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怎样创出了京东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这个互联网的门外汉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B2C电子商务的第一?
  作为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兼主推手,刘强东多少是个电子商务的异类,他毫无互联网背景,1998年开始在中关村创业,以代理光磁产品起家,2001年开始转而做零售,最多时在北京、沈阳、深圳共有12家IT、数码产品连锁店。2003年以前,他对互联网的了解仅是“QQ可以泡MM”的层面,如果不是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刘的连锁店被迫关闭而遭到重创,他根本不会想到去做什么电子商务,而他最初也只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库存而已。2004年后,刘开始注册域名、开发电子商务系统,并逐步关闭线下连锁店,专心只做线上,此时离最早的B2C公司亚马逊出现已过去了10年。
  现在看来,这种后知后觉未必不是一件好事。2003年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7950万,曾经喧嚣一时的B2C先驱8848早已失败,而卓越、当当们仍走在模仿亚马逊的道路上,2004年亚马逊就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进军中国。
  而物流、信用、消费习惯这些阻碍中国B2C发展的几座大山也在2003年前后被悄悄搬走:2002年12月,招商银行开始发放信用卡;2003年,快递业初步成熟;2003年的12月,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事实上,携程也是一家B2C电子商务公司),这也意味着新一轮互联网热潮的开始。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2003年,发展电子商务的外部条件基本成熟,而刘强东正好是那个有准备的人。但为什么是刘强东?为什么这个互联网的门外汉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B2C电子商务的第一?
  
  创业伊始
  
  刘强东说,自己创业的动力源自儿时强烈的饥饿感。1973年,刘强东出生在江苏宿迁一个海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从小在农村和奶奶一起长大。
  虽然家里几代经商,可因为学习成绩好,家人希望他“学而优则仕”。1992年,刘强东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入学没多久,师兄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倒数第二。刘强东顿时心里发凉,从此开始找一切机会参加社会实践。
  大三时,刘强东开始学习编程,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依靠这项专长,他参与到了一些政府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并挣到了十几万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大四,靠着赚到的第一桶金和借来的十几万元,刘强东盘下了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接手后,他把所有店员的薪水上调一倍,改善食宿条件,由店员采购和收银。因为要上课,每周只去店里两次。谁知,不到一年时间就赔光了他赚来的第一桶金,还搭上了借来的钱。刘强东这才发现,员工平时吃饭,不光吃好菜,还要喝好酒;采购员为了赚钱,报账时多报;收银员为了自己赚钱,瞒报营业额。
  总结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刘强东认为是将信任和管理混为一谈。“对员工一定要信任,但信任不等于没有管理。让你加入团队就是信任,但要通过制度、规章、流程加以管理,有互相监督的体系。”
  1996年大学毕业后,刘强东选择了一家日资企业,业余时间编程赚钱还债。这家日资企业实行的是轮岗制,从电脑信息化到物流岗位,再到采购,刘强东通过轮岗对公司所有的环节了如指掌。待遇优厚又稳定的外企工作,两年后刘强东却轻易做出了放弃的决定。怀揣着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元存款,骑着一辆破二八自行车,刘强东就这样走上了他的创业之路。
  那时的中关村,是无数IT青年的创业起点。1998年,海龙市场前面有一个海开市场,那是当年中关村最便宜的柜台。但一年时间里,36个柜台最多只租出七个,很冷清。资金有限的刘强东就选择从那里起步。
  一开始,刘强东主要做光磁产品代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每天,一脸稚气的他就站在楼下四处发传单。“但做这些工作时我并不觉得卑微,那时心里有个信念——这是我伟大事业的起点,我与其他发小广告的不同。”刘强东说。
  当时正在读研的女朋友去柜台看他时常问他三个问题:难道你一辈子就要这么生活下去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块出国呢?你为什么不能考研呢?女朋友的父母也坚决反对,认为刘强东没出息、“只认钱”,就连自己的父母他也瞒了3年的时间。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我创业前三年最大的痛苦,是感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理解我。”刘强东回忆,从恋人到父母,没有人支持他创业,周围的人也不理解他,“那种痛苦最难受。”
  创业之初,刘强东并没有什么优势,柜台位置差、人手不足,但刘强东发现,他的客户大多来自影楼,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都不具备,他就主动为客户做起了免费培训。这一举措为京东积累了大量客户。三年后,他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光磁代理商。
  
