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大班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对他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与小学在任务期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面临众多的断层问题,如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至关重要。这是幼儿园、家庭、小学都非常关注的共同问题。
一、提高认知,让大班教师了解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大班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教育存在着许多相同和不同的方面。
一方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园教育贯彻新《纲要》的今天,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理念上已趋于一致,在目标、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很靠近。都注重情感教育和熏陶,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过程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学生多种通道感知和理解,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知识技能方面,都强调直观教育,强调生活体验,注重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但同时也提高了要求,提高和加大了学生认知和学习的难度。很明显,新课程不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强调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要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有机结合,重视应用和积累。就要进行这样的铺垫,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另一方面,小学与幼儿园教育也不容质疑地存在现实的区别:如课堂学习与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的差异;学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差异;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潜在隐性的学习任务的差别等。在培养孩子的任务感责任心要求与做法上,在加强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培养方面也会向小学积极靠近。另外,小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幼儿教师的教态可能也有一些区别,低年级小学教师的教态一般来说亲切大方又不失严肃的,幼儿园教师相对活跃自然,与孩子们往往融为一体。不同的教学态度可能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布置作业方面,幼儿园基本上是弹性作业,可做可不做,而小学里,该做的作业非做不可,包括口算、朗读等非书面作业,这对学生的意志、学习兴趣等方面来说是一个考验,而幼儿园的孩子则相对宽松。
二、加强沟通,家园双方共同剖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70%来自于家庭教育,30%来自于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将要跨入小学前,总有这样那样的心理负担,或担心自己的孩子智力不好,学习不行,怕跟不上,或认为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担心孩子读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好好听课,或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能积极举手发言,或担心自己的孩子比较怕陌生,不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等等,凡此种种,不一举例。当然,这些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关键是我们家长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调整或改变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就容易导致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从而影响他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一般来说,家长产生上述过滤和想法,就容易产生以下倾向性的问题:
(1)片面性。一般家长在心理上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忽视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的培养。我们建议家长通过孩子下棋、听故事、学习乐器等可以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
(2)超前性。有的家长为了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但不久就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掌握教育的适度性,让孩子得到自然和谐的发展。
(3)缺比較。有些家长不太善于比较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往往容易把自己孩子的优点或缺点放大,导致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而且幼儿本身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处以反复变化的状态,因此,我们希望家长要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善于学会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与引导,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适度指导,帮助家长带着孩子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
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尽快适应小学起始年级的学习生活,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如今的孩子在家中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喜悦,或倾诉自己的烦恼,并通过与同伴、师张沟通解决困惑。这时,家长和教师不应该给孩子太重的负担,不要多指责和批评,要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愉快,使之爱学、会学,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1.从心理准备入手做好幼小衔接。我们会关注幼儿角色的转变,从目前幼儿进入小学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有学习不适应与社会交往不适应这两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培养孩子一定的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个性、情感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和社会交往这两方面适应不良,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就会产生或攻击性行为以及孤僻、善嫉妒等问题。
因此,我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引导与教育过程中,为避免孩子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家长和老师更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准备上做好幼小衔接。
(1)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出发,一是安排角色游戏,开展“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学习遵守规则。二是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引导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并锻炼其意志品质。三是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有的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或退缩、或产生报复性行为,以致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而,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的能力,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2)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要求:家长不要轻易发火。读小学的孩子,家长的期望与幼儿园不同,往往要求比较高,当几次考试下来,孩子的成绩不怎么样时,有的家长往往发火,训斥孩子,或对孩子失去信心。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长看来都是比较聪明活泼的,但到了小学,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了问题孩子,许多家长都这么说,我孩子学习不行,是否智力有问题。并且在平时经常训斥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抱怨:这么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其实,我们应该反思,是何原因导致了家长这样的想法?其实孩子还是好孩子,只是父母亲的思想变了,在大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所以对孩子出错不再宽容,轻易就发火,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自尊心受到影响。其实,孩子感到很委屈:仅仅相差几个月,家长对孩子提高了要求,孩子怎么能够适应呢?
