学生情况。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各学段在校学生74495人,其中因学致贫户中共有各学段在校学生20878人,做到了教育脱贫底数清楚。
会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2个深度贫困乡、80个深度贫困村、2个贫困程度较深的非贫困村,教育扶贫难度大、任务重。为此,会宁县教育局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各乡镇教管中心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明确了扶贫工作主任、专职副主任和专干的分工和责任,充实了扶贫工作力量,负责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工作,配合乡镇政府做好教育类数据统计和核实工作,确保教育各项资助政策不漏一村、一户、一人,保证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在此基础上,会宁县狠抓控辍保学,建立控辍保学责任机制,聚焦弱势群体上好学,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行政村、学校和适龄少年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五位一体”控辍保学责任网。其中,乡村包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包巩固率,乡村校共包普及率,学校包毕业率,这种党政线、教育线和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加上“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普及率、降低辍学率。2017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33%,高出全省贫困县平均值7.33个百分点。
景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低,个别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控辍保学的任务艰巨。为此,景泰县出台联动机制,明确乡镇、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明晰,比如,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直接责任人。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规范学籍变动手续,做到转入、转出、休学、复学、辍学情况清楚、材料齐全、手续完备;层层签订责任书,健全辍学学生报告和劝返复学机制,及时报告辍学学生情况。每学期开学后10天内对学生到校、辍学、学籍变动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学生辍学情况进行及时统计,开学后15天内向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学生辍学和学生学籍变动情况;与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社区及时对接未入学和辍学学生信息。与此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发现学生逃学旷课、辍学、存在监护缺失或不良行为等风险隐患的,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提醒督促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责任,做好劝返工作。目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74%,建档立卡户学生巩固率100%,无辍学学生。
而平川区的做法是,落实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及教育行政部门控辍保学责任,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建立控辍保学责任落实约谈制度和通报制度,实行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适龄儿童依法依规接受义务教育,保证全区所有适龄儿童无因贫辍学现象。靖远县建立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一生一策总台账,同时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总台账,在控辍保学方面,教育系统联合各乡镇执法部门,多方协同,家校合作,齐抓共治,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情况的发生。
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据2018年4月白银市教育局对全市春季学期以来小学、初中辍学情况进行的摸底统计来看,全市小学辍学率为0.06%,初中辍学率为0.09%。
精准资助:让每一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看见实效
精准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贫的有效抓手。白银市全面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各级各类资助范围,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会宁县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形成了以落实国家助学政策为龙头,残联、工会、慈善等相关部门联合救助为辅助,社会各界关爱帮扶为补充的全覆盖资助服务体系。县上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乡镇、各学校均设立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资助服务体系,方便了家长和学生。2015年以来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惠民资金6.6亿元,资助学生32万人次;争取社会各界捐赠资金3400万元,资助学生3.5万人次;通过招生扶贫计划,录取大学生2149人。实现了贫困家庭各级各类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确保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如期脱贫。 景泰县按照“重点建设,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工作思路,规范做好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归档、申报等工作。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国家资助等惠民政策,以及学前幼儿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大专高职院校学生学杂费等惠民实事有效落实,实现全面覆盖、管理规范、发放透明。
平川区在学生资助工中,保证每一位孩子不因贫失学。把“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各项资助制度,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的资助体系。2014至2017年,全区发放国家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4380.7万元,惠及学生16.5928万人次。2018年春季学期,全区发放国家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894.056万元,惠及学生44561人次。
2017年,靖远县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学生助学贷款、高中职中困难家庭学生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政策,共发放各项教育惠民资金及慈善捐助资金10910.519万元。
就白银市级层面来看,2018年春季学期,全市共为56775名贫困家庭学前幼儿免除保教费2726.38万元,为15927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免除教科书费、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38亿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1595.41万元,惠及农村学生88547名,确保农村学校所有学生应享尽享;为1149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发放免学杂费和书本费474.8万元。