  转战连锁
  
  对市场和产品的敏感让刘强东在创业三年中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1000万,但也让他处在一个选择未来方向的关键点上。
  代理商的生意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拿到好产品的代理权,赚钱很容易。但光磁耗材毕竟是一个很小的领域,而且利润率下跌趋势在持续。刘强东意识到“代理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流通环节,早晚要死掉,因为品牌厂商或分销商可以跨过代理商,直接到达零售商”,所以“如果不转型,再等三年,我们会很死的很惨。”
  摆在刘强东面前有两条出路,一是往上走,成为一个分销商,二是往下走,做零售商。分销商可供研究的案例是神州数码,当时它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分销商了,但是公司价值依然很低。神州数码2001年全年销售收入为105.2亿元,利润仅为1.7l亿元,利润率不过1.6%。刘认为,“分销公司在整个流通产业链里面能够带来的价值很小,实际上就是一个资金和物流平台,它没有资格去赚更多的钱”,于是很快便放弃了做分销商的想法。
  往下则是做零售商,风生水起的国美电器很自然地成为了刘强东研究的对象。2001年初开始,他跑遍了北京国美的各个连锁店。北太平庄的那个旗舰店去了无数次,他有时会买点电器,有时和销售人员讨价还价,问各种问题:进货渠道、配送等等。当时国美在北京已经有超过20个店。5月,国美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子开了13家店,连锁店的扩张速度让刘强东印象深刻。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国美这种大规模连锁零售模式,也将是IT、3C产品渠道的未来,“连锁可以不断复制,迅速扩大规模,而传统的百货商场、IT卖场虽然也能赚钱,但无法复制,做不大”,做IT数码全国连锁店成为刘强东的目标。
  2001年,刘强东的第一家零售店在中关村苏州街上的银丰大厦开张,取名为“京东多媒体”,最初只有2个人,主要销售高端声卡、键盘、鼠标等毛利较高的电脑外设产品。但代理是走量,而零售需要将机子一台一台去卖,如何吸引每一个客户到你这里来买东西,如何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服务附加 值,是做零售需要考虑的问题,两者商业文化可谓大相径庭。
  刘强东用了5个月才让自己和员工从做代理的思路转到做零售,然后开始开设自己的第二、第三家店,到开设第六家店之后,速度就加快了,最快时1个月开了3家店。后来甚至把店开到了沈阳,他曾和当地的合作伙伴说,“京东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在全国开1000家IT Small Shop,让中关村电脑城消失”,这样的豪言当然有自壮声色的意味,但他当时已经确信电脑城这种集贸市场式的渠道必然会走向衰落。刘强东后来去香港时还特意去看了十年前很火爆的旺角电脑城,“真是凄惨的不行”。
  2007年,eBay市值被亚马逊超越,似乎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即使都放在网络之上,集贸市场的渠道模式亦将走向衰落。
  
  “非典型”触网
  
  2003年4月19日,刘强东在人民大学西门的城乡超市买了两金杯车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发给京东多媒体的60多名员工,让他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生活一个月,以躲避非典疫情。对于1个月之前还在谋划2003年将连锁店从12家增加到18家的刘强东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刘认为“员工的生命安全大于公司的生存权,公司可以倒闭,但是不能有任何员工因为工作而感染非典,这是不可容忍的,如果有这种事发生,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存在成功的可能。”
  在安排完所有的员工之后,刘强东需要面对几百万的库存产品。为了提高毛利,京东一向采取现货现结,如果不卖出去,所有亏损都会由京东自己承担。非典造成IT产品跌价很快,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价格跌去30%,刘强东计算,如果非典迟迟不结束,京东最多只能坚持半年,必须要把这些货卖出。
  互联网似乎是唯一可能的渠道了。
  刘强东上大学、打工、创业都在中关村这个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但有趣的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也从没想过去做电子商务,更没听说过什么8848,因为他的业务跟互联网没有牵扯,不需要上网。
  非典几乎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刘强东开始接触互联网,他和他的团队开始在硬件论坛上发帖,疯狂加QQ好友,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原始的方式注定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折腾十几天也就做成十几单生意。所幸“京东多媒体”在硬件发烧友中还颇有知名度,于是逐步打开了一些局面。
  6月底,非典得到控制,京东的线下业务恢复正常,但心有余悸的刘强东不敢再贸然扩张,维持了12个店面的规模,而网上团购的那些用户仍然不时有需求,并要求京东开设自己的网站。“最初只有36个客户,数量很少,但这些人要么是论坛版主,要么是资深玩家,在网上很有影响力,他们给我很多蜜糖吃,说会推荐京东的网站”,得知一个小型网站租带宽一年不过1千多元,刘强东决定成立京东自己的论坛,并安排一位员工处理这些网络买家的需求。
  也许是这最早36个客户的口碑效应太大,在没有开设网上商城、只有一个简单BBS论坛、没打过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京东来自网上的订单在持续不断的增加,2003年6月到2003年底,网上订单一共超过了1000单,最多一天有35个订单,甚至比一个线下连锁店都要多,刘强东感觉到了这个速度的可怕,于是招了技术人员开发商城程序。
  