2.从习惯上培养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习惯重要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上学后最重要的事。“扶上马,送一程”肯定是必要的。于是头一个月,丝毫不敢懈怠,常督促、常讨论,尽量让孩子行为上到位,思想上到位,不能松懈,一旦问题出来,再去挽救,可能就比较麻烦了。家长应在注意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算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并为今后奠定一生的学习基础。
采取措施和对策:
(1)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多了解儿童,多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少一点主观设想,尤其是不能按照大人的设想,来教育要求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能达到以下要求就不错了。对学习生活的第一阶段来说,定位很重要,我们要帮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不要把过多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幼儿园的心情带到小学里来,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允许孩子有一个阶段的适应过程,不要过分担心,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在一个月后都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适度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对学习,我的态度一贯是习惯养成多干预,学习方法多引导,知识吸收靠自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要因势利导地能提出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然后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问题的答案。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好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3)强化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小学和幼儿园学习的最大差异。“作业我必须要完成,错题我应该要订正”这些意识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家长要多关注这一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做好孩子的表率。(举例)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應加上“会思考”,激发幼儿的想象、探索、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
(4)重视孩子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父亲和母亲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以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家里应该买一些有关部门自然现象的书、关于花卉、动物、果树、观赏树木的书以及关于大气层中奇异现象的书、关于地层深处的书、关于遥远国度的书(地球仪),当然还有关于祖国的书等等,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我们很难教会孩子阅读的。家里形成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让孩子有他们小小的藏书,让孩子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专家:知识型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的学习、文化的熏陶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孩子多加赞赏和鼓励,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在入学阶段其实是相差无几的,有的孩子接受得较快,有的接受得相对较慢,这与每个人的天性有关,不要因为分数的高低而去责怪孩子,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家长的在这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使他充满信心,不要因为考试差一点而对孩子失去信心,而要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帮助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家长是最明智的。往往有的家长一旦遇到孩子考得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训斥,使孩子担惊受怕,下次考试,就可能使他担惊受怕,从而影响考试情绪,产生考试恐惧感,进而丧失学习信心。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逐步使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使孩子愉快充满自信地跨入小学的大门。
一、提高认知,让大班教师了解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大班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教育存在着许多相同和不同的方面。
一方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园教育贯彻新《纲要》的今天,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理念上已趋于一致,在目标、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很靠近。都注重情感教育和熏陶,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过程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学生多种通道感知和理解,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知识技能方面,都强调直观教育,强调生活体验,注重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但同时也提高了要求,提高和加大了学生认知和学习的难度。很明显,新课程不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强调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要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有机结合,重视应用和积累。就要进行这样的铺垫,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另一方面,小学与幼儿园教育也不容质疑地存在现实的区别:如课堂学习与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的差异;学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差异;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潜在隐性的学习任务的差别等。在培养孩子的任务感责任心要求与做法上,在加强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培养方面也会向小学积极靠近。另外,小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幼儿教师的教态可能也有一些区别,低年级小学教师的教态一般来说亲切大方又不失严肃的,幼儿园教师相对活跃自然,与孩子们往往融为一体。不同的教学态度可能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布置作业方面,幼儿园基本上是弹性作业,可做可不做,而小学里,该做的作业非做不可,包括口算、朗读等非书面作业,这对学生的意志、学习兴趣等方面来说是一个考验,而幼儿园的孩子则相对宽松。
二、加强沟通,家园双方共同剖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70%来自于家庭教育,30%来自于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将要跨入小学前,总有这样那样的心理负担,或担心自己的孩子智力不好,学习不行,怕跟不上,或认为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担心孩子读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好好听课,或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能积极举手发言,或担心自己的孩子比较怕陌生,不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等等,凡此种种,不一举例。当然,这些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关键是我们家长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调整或改变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就容易导致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从而影响他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一般来说,家长产生上述过滤和想法,就容易产生以下倾向性的问题:
(1)片面性。一般家长在心理上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忽视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的培养。我们建议家长通过孩子下棋、听故事、学习乐器等可以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
(2)超前性。有的家长为了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但不久就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掌握教育的适度性,让孩子得到自然和谐的发展。