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白银市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各种资助政策带来的实惠,在优先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各级各类资助的基础上,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关爱弱势群体:兜好教育扶贫的底线
如何让弱势群体学生,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接受到教育,这是教育扶贫中兜底线的工作,也是教育扶贫的难点问题。在以前,那些没有特教学校的农村地区或一些不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权就很难得到保障。
白银市下狠劲,出实招,破解这一难题,就连那些重度残疾,不能上学的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在炕头上接受到了教育。
以靖远县为例,2018年5月,全县组织人员对因重度残疾和患长期慢性病而不能正常到校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摸查核实,共摸查到67名。为保障这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局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由当地教管中心安排当地老师负责送教,每个服务对象每周送教不少于三次,每次40分钟,每学期不少于60次,并建立了详实的送教档案。送教内容包括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训练。
这样贴心周到的送教服务感动了很多残疾儿童家长,他们说,国家和社会没有忘记这些孩子,老师们真正把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和实惠送到了家。
其实,靖远县只是白银市的一个典型。在平川区,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学校也想方设法解决因病因残辍学问题,对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采取随班就读,对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在就近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对不能入学的也采取“送教上门”等措施,逐人制订送教上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明确专人切实做好每周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到“应上尽上”。
景泰县对残疾儿童也实行”一生一案”、“一生一规划”工作制度。除此之外,还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动儿童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安排寄宿,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普查留守儿童,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为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救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孤儿、适龄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
为做到信息数据的真实,会宁县建立了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516名,孤残学生758名(孤儿286名),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70名,随班就读402名。在此基础上,会宁县还建立了关爱工作长效机制和结对帮扶机制,大力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留守儿童和孤残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担。
除此之外,为保障学生入学公平,会宁县制定并落实“免试入学、相对就近、对口划拨、兼顾房产户口原则”的工作办法,小学以户籍或房产地址为准,按照县直六所小学辐射区域划分,100%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凭有效证明材料(暂住证、务工证明)经县教育局审核,将小学生安排到教场小学等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初中生安排到桃林中学、实验中学等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农村小学和初级中学严格按照家长意愿及就近入学原则。
全面改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让乡村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这是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工作。
近五年来,会宁县累计投入1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把教育投入作为最重要、最长效的战略投入,五年来累计配套、筹措县级资金8.34亿元,平均每年达1.6亿元以上。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2018年将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寄宿制建設、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验仪器和设施标准化配备等实现“四个全覆盖”,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14年以来,抢抓“全面改薄”历史机遇全力保障办学条件改善,投入改薄专项资金4.6亿元,建设校舍15.9万平方米。整合运用“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有序拆迁居民区拓展城区老学校,投资2.1亿元完成会宁二中整体新建搬迁和会宁二中、枝阳中学、东关小学、县幼儿园校址置换工程,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资源的大均衡配置。 景泰县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结合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2018年共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3872.61万元,新建校舍66310平方米。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使全县义务教育學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平川区2014~2018年共投入改薄资金2.77亿元,新建在建校舍5.9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0万平方米,改薄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和教学点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一人一桌,一人一床”的目标,教学仪器设备、学生就餐、冬季取暖、消防和监控等设施设备已基本满足需要,“20条办学底线”标准全部达标。从2015年秋季起,全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食堂供餐,营养改善计划从业人员工资也纳入了财政预算,既保证了学生的营养、增强了体质,又极大地解放了家长。
均衡发展:让教育扶贫提层次,上水平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让更多贫困学生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白银市通过各种举措,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靖远县实施的联盟办学就是全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最为出彩的探索和实施。通过区域内校际间管理联动、教师交流、研训同步、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途径,推进校际间联盟办学,构建区域内基础教育共同发展、均衡发展运行机制,不断整合、优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靖远县联盟办学按照“组团发展、一强带多弱”的原则,依照“名校+分校”的思路,通过打造 “共立(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建(高效课堂)、共研(教学与育人策略)、共享(优质人力和信息资源)、共控(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的发展模式,探索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策略,让联盟学校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让联盟学校每位教师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从而使联盟总校、分校教育实力日趋均衡。