  京东雏形
  
  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电子商务网站上线。自此,刘强东完全被互联网吸引住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了网上,和京东的2700名注册用户“都很熟”。这一年京东一直是线上线下业务并行发展,但处理网上业务的人增加到3个,刘强东可以很直观地比较这两种零售方式。
  在2004年的6000万销售额中,来自线下和线上的量分别为5000万和1000万,网上销售的价格比线下大约低5%,也就是说,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京东的业务仍主要来自线下。但两者增长速度却有天壤之别:由于停止店面扩张,这一年线下业务大约只增长了不到15%,而网络业务的月复合增长率却达到了26%,即一年增长16倍,尽管部分原因是基数太小,但这个惊人的速度仍然足以让刘强东在2004年年底时开始考虑:未来是继续原有策略做线下连锁店,还是放弃线下,专心做网上销售?
  京东的团队几乎没有人认为这两者存在冲突:一个规模大,一个速度快,完全可以同时运作,没有必要放弃哪一个。刘强东却不这么想,“如果能做到1000个连锁店,当然很有价值,同样,如果能做成Dabs、亚马逊那样的网上零售公司,肯定也很有价值。但我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也只有一点。我们那么小,一定要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点,才能获得一些竞争性,分散用力只能是找死,只能做一件事,我必须做出选择。”当时距京东从代理商转型连锁零售商不过3年时间,连锁模式在中国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刘强东决定放弃连锁,转战网络。
  “2004年我做了很多研究,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对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的认识,我发现100年来全世界商业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两条线,每一种新模式出来的时候,只要能够提升效率,压低成本,就会颠覆旧有的模式。为什么百货商场的毛利高达50%,沃尔玛只有15%,但沃尔玛的价值比百货商场高那么多?很简单,就是因为沃尔玛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它不需要50%的毛利,只要有15%就能赚钱,所以我认为毛利率对零售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做零售比拼的是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如果每个人都在追求40%、50%的毛利率,商业模式就不会进化,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一个产品交给你,你要加上30%卖出去才能赚钱,损耗这么多,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刘强东说,但“网上业务比连锁模式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成本还要低、效率还要高,这是促使我下决心放弃连锁,做网上零售的真正原因。”
  有一个例子颇可说明刘强东对成本控制的注意。在开连锁店的时候,京东的员工手册里包括这样的内容:店面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情况下才可以开灯;装货物的纸箱要由专人负责回收再定期卖出去,变成钱,这种对成本近乎苛刻的控制在中关村并不多见。即便京东做到今天的规模,刘强东仍然对成本有着堪称高超的控制力:3C产品是一个价格变化极其迅速的行业,2008年京东销售额超过13亿,其中95%来自3G产品,但是因为产品本身降价而带来的损失只有4.2万元。
  网上零售相对于连锁模式在成本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店面租金、水电、陈列品折旧,也不需要庞大的销售人员,国美等家电连锁企业的费用率在11%至12%之间,而京东2005年中期关掉线下连锁店后,费用率立刻从10%降到了个位数。“虽然我现在比国美苏宁小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的成本能永远比它低,周转率永远比它快,我就不用怕。”
  “我今天还抱着不变的理论,只要成本比你低,就没什么可怕的,无论怎么打,我肯定不会败,如果我成本比你高的话,打到最后一定失败。”
其他文献
二线品牌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背后所支撑的资源,不能以一时的成功掩盖存在的问题,更不能以一时的成功打“1000亿”的主意。  震撼世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刚刚平息,又闹了一波“性早熟”、“恶意诽谤”事件,这一波还没有完全平息居然又冒出了“皮革奶”。笔者不想讨论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想探讨每当危机事件爆发的时候,那些没有被事件缠身的二线品牌如何正确利用事件快速成长。    销量猛增不等于品牌提升  
