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每一节课堂都有着自身的结构、流程、规则及话语系统。教师掌控下的单向课堂教学环境肯定是不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只动手不动脑”、只是被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也是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课堂交流是让每位学生能围绕特定的任务或问题,充分交流观点、意见及方法,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使认识有质的飞跃。通过数学课堂交流,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通过数学课堂交流,使学生将内部思维转化成外部语言,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明晰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巩固思维成果,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设置课堂交流问题,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课堂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得到教师重视。综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些课堂交流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漫无目的、东拉西扯、不切主题;在交流时往往只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不能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考及策略的使用。学生看似在参与学习活动,但他们更多的是运用浅层或表面策略学习,是以生搬硬套和机械模仿为主的策略在学习,不能很好地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交流中被动学习或无效学习,面临新问题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性,是否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预学和自主学习后很快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运用刚才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借助学具,找出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围绕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积极展开讨论,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很快将转化后的长方体换了一个方向,得到“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半径”及“前面的面积×宽”等不同的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三个公式的推导你有什么感悟?三个公式是否可以相互说明,能不能归结到一个公式上来?由此,让学生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和方法有所体验,同时对知识内部的关联理解更为透彻。
二、培养课堂交流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发展
1.学会倾听,感悟交流价值
交流能否深入的前提是能否有效倾听。课堂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充分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深入交流。倾听,不仅仅是认真听他人的发言,还要理解他人的发言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有了这样的“倾听”全过程,才能和他人的观点融合,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方法的内涵,获得丰富、全方位的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思考:(1)他会怎么说?(2)同学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让我说,我如何说得清楚,让别人明白。(4)和我的看法是否一致,我需要反对或补充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倾听思考,才会有交流的欲望,才能丰富交流的内容。
2.学会表达,提高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准确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能有逻辑性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能理解他人的数学表达。在课堂上,就是要讓学生大胆上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想法。学生在展示时可以小组合作,有的投影展示,有的负责讲解提问,还有的学生负责板书,随时用文字、图表等辅助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充分展示,教师才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思路方法、推理过程以及对数学概念、符号、规律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学生在“展示正比例的知识”的小组学习时,一学生提问另一学生板书,展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间和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并通过手势、语言等形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上来。这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量的数值在变化,它们是怎样变化的?有规律吗?学生在充分观察和讨论后,表达出很多的想法,如:(1)时间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80千米;(2)路程扩大多少倍,时间也相应扩大相同的倍数;(3)每组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值总是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语言描述、有板书演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但什么是不变的?”从而引导学生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来表述规律,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几个例子的重复感知,让学生的思考重点自然随着“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而聚焦,由数据概括数量关系,通过语言描述、图表理解,概括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正比例关系,直指正比例意义的内涵,感悟函数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会议错,促进交流内化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错误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概念课上,学生因某些方面理解不到位而产生一些歧义,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我们如果能等待,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验证,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练习中,要求在正方体中涂色表示0.005。正方体的棱长都平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有些学生不是这么理解的,认为平均分成了100个,所以很多学生涂了5个面。对于这种错误,我让学生不是简单地评价这种想法对错,而是让学生说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错?如何正确在正方体上表示0.005?最终学生明白,这里的“0.005”是把正方体看作整数“1”平均分成了1000份,其中1份用小数表示为0.001,要表示出0.005应该涂5个小正方体而不是5个面。学生借助数形结合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我们要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当然,要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实现深度学习,我们更不应忽视教师在交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的课堂交流,我们要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内化。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小组自主选择,交流展示时可以针对各小组的特点合理安排。我们要对学生交流成果进行有效的沉淀、提升、拓展,读懂学生的学习。学生呈现的交流成果,可以有不足、欠缺甚至错误之处,都可以作为课堂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借助课堂交流这一“长篙”,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让他们满载一船数学的明珠,有力地驶向数学世界的彼岸。
一、设置课堂交流问题,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课堂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得到教师重视。综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些课堂交流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漫无目的、东拉西扯、不切主题;在交流时往往只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不能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考及策略的使用。学生看似在参与学习活动,但他们更多的是运用浅层或表面策略学习,是以生搬硬套和机械模仿为主的策略在学习,不能很好地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交流中被动学习或无效学习,面临新问题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性,是否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预学和自主学习后很快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运用刚才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借助学具,找出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围绕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积极展开讨论,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很快将转化后的长方体换了一个方向,得到“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半径”及“前面的面积×宽”等不同的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三个公式的推导你有什么感悟?三个公式是否可以相互说明,能不能归结到一个公式上来?由此,让学生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和方法有所体验,同时对知识内部的关联理解更为透彻。
二、培养课堂交流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发展
1.学会倾听,感悟交流价值
交流能否深入的前提是能否有效倾听。课堂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充分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深入交流。倾听,不仅仅是认真听他人的发言,还要理解他人的发言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有了这样的“倾听”全过程,才能和他人的观点融合,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方法的内涵,获得丰富、全方位的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思考:(1)他会怎么说?(2)同学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让我说,我如何说得清楚,让别人明白。(4)和我的看法是否一致,我需要反对或补充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倾听思考,才会有交流的欲望,才能丰富交流的内容。
2.学会表达,提高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准确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能有逻辑性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能理解他人的数学表达。在课堂上,就是要讓学生大胆上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想法。学生在展示时可以小组合作,有的投影展示,有的负责讲解提问,还有的学生负责板书,随时用文字、图表等辅助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充分展示,教师才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思路方法、推理过程以及对数学概念、符号、规律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学生在“展示正比例的知识”的小组学习时,一学生提问另一学生板书,展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间和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并通过手势、语言等形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上来。这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量的数值在变化,它们是怎样变化的?有规律吗?学生在充分观察和讨论后,表达出很多的想法,如:(1)时间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80千米;(2)路程扩大多少倍,时间也相应扩大相同的倍数;(3)每组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值总是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语言描述、有板书演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但什么是不变的?”从而引导学生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来表述规律,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几个例子的重复感知,让学生的思考重点自然随着“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而聚焦,由数据概括数量关系,通过语言描述、图表理解,概括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正比例关系,直指正比例意义的内涵,感悟函数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会议错,促进交流内化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错误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概念课上,学生因某些方面理解不到位而产生一些歧义,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我们如果能等待,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验证,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练习中,要求在正方体中涂色表示0.005。正方体的棱长都平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有些学生不是这么理解的,认为平均分成了100个,所以很多学生涂了5个面。对于这种错误,我让学生不是简单地评价这种想法对错,而是让学生说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错?如何正确在正方体上表示0.005?最终学生明白,这里的“0.005”是把正方体看作整数“1”平均分成了1000份,其中1份用小数表示为0.001,要表示出0.005应该涂5个小正方体而不是5个面。学生借助数形结合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我们要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当然,要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实现深度学习,我们更不应忽视教师在交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的课堂交流,我们要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内化。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小组自主选择,交流展示时可以针对各小组的特点合理安排。我们要对学生交流成果进行有效的沉淀、提升、拓展,读懂学生的学习。学生呈现的交流成果,可以有不足、欠缺甚至错误之处,都可以作为课堂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借助课堂交流这一“长篙”,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让他们满载一船数学的明珠,有力地驶向数学世界的彼岸。