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这时既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生活习惯的危险阶段,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
一、利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用餐习惯、睡眠习惯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睡眠习惯呢?我们利用教学活动,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用餐、睡眠习惯。可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幼儿。孩子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每次孩子们吃完饭,桌子上、地上就一团糟。我们就开展了语言活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通过故事,小朋友知道了吃饭时如果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不干净。对于那些挑食的孩子,就和他讲道理,提醒他每种菜都有很好的营养,只有不挑食的孩子身体才会长得高、长得健康。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利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我们通过自主性游戏中的“娃娃家”和“菜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把各种菜归放整齐。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或是贴小红花、贴五角星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小朋友轮流做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了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1.守规则,常坚持。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回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的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2.标准统一,共同监督。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3.培养集体观念。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等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
4.发挥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就形成了好的习惯。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习惯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应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使他们主动与教师配合,督促、要求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这个老师这样要求、那个老师那样要求,幼儿园一个要求、家里又是一个要求,只有家园步调一致、教师间密切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現实中就有这样的情况:为了孩子的饮食卫生,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吃饭时不要边吃边玩,要安静、专心进餐。而家庭中的情况往往是电视的嘈杂和成人间的喧哗。当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大声说:“老师说了,吃饭时不要说话!”却招来一家人开心的大笑,我想这时的孩子肯定是相当困惑的……
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比如如“刷牙”,如果家长有时候要求,有时候又不要求,孩子可能就存在侥幸心理:这次不刷,也许妈妈不会发现。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总之,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要想得到巩固,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纲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多用榜样、表扬、鼓励等方法,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利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用餐习惯、睡眠习惯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睡眠习惯呢?我们利用教学活动,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用餐、睡眠习惯。可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幼儿。孩子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每次孩子们吃完饭,桌子上、地上就一团糟。我们就开展了语言活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通过故事,小朋友知道了吃饭时如果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不干净。对于那些挑食的孩子,就和他讲道理,提醒他每种菜都有很好的营养,只有不挑食的孩子身体才会长得高、长得健康。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利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我们通过自主性游戏中的“娃娃家”和“菜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把各种菜归放整齐。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或是贴小红花、贴五角星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小朋友轮流做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了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1.守规则,常坚持。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回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的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2.标准统一,共同监督。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
3.培养集体观念。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剪指甲,老师可通过情境故事等形式教育幼儿要勤剪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很容易藏着细菌。在集体的合作和带动下,个别的幼儿就改变了原先的不良习惯。
4.发挥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就形成了好的习惯。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习惯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应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使他们主动与教师配合,督促、要求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这个老师这样要求、那个老师那样要求,幼儿园一个要求、家里又是一个要求,只有家园步调一致、教师间密切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現实中就有这样的情况:为了孩子的饮食卫生,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吃饭时不要边吃边玩,要安静、专心进餐。而家庭中的情况往往是电视的嘈杂和成人间的喧哗。当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大声说:“老师说了,吃饭时不要说话!”却招来一家人开心的大笑,我想这时的孩子肯定是相当困惑的……
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比如如“刷牙”,如果家长有时候要求,有时候又不要求,孩子可能就存在侥幸心理:这次不刷,也许妈妈不会发现。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总之,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要想得到巩固,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纲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多用榜样、表扬、鼓励等方法,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