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理念已经不再推崇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更是如此。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此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相关的知识,并且可以进行运用,为后期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本文主要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始着手,随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帮助相关老师改变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基础课程,学生必须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力,以此来打下基础。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也提高了对于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视度,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1.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1.1 上课方式传统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教师仍然更注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进行授课时会以完成教学大纲为主要任务,从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进行的教学方式是枯燥而又无聊的模式,主要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忽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其次,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范围较窄,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下,很多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学习就是掌握一定的汉字,读音,所以会忽视对同学们多方面发展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阅读时,会一直以教材为读物,而不进行知识的延伸,从而导致阅读氛围过小,影响他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并不利于教学效果。
1.2 教师无法借助新科技来营造课堂氛围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使得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还不能够完全的将信息化技术灵活自如的运用,因此多媒体所能够为课堂带来的优势便不能够被完全的运用到小学课堂的讲课过程中。一些教龄较大的老师可能无法接受新技术,所以在授课时仍会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使得课堂的沉闷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不能够将知识以多种形式传输给学生,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
2.1 创新授课模式
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一直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授课,更多的是本身也需要进行不断学习,从他人那吸取一定的教学经验,调整自我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他们更好的加入课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翻身做课堂老师,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旁进行观察即可,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主要是一些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同学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故事进行描述,并且还可以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自己读的其他情节进行一定的延伸。其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采用统一教学很难顾及到所有人,因此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针对性的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2.2 采取合作,加强学生互动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不至于因完不成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保证每组的学习水平相当。其次,还要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为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比如学习古诗《寒食》时,首要任务是要他们背诵古诗。总之,合作交流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以及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相关教师需要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2.3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氛围
语文学习虽然都是文字性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还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此时教师便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目前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古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也是很多学生面对的学习难点问题,在古诗学习时的时候,学生不仅要进行背诵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相对具体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古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比如说在教学《西江月》这篇古诗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表面意思,那么讲解的整个过程都会比较抽象,学生无法顺利的学习。但是教师如果可以借助多媒体,便可以将古诗中的场景进行展現,在这个过程当中借助图片视频等工具展示的更加形象,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仅能够改变他们对于古诗的具体学习方式,也能够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语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保证学生可以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少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20(2):52.
[2] 焦秀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新课标的实施[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9(12):80.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基础课程,学生必须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力,以此来打下基础。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也提高了对于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视度,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1.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1.1 上课方式传统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教师仍然更注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进行授课时会以完成教学大纲为主要任务,从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进行的教学方式是枯燥而又无聊的模式,主要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忽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其次,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范围较窄,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下,很多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学习就是掌握一定的汉字,读音,所以会忽视对同学们多方面发展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阅读时,会一直以教材为读物,而不进行知识的延伸,从而导致阅读氛围过小,影响他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并不利于教学效果。
1.2 教师无法借助新科技来营造课堂氛围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使得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还不能够完全的将信息化技术灵活自如的运用,因此多媒体所能够为课堂带来的优势便不能够被完全的运用到小学课堂的讲课过程中。一些教龄较大的老师可能无法接受新技术,所以在授课时仍会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使得课堂的沉闷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不能够将知识以多种形式传输给学生,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
2.1 创新授课模式
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一直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授课,更多的是本身也需要进行不断学习,从他人那吸取一定的教学经验,调整自我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他们更好的加入课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翻身做课堂老师,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旁进行观察即可,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主要是一些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同学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故事进行描述,并且还可以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自己读的其他情节进行一定的延伸。其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采用统一教学很难顾及到所有人,因此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针对性的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2.2 采取合作,加强学生互动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不至于因完不成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保证每组的学习水平相当。其次,还要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为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比如学习古诗《寒食》时,首要任务是要他们背诵古诗。总之,合作交流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以及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相关教师需要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2.3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氛围
语文学习虽然都是文字性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还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此时教师便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目前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古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也是很多学生面对的学习难点问题,在古诗学习时的时候,学生不仅要进行背诵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相对具体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古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比如说在教学《西江月》这篇古诗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表面意思,那么讲解的整个过程都会比较抽象,学生无法顺利的学习。但是教师如果可以借助多媒体,便可以将古诗中的场景进行展現,在这个过程当中借助图片视频等工具展示的更加形象,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仅能够改变他们对于古诗的具体学习方式,也能够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语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保证学生可以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少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20(2):52.
[2] 焦秀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新课标的实施[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9(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