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实录及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受观摩课的影响,把两个课时的内容集中在一课时完成,而另一课时则用大量的练习来查缺补漏,既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针对这一情况,五华区小语教研室开展了“合理分配课时容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向全区展示了先锋小学陈文老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让老师们进一步掌握合理分配课时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温故导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两篇课文?通过学习,你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
  生1:我们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和《最大的麦穗》两篇课文。
  生2:我明白了人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这个道理。
  生3:我明白了一个人虽然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把握住眼前的机会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点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专题,这样的导入既恰当地引出课文内容,又复习和强调了本单元的专题。)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通读课文后,找出生字所在句子,再读一读。
  师:请同学读生字所在的四句话。
  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生字。其他学生先描红、再抄写。
  三、生字拓展练习
  学习生字“魁”。
  师:“魁”字出现在课文中的加拿大魁北克省这个词语中。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魁”字还有哪些义项。
  生:“魁”字在字典中的义项有:①为首的,如魁首;②高大,如魁伟。
  学习生字“贞”和二类字“柘”。
  师:我们再来学习生字“贞”和二类字“柘”。松、柏、柘、女贞都属于植物。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四种植物。
  生1:松树凌霜不凋、冬夏常青,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因此,古人视松为长青树。
  生2:柏是常绿针叶树,呈金字塔形。
  生3:柘是落叶灌木,生长极为缓慢,树龄均在50年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生4:女贞耐寒性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四种植物的介绍为后面理解为什么只有雪松存活下来做了铺垫。)
  学习生字“篷”。
  师:大家看这个“篷”字和哪个字特别像?
  生:“蓬”字与“篷”字是形近字。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不同,并完成下面练习。
  ()乱 帐()
  ()勃 车()
  (点评:对形近字,老师采用先让学生看字形,再查字典了解字义,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看得出这样的练习是老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
  学习生字“丫”。
  师:这个字看着简单,但是特别容易出错,我们再来书空一遍这个字。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师: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省一条山谷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生2:课文是按说出谜——揭开谜底、得到启示的顺序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谜、谜底、启示)
  师:请同学按顺序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通过走进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我们了解了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奇异的景象。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魁北克省的山谷去探究这一奇异景象之谜。
  (点评: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二是识写结合,识字、写字一齐落实。课堂无冗长的分析,为的是节省时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谁能看着板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吗?
  生: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种奇异的景象是一个谜。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即谜底。
  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我认为谜底是东坡雪大,其他树的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只有雪松能在这里生长。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的特点是先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自主寻求答案。)
  二、精读感悟
  师:这个谜底是课文直接告诉我们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继续探究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
  生:原因是东坡雪大,而西坡雪小。
  师: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客观原因是东坡雪大,而西坡雪小。那么,主观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请你们找一找。
  生:雪松的本领是主观原因。
  师:雪松的本领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或许能找出答案。
  生: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述雪松本领的这段文字: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教师多媒体演示该情景。)
  (点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适时而恰当,教师的演示使这段对雪松本领的文字描述具体可感,直观化了。)
  师:同学们,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三、感悟旅行者的话
  师:同学们,正是雪松具有弯曲和反弹的本领,所以它存活下来了,而其他的树却——
  生:被大雪压死了。
  师:作者是怎样凸现雪松这种本领的呢?
  生:作者通过与柘、柏、女贞等杂树的对比来凸现雪松的本领。
  师:这就是对比的手法。课文让我们知道了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卧薪尝胆》,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到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回到越国后,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褥子。经过二十多年励精图治,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师:这是一个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取得最后胜利的例子。请同学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点评:在第二课时里,老师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重点朗读,再次激疑,并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自主释疑,说出自己的感悟。同样是读,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读的要求和目的都不同。制订明确的、可操作的课时目标,是避免语文课堂教学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
  昆明市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理念:对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经历被剥削压迫的儿童来说,学习本篇课文就是要让他们了解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通过听讲和朗读课文,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体会乡亲们饮水思源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期刊
教学简述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故事感
期刊
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物”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个片段的描写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均为入物描写的经典。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算单位“千”,初步体会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把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不善于挖掘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泻的山洪,他果断指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教学老汉和小伙子对话的片段时,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词语和句子,启发想象,加深体验。彭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老汉和小伙子动作和对话的部分: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一把揪出一
期刊
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简析: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使
期刊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叙述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感受并回报父母的爱的故事,启发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教学双方的“沉默”,是故事的重点。面对老师意外的提问,孩子以“沉默”表示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安;老师以“沉默”搜寻孩子潜藏的淳朴和真诚。此情此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在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方面,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沉默”。可见,
期刊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萨沙一家人外出度假时突遭暴雨,父母把仅有的一件雨衣让给了年纪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不甘心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的故事。这篇课文在描写萨沙一家人时突出了两点:一是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二是大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把它给了萨沙。其
期刊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理念】  理念之一:重视朗读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和所浸透的情感;遵循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独特感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格。  理念之二:鉴于本文虽是写人的记叙文,但并不明显具备一般叙事文章那样典型的“五要素”,也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