根据城区各小学布局、办学实力和群众认可度,靖远县组建了四个学校联盟,分别是靖远师范附属小学联盟、乌兰小学联盟、西关小学联盟、回民小学联盟。
办学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学校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同步发展、捆绑考核”的一体化管理格局。每学年初,联盟总校有计划、分学科、分年级选派中青年名优骨干教师交流到分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交流比例不低于分校教师总数的30%,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选派校级领导或中层领导1名,参与分校管理工作,期限不少于完整的一个学年;分校选派相同数量的学科教师或中层领导交流到总校。
为适应不同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靖远县把联盟分为两种形式:紧密型联盟和松散型联盟。紧密型联盟也称为“一体化”办学,主要是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联盟。这种联盟形式为“总校+分校”,设一名联盟总校长,实行总校长负责制,总校长作为联盟法人代表,负责统筹管理各联盟学校的办学。同时,各联盟学校分别设分校长及领导班子,在总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的管理工作。松散型联盟是联盟内各学校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仍为独立的实体单位,不涉及单位法人资格;教师与学校的隶属关系也不变,但工作岗位可以根据需要在盟校之间交流。在保持成员学校校长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成立由优质学校校长任组长,加盟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教育联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校在联盟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的管理工作。
联盟办学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共享,管理同步,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创建了均衡、公平的教育发展环境,为更多贫困家庭学生创造了上好学的目标。
编辑:陈富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这一基础性、历史性的工作,是每个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实践的重大课题。教育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白银市不断加强教育扶贫,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白银特色的教育扶贫的路子,为全省教育扶贫贡献了白银智慧。
白银市所辖三县两区分别属于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白银市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精准发力,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三县两区”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举措,控辍保学,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推动教育资金、教育项目、教育资助等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扶贫目标。
控辍保学: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孩子“掉队”
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这是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中指出,针对老少边穷岛地区以及农村等失学辍学率可能较高的地方,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要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特别是把残疾儿童、残疾人子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作为重中之重。
摸清詳实具体的贫困家庭学生数据才能做到精准发力,白银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教育局以“甘肃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为依据,以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基础,协调扶贫、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全面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因学致贫户各学段学生情况。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各学段在校学生74495人,其中因学致贫户中共有各学段在校学生20878人,做到了教育脱贫底数清楚。
会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2个深度贫困乡、80个深度贫困村、2个贫困程度较深的非贫困村,教育扶贫难度大、任务重。为此,会宁县教育局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各乡镇教管中心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明确了扶贫工作主任、专职副主任和专干的分工和责任,充实了扶贫工作力量,负责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工作,配合乡镇政府做好教育类数据统计和核实工作,确保教育各项资助政策不漏一村、一户、一人,保证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在此基础上,会宁县狠抓控辍保学,建立控辍保学责任机制,聚焦弱势群体上好学,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行政村、学校和适龄少年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五位一体”控辍保学责任网。其中,乡村包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包巩固率,乡村校共包普及率,学校包毕业率,这种党政线、教育线和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加上“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普及率、降低辍学率。2017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33%,高出全省贫困县平均值7.33个百分点。
景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低,个别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控辍保学的任务艰巨。为此,景泰县出台联动机制,明确乡镇、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明晰,比如,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直接责任人。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规范学籍变动手续,做到转入、转出、休学、复学、辍学情况清楚、材料齐全、手续完备;层层签订责任书,健全辍学学生报告和劝返复学机制,及时报告辍学学生情况。每学期开学后10天内对学生到校、辍学、学籍变动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学生辍学情况进行及时统计,开学后15天内向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学生辍学和学生学籍变动情况;与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社区及时对接未入学和辍学学生信息。与此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发现学生逃学旷课、辍学、存在监护缺失或不良行为等风险隐患的,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提醒督促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责任,做好劝返工作。目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74%,建档立卡户学生巩固率100%,无辍学学生。