(3)缺比較。有些家长不太善于比较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往往容易把自己孩子的优点或缺点放大,导致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而且幼儿本身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处以反复变化的状态,因此,我们希望家长要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善于学会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与引导,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适度指导,帮助家长带着孩子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
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尽快适应小学起始年级的学习生活,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如今的孩子在家中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喜悦,或倾诉自己的烦恼,并通过与同伴、师张沟通解决困惑。这时,家长和教师不应该给孩子太重的负担,不要多指责和批评,要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愉快,使之爱学、会学,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1.从心理准备入手做好幼小衔接。我们会关注幼儿角色的转变,从目前幼儿进入小学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有学习不适应与社会交往不适应这两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培养孩子一定的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个性、情感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和社会交往这两方面适应不良,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就会产生或攻击性行为以及孤僻、善嫉妒等问题。
因此,我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引导与教育过程中,为避免孩子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家长和老师更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准备上做好幼小衔接。
(1)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出发,一是安排角色游戏,开展“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学习遵守规则。二是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引导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并锻炼其意志品质。三是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有的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或退缩、或产生报复性行为,以致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而,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的能力,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2)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要求:家长不要轻易发火。读小学的孩子,家长的期望与幼儿园不同,往往要求比较高,当几次考试下来,孩子的成绩不怎么样时,有的家长往往发火,训斥孩子,或对孩子失去信心。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长看来都是比较聪明活泼的,但到了小学,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了问题孩子,许多家长都这么说,我孩子学习不行,是否智力有问题。并且在平时经常训斥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抱怨:这么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其实,我们应该反思,是何原因导致了家长这样的想法?其实孩子还是好孩子,只是父母亲的思想变了,在大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所以对孩子出错不再宽容,轻易就发火,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自尊心受到影响。其实,孩子感到很委屈:仅仅相差几个月,家长对孩子提高了要求,孩子怎么能够适应呢?
2.从习惯上培养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习惯重要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上学后最重要的事。“扶上马,送一程”肯定是必要的。于是头一个月,丝毫不敢懈怠,常督促、常讨论,尽量让孩子行为上到位,思想上到位,不能松懈,一旦问题出来,再去挽救,可能就比较麻烦了。家长应在注意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算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并为今后奠定一生的学习基础。
采取措施和对策:
(1)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多了解儿童,多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少一点主观设想,尤其是不能按照大人的设想,来教育要求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能达到以下要求就不错了。对学习生活的第一阶段来说,定位很重要,我们要帮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不要把过多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幼儿园的心情带到小学里来,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允许孩子有一个阶段的适应过程,不要过分担心,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在一个月后都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适度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对学习,我的态度一贯是习惯养成多干预,学习方法多引导,知识吸收靠自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要因势利导地能提出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然后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问题的答案。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好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3)强化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小学和幼儿园学习的最大差异。“作业我必须要完成,错题我应该要订正”这些意识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家长要多关注这一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做好孩子的表率。(举例)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應加上“会思考”,激发幼儿的想象、探索、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
(4)重视孩子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父亲和母亲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以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家里应该买一些有关部门自然现象的书、关于花卉、动物、果树、观赏树木的书以及关于大气层中奇异现象的书、关于地层深处的书、关于遥远国度的书(地球仪),当然还有关于祖国的书等等,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我们很难教会孩子阅读的。家里形成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让孩子有他们小小的藏书,让孩子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专家:知识型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的学习、文化的熏陶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孩子多加赞赏和鼓励,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在入学阶段其实是相差无几的,有的孩子接受得较快,有的接受得相对较慢,这与每个人的天性有关,不要因为分数的高低而去责怪孩子,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家长的在这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使他充满信心,不要因为考试差一点而对孩子失去信心,而要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帮助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家长是最明智的。往往有的家长一旦遇到孩子考得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训斥,使孩子担惊受怕,下次考试,就可能使他担惊受怕,从而影响考试情绪,产生考试恐惧感,进而丧失学习信心。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逐步使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使孩子愉快充满自信地跨入小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