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本文试图从新课程的视角出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探索。
反思物理教学中的五对矛盾。
1“可利用时间”和“被利用时间”
每一学科的教学都有“可利用时间”,“可利用时间”指用作这学科教学的上课时间及学生在课外学习这学科的时间。上课时间的量是由课堂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而学生用作学习该学科的时间,则应是因人而异的,但各学科之间会有一种约定性的分配。在可利用时间内进行教和学的活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会有浪费,只有一部分时间真正被利用,如果把被利用时间和可利用时间量的比值叫做时间利用率的话,那么,时间利用率就是一个小于或等于1的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时间利用率。
学生学习的可利用时间是个常量(定量),扩大本学科的可利用时间,势必减少其它学科的可利用时间,因而用这样的方法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不可取。被利用的时间是个变量,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增加这个变量,所以要通过提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被利用时间包括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无关时间是进行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活动所化去的时间,如在上课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处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无效时间是指在这时间里似乎进行教学活动,但没有带来教学效果,如上课在黑板上抄题目,(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又如教学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以致学生学生无法接受或无效益;再如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以致多次重复讲解,使部分时间无效;也有课外作业布置不恰当,多数学生无法解答以致使学生进行无效学习。为减少未被利用时间,我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可利用时间,上课的节数按课程教学计划办,决不任意加课时,课外作业量也给以控制,一节所布置的作业量约需半节课来完成。这样的自我约束就会增强珍惜可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的观念,上课也不会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为了减少无效时间,课前了解和分析学生准备的知识水平,制定合理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外作业的挑选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活动。
2 “教过”和“教会”
教学过程中必有教师“讲”的环节,“教过”是指教师已完成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已向学生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我们就说这知识是“教过”的。“教会”是指教师不仅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知识。有一种说法,有没有教过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得会是学生的责任。这种说法显然是曲解了教师的责任。教学活动的结果要引起学生的行为改变,如果只教,而不负责会不会,学生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改变,就谈不上教学的效能。“会”才是教学的有效成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3 “学知识”和“做题目”
学习知识和做题目的关系应是:做题目是知识的应用,通过解题练习,可以巩固、拓宽知识,增长能力。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把做题目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会解题,就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有的教师也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这是对教学目的的曲解,也会导致对教学质量的误解。因为不同学生解出同一个题目,思想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再生性思想,而有的可能是创造性思想,解出题目并不能唯一反映教学质量。这想法的滋长,会使学生化时间大量解题,并以解题题目为满足,于是解题、对答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盲目地解题,使解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大受损伤,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
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例如使学生认识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这种效应是即时效应。但有些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段较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如:能力培养的目标,思想修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为发展目标,这些教学效应应是长远效应,也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教学效果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着眼于长远效应,单纯追求即时效应,会影响学生全面成长。当然,两种效应不是对立的,即时效应的积累会促进长远效应的产生,而注重长远效应的形成,会缩短即时效应获得的过程。
5 “多数”和“少数”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总之,物理现象五彩缤纷,其中有直观亮丽、奇特美妙的自然景观;也有简洁优美、博大精湛的理论科学;还有千古留芳、永不磨灭的艺术足迹。把“物理美”延续下去,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2] 《素质教育全书》,舒达、蒋长好,1997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反思物理教学中的五对矛盾。
1“可利用时间”和“被利用时间”
每一学科的教学都有“可利用时间”,“可利用时间”指用作这学科教学的上课时间及学生在课外学习这学科的时间。上课时间的量是由课堂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而学生用作学习该学科的时间,则应是因人而异的,但各学科之间会有一种约定性的分配。在可利用时间内进行教和学的活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会有浪费,只有一部分时间真正被利用,如果把被利用时间和可利用时间量的比值叫做时间利用率的话,那么,时间利用率就是一个小于或等于1的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时间利用率。
学生学习的可利用时间是个常量(定量),扩大本学科的可利用时间,势必减少其它学科的可利用时间,因而用这样的方法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不可取。被利用的时间是个变量,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增加这个变量,所以要通过提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被利用时间包括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无关时间是进行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活动所化去的时间,如在上课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处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无效时间是指在这时间里似乎进行教学活动,但没有带来教学效果,如上课在黑板上抄题目,(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又如教学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以致学生学生无法接受或无效益;再如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以致多次重复讲解,使部分时间无效;也有课外作业布置不恰当,多数学生无法解答以致使学生进行无效学习。为减少未被利用时间,我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可利用时间,上课的节数按课程教学计划办,决不任意加课时,课外作业量也给以控制,一节所布置的作业量约需半节课来完成。这样的自我约束就会增强珍惜可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的观念,上课也不会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为了减少无效时间,课前了解和分析学生准备的知识水平,制定合理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外作业的挑选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活动。
2 “教过”和“教会”
教学过程中必有教师“讲”的环节,“教过”是指教师已完成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已向学生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我们就说这知识是“教过”的。“教会”是指教师不仅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知识。有一种说法,有没有教过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得会是学生的责任。这种说法显然是曲解了教师的责任。教学活动的结果要引起学生的行为改变,如果只教,而不负责会不会,学生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改变,就谈不上教学的效能。“会”才是教学的有效成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3 “学知识”和“做题目”
学习知识和做题目的关系应是:做题目是知识的应用,通过解题练习,可以巩固、拓宽知识,增长能力。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把做题目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会解题,就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有的教师也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这是对教学目的的曲解,也会导致对教学质量的误解。因为不同学生解出同一个题目,思想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再生性思想,而有的可能是创造性思想,解出题目并不能唯一反映教学质量。这想法的滋长,会使学生化时间大量解题,并以解题题目为满足,于是解题、对答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盲目地解题,使解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大受损伤,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
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例如使学生认识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这种效应是即时效应。但有些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段较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如:能力培养的目标,思想修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为发展目标,这些教学效应应是长远效应,也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教学效果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着眼于长远效应,单纯追求即时效应,会影响学生全面成长。当然,两种效应不是对立的,即时效应的积累会促进长远效应的产生,而注重长远效应的形成,会缩短即时效应获得的过程。
5 “多数”和“少数”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总之,物理现象五彩缤纷,其中有直观亮丽、奇特美妙的自然景观;也有简洁优美、博大精湛的理论科学;还有千古留芳、永不磨灭的艺术足迹。把“物理美”延续下去,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2] 《素质教育全书》,舒达、蒋长好,1997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