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实是电视新闻的第一生命力,离开了真实,再“好看”的电视也成不了新闻,同样的道理,偏离了真实性的道路,再“有料”的新闻,也将失去它本该拥有的鲜活生命力,沦为“虚假”、“失实”一途。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画面的外在形式上阐论其真实性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无意间的“失色”、“失实”。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表达;虚假失实
一、影响电视新闻不那么真实的几种现象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
短消息中一般不会用到这样的空镜头,更多是运用在专题类节目或深度报道中。比如在最后的评论中,文字这样写“酒后开车误事,肇事,很多人明白这事,却时常犯事”,编辑上的画面是:远处略显模糊的肇事现场,镜头清晰的前景原来是一个“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宣传牌,这样的画面很多时候也是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但在现场的采访中,记者应该有去寻找它的意识。它源自真实,更升华了真实。
三、结语
告别了这次的交通事故采访,感谢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和资深记者的友情出演。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表达有迹可循、有律可参,这里只是比较浅显的说之一二,并未能完整、深入,但作为记者应时刻谨记: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即可。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表达;虚假失实
一、影响电视新闻不那么真实的几种现象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
短消息中一般不会用到这样的空镜头,更多是运用在专题类节目或深度报道中。比如在最后的评论中,文字这样写“酒后开车误事,肇事,很多人明白这事,却时常犯事”,编辑上的画面是:远处略显模糊的肇事现场,镜头清晰的前景原来是一个“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宣传牌,这样的画面很多时候也是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但在现场的采访中,记者应该有去寻找它的意识。它源自真实,更升华了真实。
三、结语
告别了这次的交通事故采访,感谢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和资深记者的友情出演。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表达有迹可循、有律可参,这里只是比较浅显的说之一二,并未能完整、深入,但作为记者应时刻谨记: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