期刊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生产一线的员工是否承担了他们应尽的重要职责,而是你必须自己身处生产一线,亲自推动企业利润的上升。    企业案例:    我们家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以OEM(为其他品牌商家进行委托代工生产)的形式生产制造鱼麋制品和冷冻食品,同时也生产公司自己品牌的腌制类海产品,我本人是公司的第三代传人。公司的年度销售额在前年是14亿日元,去年是13亿日元。近年来由于作为生产原料的鱼类价格高居不下,
期刊
无论从人口统计数据还是国家的政策导向看,企业是时候与员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了。  长期以来,在企业招聘供需关系上,求职者一直处在劣势状态,这种劣势反应在企业的价值分配体系中,体现了一种失衡的状态,结果是企业在高速成长,而员工的薪酬收入相比企业的利润却增长缓慢。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
期刊
传统文化中较大的权力距离孕育了中国式的企业家文化,在本土众多中小型企业中表现为领导人的作用过于突出,从而形成了一些问题。  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反映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即在某一社会制度中,上下级间的权力不平等)状况的容忍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 
期刊
在全民皆着西服的情况下,中国服装企业在服装品牌经营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做中国的“西服”还是做欧美的“西服”。  目前国内中高端服装市场中的强势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假洋鬼子”,即贴洋品牌而在国内生产和销售。不久前,有媒体以“卡尔丹顿等国产服饰贴洋商标赚取暴利”为题对卡尔丹顿进行了负面报导,批判其在国外注册品牌,以欧美概念在国内市场牟取高额利润的行为,并直指与其相似做法的国内服装企业。  报道引起了国
期刊
海底捞的所有做法别人都可以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而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  海底捞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议的话题。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中,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但是海底捞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之路。火锅不是什么高科技,非常容易复制,很难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海底捞硬生生地在这个竞争门槛非常低的行业筑起了一座同行非常难以逾越的竞争门槛。海底捞的所有
期刊
成功的沟通在于双方强烈的共鸣感,有了共同的共鸣感才有共同的话题,能够换位思考进行相应的沟通,才能更好的引起患者思想的共鸣。  树立权威形象。如今,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大部分目标消费人群属于久病成医的患者,熟稔医学知识,为此健康代表必须熟练的掌握产品知识、对手的优劣势、相关医学知识,从症状诉求和医学理论方面能够把握消费者,树立病症的医学权威形象,对患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医学用药指导。    弱化商业
期刊
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是客户,你就分散了宝贵的资源去追求并不存在的机会,功的交易屈指可数,结果是损失了士气和盈利能力。  商业世界中充满了对销售的误解。以下八个误解已经不知不觉被当作“常识”。一旦这些误区嵌入公司的文化,销售士气及收入的降低几乎不可避免。    误区一:客户永远是对的    假装顾客永远是对的是一种屈尊俯就,如果客户想购买某些对他们生意不利的东西会怎样?你没有责任向客户指出?如果你总是
期刊
一个好的定位,必是建立在对市场生态和自我核心竞争力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之上。    服装品牌取个西化的名字,在国外注册,在国内生产和销售,这是无奈之举,因为国内消费者购买时就是偏向于国外品牌,或是西化的品牌。本土服装企业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呢?  答:当今服装品牌的核心不在面料,也不在加工技术,而在于文化。  国内消费者偏爱购买外国品牌或者西化的品牌,说到底,是偏爱国外服装品牌所代表的譬如运动休闲
期刊
四无企业,举步之处就要追求“合作对象差异化、合作模式差异化”,建立自己的“企业链”。  所谓“四无企业”,就是那些“没有资金、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历史故事、没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笔者先后服务了十几家“四无”企业,见证了它们的高速成长、至少是“一度高速成长”。    攻其所“不能救”    虽然不能说“强大的品牌都是纸老虎”,但我们可以说,“所有强势品牌都有纸老虎的一面”。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强者弱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