而平川区的做法是,落实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及教育行政部门控辍保学责任,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建立控辍保学责任落实约谈制度和通报制度,实行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适龄儿童依法依规接受义务教育,保证全区所有适龄儿童无因贫辍学现象。靖远县建立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一生一策总台账,同时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总台账,在控辍保学方面,教育系统联合各乡镇执法部门,多方协同,家校合作,齐抓共治,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情况的发生。
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据2018年4月白银市教育局对全市春季学期以来小学、初中辍学情况进行的摸底统计来看,全市小学辍学率为0.06%,初中辍学率为0.09%。
精准资助:让每一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看见实效
精准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贫的有效抓手。白银市全面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各级各类资助范围,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会宁县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形成了以落实国家助学政策为龙头,残联、工会、慈善等相关部门联合救助为辅助,社会各界关爱帮扶为补充的全覆盖资助服务体系。县上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乡镇、各学校均设立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资助服务体系,方便了家长和学生。2015年以来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惠民资金6.6亿元,资助学生32万人次;争取社会各界捐赠资金3400万元,资助学生3.5万人次;通过招生扶贫计划,录取大学生2149人。实现了贫困家庭各级各类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确保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如期脱贫。 景泰县按照“重点建设,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工作思路,规范做好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归档、申报等工作。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国家资助等惠民政策,以及学前幼儿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大专高职院校学生学杂费等惠民实事有效落实,实现全面覆盖、管理规范、发放透明。
平川区在学生资助工中,保证每一位孩子不因贫失学。把“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各项资助制度,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的资助体系。2014至2017年,全区发放国家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4380.7万元,惠及学生16.5928万人次。2018年春季学期,全区发放国家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894.056万元,惠及学生44561人次。
2017年,靖远县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学生助学贷款、高中职中困难家庭学生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政策,共发放各项教育惠民资金及慈善捐助资金10910.519万元。
就白银市级层面来看,2018年春季学期,全市共为56775名贫困家庭学前幼儿免除保教费2726.38万元,为15927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免除教科书费、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38亿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1595.41万元,惠及农村学生88547名,确保农村学校所有学生应享尽享;为1149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发放免学杂费和书本费474.8万元。
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白银市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各种资助政策带来的实惠,在优先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各级各类资助的基础上,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关爱弱势群体:兜好教育扶贫的底线
如何让弱势群体学生,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接受到教育,这是教育扶贫中兜底线的工作,也是教育扶贫的难点问题。在以前,那些没有特教学校的农村地区或一些不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权就很难得到保障。
白银市下狠劲,出实招,破解这一难题,就连那些重度残疾,不能上学的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在炕头上接受到了教育。
以靖远县为例,2018年5月,全县组织人员对因重度残疾和患长期慢性病而不能正常到校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摸查核实,共摸查到67名。为保障这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局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由当地教管中心安排当地老师负责送教,每个服务对象每周送教不少于三次,每次40分钟,每学期不少于60次,并建立了详实的送教档案。送教内容包括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训练。
这样贴心周到的送教服务感动了很多残疾儿童家长,他们说,国家和社会没有忘记这些孩子,老师们真正把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和实惠送到了家。
其实,靖远县只是白银市的一个典型。在平川区,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学校也想方设法解决因病因残辍学问题,对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采取随班就读,对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在就近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对不能入学的也采取“送教上门”等措施,逐人制订送教上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明确专人切实做好每周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到“应上尽上”。
景泰县对残疾儿童也实行”一生一案”、“一生一规划”工作制度。除此之外,还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动儿童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安排寄宿,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普查留守儿童,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为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救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孤儿、适龄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
