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众多高校的重视的。文章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必要性出发,阐述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与组织 激发动力
1.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质量下滑和结构性矛盾严重,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折射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和落伍。与此同时,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理论和实践取得的成就,让我国的教育者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人才和让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化就业过程中得到最优配置的全新而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逐渐完善每一个具体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努力为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保障。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个片段,甚至是被动接受的片段。怎样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动力,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的预期,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合适的道路。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严峻的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这对于学生自身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避免择业的盲从和失败,是很有必要的;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思想上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家庭教育、中学教育的缺陷,以成绩为主导,遏制了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的自由性。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不多。更不能清楚如何真正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把未来的职业选择归之于外因。
4.2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
部分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常常定位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是收入、福利较高的单位,而不愿意去条件较差的地方或单位,甚至宁愿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还有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培训班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上,舍本逐末。
4.3缺乏基本的求职素养。
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在寻找求职信息、面试、就业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过多依赖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少主动寻找就业信息;求职准备不够充分;在求职过程中,择业自主能力不够,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
4.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学生、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和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鉴于以上这些因素,如果哪一个环节缺失,就会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充分。
5.成都师范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与组织。
5.1以辅导员为主,建立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我系已有一半的辅导员参加了职业规划师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组织中的主力军作用,具体实施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定位、测评、跟踪、监测、咨询和计划的修正与调整,做到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指导全程化、设计调整的科学化、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专业结合的针对化,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有效。
5.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教学和早期教育。
在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师进行启蒙教育和理论教学,而且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定位和规划设计。尤其是做好大一新生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正确地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此基础上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
5.3实施“走出去”策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每年5月到峨眉山进行工程地质和测量实习)和建立实习基地等,由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
5.4以分层次辅导为主,兼具个性化引导为辅。
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中,一方面,依据不同标准,如年级、年纪、性别等,划分学生的层次,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另一方面,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同时,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
5.5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锻炼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和当前的就业政策宣传报告会、就业理念与教育报告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树立科学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5.6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组织与引导。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作用是很关键的因素,如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和教务处等职能处室。依托上述职能部门,我系开展诸如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政策专题报告会、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测评活动、素质拓展训练、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规划和成长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蔡雯婷.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2]魏学庆,唐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青年分类引导中的作用研究.
[3]宋丽霞.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与组织 激发动力
1.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质量下滑和结构性矛盾严重,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折射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和落伍。与此同时,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理论和实践取得的成就,让我国的教育者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人才和让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化就业过程中得到最优配置的全新而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逐渐完善每一个具体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努力为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保障。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个片段,甚至是被动接受的片段。怎样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动力,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的预期,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合适的道路。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严峻的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这对于学生自身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避免择业的盲从和失败,是很有必要的;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思想上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家庭教育、中学教育的缺陷,以成绩为主导,遏制了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的自由性。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不多。更不能清楚如何真正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把未来的职业选择归之于外因。
4.2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
部分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常常定位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是收入、福利较高的单位,而不愿意去条件较差的地方或单位,甚至宁愿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还有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培训班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上,舍本逐末。
4.3缺乏基本的求职素养。
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在寻找求职信息、面试、就业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过多依赖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少主动寻找就业信息;求职准备不够充分;在求职过程中,择业自主能力不够,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
4.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学生、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和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鉴于以上这些因素,如果哪一个环节缺失,就会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充分。
5.成都师范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与组织。
5.1以辅导员为主,建立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我系已有一半的辅导员参加了职业规划师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组织中的主力军作用,具体实施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定位、测评、跟踪、监测、咨询和计划的修正与调整,做到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指导全程化、设计调整的科学化、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专业结合的针对化,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有效。
5.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教学和早期教育。
在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师进行启蒙教育和理论教学,而且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定位和规划设计。尤其是做好大一新生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正确地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此基础上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
5.3实施“走出去”策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每年5月到峨眉山进行工程地质和测量实习)和建立实习基地等,由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
5.4以分层次辅导为主,兼具个性化引导为辅。
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中,一方面,依据不同标准,如年级、年纪、性别等,划分学生的层次,注重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另一方面,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同时,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
5.5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锻炼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和当前的就业政策宣传报告会、就业理念与教育报告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树立科学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5.6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组织与引导。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作用是很关键的因素,如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和教务处等职能处室。依托上述职能部门,我系开展诸如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政策专题报告会、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测评活动、素质拓展训练、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规划和成长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蔡雯婷.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2]魏学庆,唐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青年分类引导中的作用研究.
[3]宋丽霞.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