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学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有宏观微观之争,而在制度金融学视角下对宏微观裂痕进行分析更具实际意义。本文从传统的金融学理论结构入手,对金融学“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的关系、发展思路等进行深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始终存在,这一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势必难以稳固。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传统金融学结构
无论大部分的金融学理论体系如何界定,中国人在金融学方面的研究早已经自成一体,在诸多经济学家不断研究和探索之中,我国的宏观金融学体系十分健全且有自主的发展思路,除此之外,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尝试之下,宏观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出现,银行、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等等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很多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学者在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中,积极主动的吸纳、学习微观金融学的有关原理和研究思路,正在形成一个完善的、兼收并蓄的金融学理论新体系。但是与宏观金融学的研究情况相比较而言,微观金融学的学者则未能取得太大的建树和进步,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正统”理论的继承人,对金融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避而不谈、对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重大进步视而不见,对微观金融学理论体系与实际发展情况存在的冲突置之不理。一味地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所秉持的理论体系“毫无瑕疵”“先进而精巧”,得出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毫无价值,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对自己的理论“锲而不舍”。对比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不难发现,在中国宏观金融学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将之排除在金融学研究体系之外是微观金融学学者们的一厢情愿,并不适应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就金融学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认同宏观经济学完全是维护学术利益的狭隘思想。
三、金融学“裂痕”与制度金融学
上文中我们对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是无论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学者都未能猜测到,在不断的纷争与探索之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意外的理论成果,那就是制度金融学。制度金融分析是一种金融学研究的重要新角度,这种分析手段的出现让我们能夠从一个新的方向审视金融学的现有结构。如果从制度金融学的角度出发,上文中阐述的金融学宏微观冲突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将金融学比作是一种个人利益,那么微观金融学阐述的是个人理性,家庭和企业是利益主体,主体之所以参与金融市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收益,这种思路是新古典经济学一直以来赞同的思路,并没有太多的创新。除此之外,微观金融学还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发生损害的情况下,各个利益主体只要进行沟通,就能把个人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
而宏观金融学则与之有较大的差异,金融学宏观角度看到的是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冲突及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微观金融学的学者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的茫然状态,一直坚持的“个人理性可以加成为集体理性”的思路被颠覆,而“集体非理性”则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让微观金融学的研究学者怀疑自己坚持的信念。但是宏观金融学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与探索,因此宏观金融学家总是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个人理性和金融发展,并且能够从短期进步和长期发展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寻找应对“集体非理性”的有效措施。最重要的是,一直以来被微观金融学家排斥、不认同的政府因素却在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政府因素的介入,让集体非理性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微观金融学学者仍然固守自己构建的“象牙塔”,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之间的极端分化越来越严重,而那些“宏微观裂痕”之间存在着的中间地带,却被人们忽略了。很多研究学者时至今日仍然没能认识到特定金融过程并非“非黑即白”。更令人叹惋的是,很多微观金融学家即使穷尽一生也可能毫无所获,这是因为,宏观金融学更加关注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不意味着它就放弃了对过程的探寻。在传统金融学家仍然分析个人、政府等因素的时候,制度金融学家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理性“加总和转换”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由来已久,从金融学研究伊始阶段就一直存在,时至今日仍然给诸多金融学者带来困惑,而宏微观裂痕存在的根源正是“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制度金融学的出现,让这种“宏微观裂痕”呈现了新形态,政府因素的介入更是让集体非理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制度金融学”的探索、使之成为“宏微观裂痕”的解决之道。(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始终存在,这一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势必难以稳固。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传统金融学结构
无论大部分的金融学理论体系如何界定,中国人在金融学方面的研究早已经自成一体,在诸多经济学家不断研究和探索之中,我国的宏观金融学体系十分健全且有自主的发展思路,除此之外,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尝试之下,宏观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出现,银行、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等等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很多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学者在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中,积极主动的吸纳、学习微观金融学的有关原理和研究思路,正在形成一个完善的、兼收并蓄的金融学理论新体系。但是与宏观金融学的研究情况相比较而言,微观金融学的学者则未能取得太大的建树和进步,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正统”理论的继承人,对金融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避而不谈、对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重大进步视而不见,对微观金融学理论体系与实际发展情况存在的冲突置之不理。一味地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所秉持的理论体系“毫无瑕疵”“先进而精巧”,得出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毫无价值,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对自己的理论“锲而不舍”。对比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不难发现,在中国宏观金融学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将之排除在金融学研究体系之外是微观金融学学者们的一厢情愿,并不适应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就金融学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认同宏观经济学完全是维护学术利益的狭隘思想。
三、金融学“裂痕”与制度金融学
上文中我们对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是无论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学者都未能猜测到,在不断的纷争与探索之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意外的理论成果,那就是制度金融学。制度金融分析是一种金融学研究的重要新角度,这种分析手段的出现让我们能夠从一个新的方向审视金融学的现有结构。如果从制度金融学的角度出发,上文中阐述的金融学宏微观冲突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将金融学比作是一种个人利益,那么微观金融学阐述的是个人理性,家庭和企业是利益主体,主体之所以参与金融市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收益,这种思路是新古典经济学一直以来赞同的思路,并没有太多的创新。除此之外,微观金融学还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发生损害的情况下,各个利益主体只要进行沟通,就能把个人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
而宏观金融学则与之有较大的差异,金融学宏观角度看到的是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冲突及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微观金融学的学者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的茫然状态,一直坚持的“个人理性可以加成为集体理性”的思路被颠覆,而“集体非理性”则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让微观金融学的研究学者怀疑自己坚持的信念。但是宏观金融学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与探索,因此宏观金融学家总是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个人理性和金融发展,并且能够从短期进步和长期发展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寻找应对“集体非理性”的有效措施。最重要的是,一直以来被微观金融学家排斥、不认同的政府因素却在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政府因素的介入,让集体非理性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微观金融学学者仍然固守自己构建的“象牙塔”,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之间的极端分化越来越严重,而那些“宏微观裂痕”之间存在着的中间地带,却被人们忽略了。很多研究学者时至今日仍然没能认识到特定金融过程并非“非黑即白”。更令人叹惋的是,很多微观金融学家即使穷尽一生也可能毫无所获,这是因为,宏观金融学更加关注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不意味着它就放弃了对过程的探寻。在传统金融学家仍然分析个人、政府等因素的时候,制度金融学家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理性“加总和转换”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由来已久,从金融学研究伊始阶段就一直存在,时至今日仍然给诸多金融学者带来困惑,而宏微观裂痕存在的根源正是“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制度金融学的出现,让这种“宏微观裂痕”呈现了新形态,政府因素的介入更是让集体非理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制度金融学”的探索、使之成为“宏微观裂痕”的解决之道。(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