为做到信息数据的真实,会宁县建立了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516名,孤残学生758名(孤儿286名),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70名,随班就读402名。在此基础上,会宁县还建立了关爱工作长效机制和结对帮扶机制,大力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留守儿童和孤残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担。
除此之外,为保障学生入学公平,会宁县制定并落实“免试入学、相对就近、对口划拨、兼顾房产户口原则”的工作办法,小学以户籍或房产地址为准,按照县直六所小学辐射区域划分,100%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凭有效证明材料(暂住证、务工证明)经县教育局审核,将小学生安排到教场小学等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初中生安排到桃林中学、实验中学等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农村小学和初级中学严格按照家长意愿及就近入学原则。
全面改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让乡村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这是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工作。
近五年来,会宁县累计投入1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把教育投入作为最重要、最长效的战略投入,五年来累计配套、筹措县级资金8.34亿元,平均每年达1.6亿元以上。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2018年将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寄宿制建設、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验仪器和设施标准化配备等实现“四个全覆盖”,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14年以来,抢抓“全面改薄”历史机遇全力保障办学条件改善,投入改薄专项资金4.6亿元,建设校舍15.9万平方米。整合运用“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有序拆迁居民区拓展城区老学校,投资2.1亿元完成会宁二中整体新建搬迁和会宁二中、枝阳中学、东关小学、县幼儿园校址置换工程,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资源的大均衡配置。 景泰县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结合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2018年共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3872.61万元,新建校舍66310平方米。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使全县义务教育學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平川区2014~2018年共投入改薄资金2.77亿元,新建在建校舍5.9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0万平方米,改薄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和教学点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一人一桌,一人一床”的目标,教学仪器设备、学生就餐、冬季取暖、消防和监控等设施设备已基本满足需要,“20条办学底线”标准全部达标。从2015年秋季起,全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食堂供餐,营养改善计划从业人员工资也纳入了财政预算,既保证了学生的营养、增强了体质,又极大地解放了家长。
均衡发展:让教育扶贫提层次,上水平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让更多贫困学生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白银市通过各种举措,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靖远县实施的联盟办学就是全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最为出彩的探索和实施。通过区域内校际间管理联动、教师交流、研训同步、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途径,推进校际间联盟办学,构建区域内基础教育共同发展、均衡发展运行机制,不断整合、优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靖远县联盟办学按照“组团发展、一强带多弱”的原则,依照“名校+分校”的思路,通过打造 “共立(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建(高效课堂)、共研(教学与育人策略)、共享(优质人力和信息资源)、共控(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的发展模式,探索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策略,让联盟学校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让联盟学校每位教师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从而使联盟总校、分校教育实力日趋均衡。
根据城区各小学布局、办学实力和群众认可度,靖远县组建了四个学校联盟,分别是靖远师范附属小学联盟、乌兰小学联盟、西关小学联盟、回民小学联盟。
办学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学校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同步发展、捆绑考核”的一体化管理格局。每学年初,联盟总校有计划、分学科、分年级选派中青年名优骨干教师交流到分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交流比例不低于分校教师总数的30%,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选派校级领导或中层领导1名,参与分校管理工作,期限不少于完整的一个学年;分校选派相同数量的学科教师或中层领导交流到总校。
为适应不同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靖远县把联盟分为两种形式:紧密型联盟和松散型联盟。紧密型联盟也称为“一体化”办学,主要是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联盟。这种联盟形式为“总校+分校”,设一名联盟总校长,实行总校长负责制,总校长作为联盟法人代表,负责统筹管理各联盟学校的办学。同时,各联盟学校分别设分校长及领导班子,在总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的管理工作。松散型联盟是联盟内各学校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仍为独立的实体单位,不涉及单位法人资格;教师与学校的隶属关系也不变,但工作岗位可以根据需要在盟校之间交流。在保持成员学校校长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成立由优质学校校长任组长,加盟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教育联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校在联盟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的管理工作。
联盟办学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共享,管理同步,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创建了均衡、公平的教育发展环境,为更多贫困家庭学生创造了上好学的目标。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